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13|回复: 0

空谈误国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何落个悲惨下场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8-1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舌辩之士凭着一张利嘴,游说诸侯,博取功名。他们之中,有的建功立业,如秦国的商鞅;也有的虽风光一时,但最终昙花一现,苏秦可谓典型。如果单论学识,苏秦与商鞅应该差不多;但论成就,却不可同日而语。原因很简单:商鞅注重实干,把理论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苏秦则主要靠耍嘴皮子去忽悠诸侯,一旦牛皮吹破,使命也就终结了。

空谈误国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何落个悲惨下场

空谈误国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何落个悲惨下场

苏秦和商鞅

苏秦游说的第一站,是周显王。那时的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无权无势,加上其部下都了解苏秦,知道他靠不住,要周显王别理他。苏秦无奈,只好步商鞅的后尘,来到秦国游说。他对秦惠王说: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但秦惠王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对苏秦说: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苏秦在秦国碰了壁,就决定以合纵之策,游说赵、魏、韩、燕、楚、齐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他对燕文侯说:燕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邻近的赵国。只要与赵国结盟,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秦国,就能够平安无事了。燕文侯想想有道理,就资助他车马金帛,去游说各国。

从策略上说,苏秦的主张是有道理的。而且从六国之君最终都被说服、组成联合抗秦的统一战线这一事实来看,苏秦也的确有过人的口才。但问题是,实现这一策略需要六国必须先放下各自私利,齐心协力。可苏秦去游说各国时,并没有一个总体提升各国国力的战略规划,而仅仅是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去打动各国君主。

他游说赵肃侯时,就提出赵国虽然强大,但要依托韩、魏两国为屏障;一旦韩、魏臣服于秦国,赵国必然受害。所以,只有联合六国,才能对抗强秦。游说韩宣王时,用的则是激将法: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事秦,何异于牛后乎?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游说楚威王时,则直截了当: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只有形成合纵之势,不仅可以孤立秦国,而且诸侯也会割地以事楚。

空谈误国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何落个悲惨下场

空谈误国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何落个悲惨下场

战国形势图

这就产生了一个苏秦自己也难以回答的悖论:要说服各国君主接受他的主张,必须首先使他们觉得有利可图; 而如果六国君主都是基于各自的利益,就不可能真正结成牢固的同盟,合纵之势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这样,一个貌似强大、实际上却是三心二意的军事同盟形成了。苏秦做了纵约长,同时还担任六国的相国,一时风光无限。但事实上,这个合纵联盟是靠不住的,只要真正同秦国发生对抗,立刻就会穿帮。对于这一点,苏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

他游说各国的时候,为了避免各国直接同秦国发生军事冲突而导致自己策略的失败,便使用激将法,资助自己的同学张仪入秦,担任秦国的客卿,以延缓秦国对六国的进攻。秦国发现了这一图谋后,反过来使用连横之策,离间各国之间的关系。秦惠王命公孙衍以利诱惑齐、魏两国共同讨伐赵国。

合纵联盟还没有发挥作用,内部就先打起来了,而且受到攻击的竟然是作为盟主的赵国。赵肃侯非常恼怒,责问苏秦。苏秦怕被追究,借口出使燕国,仓皇逃离。苏秦一走,合纵联盟也就立刻解体了。苏秦到燕国后不久,燕文侯去世,燕易王继位,齐国乘机讨伐燕国。苏秦无奈,又跑到了齐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博得齐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客卿。但后来,又因与齐国的大夫争宠,被人暗杀。

苏秦称得上一时之豪杰,他的合纵之策也有着较高的军事和外交价值,但他并没有真正从提高各国国力、巩固各国间军事联盟的具体措施上下功夫,而只是做表面文章,折腾了半天,最终一事无成。苏秦的悲剧告诉我们,实干才能兴邦,空谈只会误国,耍嘴皮子终究是靠不住的。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7-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苏秦合纵之失与战国策士的实践困境》

苏秦之悲剧,实为战国策士群体之缩影。其"空谈误国"之评虽显苛责,然细究其合纵之策未能持久,确有深层次的政治哲学内涵值得探讨。

一、策士学养与政治实践的断层
苏秦师从鬼谷,学贯纵横之术,与商鞅法家之学本属同源而异流。《战国策》载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足见其学术积累之深厚。然其致命处在于将"揣摩之术"凌驾于治国实政之上。相较于商鞅"徙木立信"的实践智慧,苏秦仅以"利害分析"游说诸侯,恰如《韩非子·五蠹》所讥"言战者多,被甲者少"。这种重策略轻实施的缺陷,使其学说如无本之木。

二、合纵战略的内在矛盾性
苏秦的六国相印实为政治幻觉。其游说燕国时强调"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说赵时又言"韩魏所以重畏秦者",这种因地置辞的权变之术,恰恰瓦解了联盟的信任基础。《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诸侯之约不可恃",正揭示其战略设计存在根本悖论:既要维持各国利益平衡,又需超越利益形成合力,这在战国兼并的残酷现实中实难两全。

三、地缘政治与人性弱点的双重制约
观《战国形势图》可知,六国地理犬牙交错,燕齐悬远,楚秦接壤,这种地缘差异注定各国对秦威胁感知不同。苏秦未能如吴起变法般建立制度性合作框架,仅靠个人权谋维系联盟。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现实利益显现时,联盟自然瓦解。张仪"连横"之策所以得逞,正因把握了人性趋利的本质。

四、历史镜鉴的当代启示
苏秦现象的本质是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构性冲突。其悲剧不在于"空谈",而在于未能将战略构想转化为制度实践。相较而言,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深度改革,正凸显实践性智慧的可贵。今日观之,任何宏大战略若缺乏阶段性实施路径和利益协调机制,终将重蹈苏秦覆辙。

苏秦的六国相印,终成黄粱一梦。然其思想遗产警示后人:真正的战略家不仅要有洞察时势的智慧,更需具备将理念转化为制度的实践能力。此乃战国乱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政治哲学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