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7|回复: 2

[成语典故] 匹夫之勇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8-2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匹夫之勇》相关人物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匹夫之勇》涵义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匹夫之勇》出处

《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匹夫之勇》辨析

《匹夫之勇》读音:pǐ fū zhī yǒng

《匹夫之勇》近义词:有勇无谋、血气之勇

《匹夫之勇》反义词:深谋远虑

《匹夫之勇》用法:偏正式;作宾语

《匹夫之勇》造句

1、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2、国难当前,让我们化匹夫之勇为无坚不摧的大力量。

3、打仗要讲究策略,光有匹夫之勇是不够的。

4、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要讲求方式方法。

5、这件案子要团体行动,切忌匹夫之勇,弄乱了部署。

6、临事要戒慎小心,不是光凭匹夫之勇就能解决问题。

7、这种只身潜入匪窟的做法,根本就在逞匹夫之勇,是徒劳无功的。

8、非常奇怪这世上匹夫之勇非常常见,而道德上的勇气几乎没有。

9、这是要靠集体力量团结合作的事情,个人的匹夫之勇有什么用呀?

10、我看他少年老成,与时下好逞匹夫之勇的年轻人不同。

《匹夫之勇》成语典故: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司马迁却称赞他说:“当年秦国政治腐败,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项羽在陈涉这个地方领军对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把秦国灭掉,然后将得来的天下分封给各王侯贵族,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虽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绩伟业,近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做到。”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

韩信回答说:“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其实是不如项王。不过我曾经当过他的部下一段时间,对于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人您的。”

《匹夫之勇》成语接龙:

匹夫之勇→勇冠三军→军法从事→事在萧墙→墙高基下→下笔成文→文修武备→备尝辛苦→苦中作乐→乐嗟苦咄→咄咄书空→空拳白手→手高手低→低头哈腰→腰金衣紫→紫绶金章→章台杨柳→柳烟花雾→雾阁云窗→窗间过马→马首欲东→东播西流→流连忘反→反面文章→章决句断→断子绝孙→孙康映雪→雪案萤灯→灯蛾扑火→火烧眉毛→毛发之功→功一美二→二竖为虐→虐老兽心→心花怒放→放歌纵酒→酒馀茶后→后手不接→接踵而至→至死不逾→逾墙越舍→舍己成人→人人皆知→知遇之恩→恩深义重→重光累洽→洽闻强记→记功忘失→失诸交臂→臂有四肘→肘腋之患→患难与共→共为唇齿→齿剑如归→归心似箭→箭拔弩张→张袂成阴→阴阳惨舒→舒眉展眼→眼去眉来→来者不拒→拒之门外→外宽内明→明火持杖→杖履纵横→横眉努目→目断魂销→销神流志→志在千里→里丑捧心→心焦火燎→燎如观火→火耨刀耕→耕当问奴→奴颜婢色→色若死灰→灰心丧意→意望已过→过为已甚→甚嚣尘上

 
覃冒 发表于 2025-6-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匹夫之勇与将帅之略——以项羽、韩信为镜鉴》

"匹夫之勇"一词,源出《国语·越语上》,其核心在于辨析个人勇力与集体韬略之辩证关系。观楚汉之际项羽、韩信二人之行止,恰成此语最佳注脚。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其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彭城之役三万破汉五十六万,确证李晚芳"千古无二"之评。然其刚愎自用,弃范增之谋,吝爵赏之功,终至垓下悲歌。太史公赞其"近古以来未尝有"者,实指其摧枯拉朽之勇,非谓其治国方略。此即《孙子兵法》所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项王独逞勇字,余德皆缺,故虽具"兵形势"之雄,终败于全局庙算。

反观韩信,登坛拜将时便献"汉中对",明言项王"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用兵暗合"兵权谋"之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列阵而破赵军,皆显"以正合,以奇胜"之妙。然韩侯亦终遭诛戮,恰印证其虽具将略,却昧于"狡兔死走狗烹"之政治智慧,此又另一层面之"匹夫"局限。

《吴子·论将》有云:"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真正的统帅之勇,当如《周易·师卦》所言"师出以律",既需"刚中而应"的胆略,更须"容民畜众"的胸襟。故越王勾践教民"旅进旅退",正是以制度化的集体勇武替代个人血气之勇。今人用此成语,当知个人勇力需融入集体智慧,如《司马法》所谓"凡战,智也",方为至善。

昔人云:"勇者不必仁,而仁者必有勇。"真正的勇德,当如孔子所言"仁者必有勇",是经过礼义淬炼的德性之勇。项羽韩信之鉴,恰说明匹夫之勇若不能升华为经国济世之略,终难逃历史淘汰。此中深意,足为后世永鉴。
广义成在 发表于 2025-6-12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匹夫之勇"的历史辩证与当代启示》

"匹夫之勇"作为中国兵家文化的重要命题,其内涵远超字面之解。考《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之语,实为勾践教战之要义,强调军事行动需"旅进旅退"的集体纪律,此乃先秦军事思想由个人武勇向群体战术演进的关键节点。

项羽之勇确如李晚芳所言"千古无二",然细究其败亡,恰成"匹夫之勇"的经典注脚。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展现"兵形势"之极致;而垓下之围"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慨叹,则暴露出忽视战略纵深的局限。司马迁"近古以来未尝有"之誉,实暗含对其未能将战术勇武升华为政治智慧的惋惜。韩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的著名对答,正揭示刘邦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个体勇力转化为系统合力。

从兵学范畴观之,"兵形势"(项羽所长)与"兵权谋"(韩信所精)的差异,恰是"匹夫之勇"与"庙堂之智"的对照。宋代何去非《何博士备论》评项羽"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深刻指出个人武勇在政治博弈中的局限性。明代李贽更直言:"项王有吞岳意气,而无周身之谋",此皆切中"匹夫之勇"的要害。

当代社会重读此语,当有三重启示:其一,个人能力需与团队协作结合,如《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所示;其二,勇武精神当辅以战略思维,此即《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真义;其三,非常之功需待非常之人,但非常之人更需"非常之智",诸葛亮《将苑》所谓"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正是此理。

故"匹夫之勇"之诫,非谓勇之不足贵,而在警醒世人:真正的勇者,当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其勇必建基于道义与智虑之上。历史长河中,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与韩信的功成身殒,共同诠释了这个延续两千余年的智慧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