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15|回复: 2

[中草药学]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为阴实无表证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4-2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对该条文的解析主要存在有无阳明实证,有无太阳表证的争议。对主要病机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脾伤气滞络瘀;太阳阳明并病,兼有阳明里实;太阴脾伤兼有阴实。对有无表证的理解主要观点有:李克绍及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等认为无表证; 柯琴、张志聪、陈亦人等历代大家较多认为有太阳表证未解。本文关于主要病机及有无太阳表证作以下论述,仅供参考。

《阴实证》

    辨阴实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太阳病在表,本应发汗今反下之则伤正气,出现腹满时痛。太阳误下脾胃阳气所伤,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则出现腹部胀满;运化失调,和降失司,气机运行不利,不通则痛,然非持续性疼痛,可见非阳明里实的大实痛,仍因虚致痛。气机郁结为甚,阴寒凝结则出现“大实痛”,此为本虚偏轻,标实为重。《伤寒论》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再次论述脾胃正气素不足,中病即止。三承气汤中唯有大承气汤证条文中提出腹满痛,如“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然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用量是其一半,无芒硝、枳实、厚朴,倍用芍药缓急止痛,轻取大黄涤荡阴结之实。陈亦人于《伤寒论译释》中论述:太阴病大实痛乃因肠间腐秽阻结,性质属寒,且为虚中加实,不同于阳明燥屎阻滞热实,所以不用苦寒攻下的承气类,而用桂枝加大黄汤温阳和络,大黄疏通里实。

    辨无阳明 《金匮要略》中有论述太阳阳明合病,兼有里实,如“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该方为: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该方条文“脉浮而数”“发热十日”有表证,“腹部胀满”“饮食如故”无太阴里虚而为阳明热结;桂枝加大黄汤无枳实、厚朴,大黄用量轻,且为太阳病误下所致,有正伤里不足之因,无发热、汗出热迫津出之症,不可见大黄而谓之阳明,混为一谈。

    辨无络瘀 教材《伤寒学》中认为该方证为脾伤气滞络瘀,实有过分拘泥于方中药物功效,一味以方测证,脱离条文本意。不可见痛则为血瘀,此腹痛乃肠间腐秽未去。误下后“大实痛”,非脾虚正伤加重,实腐秽欲去不得去,故加以大黄以引邪外出。若腐秽有出路可行,无须引导,则病自止,如条文“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仲景于太阴篇先论脾家实,腐秽自去;再论腐秽结实,不能自去,当下之;后论脾胃素不足,下则中病即止,可谓一脉相承,不可断章取义。此方为温下较为合理,《冉注伤寒论》述:该方为温法,加芍药、大黄是寓下法于温法之中,适合太阴下而不下,不下而下意旨。阴实偏甚则为寒结,当用大黄细辛附子汤温下寒积,正伤偏甚而有阴结,后世有新加黄龙汤扶正攻邪。

《无表证》

    辨识 本方较小建中汤去胶饴加用大黄,故甘温之效弱,通结之效强,然桂枝、芍药、生姜用量比不变,实取意小建中汤而化裁。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小建中汤主治:心气血虚,虚劳发热、腹痛、发黄,妇人腹痛,未论述治表证之效。虽由桂枝汤化裁而来,然无桂枝汤发汗解肌之功。在其服用方法中亦无桂枝汤中啜稀粥、温覆另出汗,其意在温中、在补,而不在伤寒之表。历代对小建中汤的论述多以温中、补虚、养血为主,如《伤寒发微》述:此证但用桂枝汤不能发肌理之汗,必加饴糖以补脾脏之虚;《伤寒论译释》述:桂枝汤能解肌走表,故以桂枝为君,本方重在温建中脏,故以饴糖为君,芍药为臣,桂枝反起辅助作用。小建中汤虽有饴糖甘温为君,尚有助桂枝、生姜走表之力,但该方主里虚,走表甚微,桂枝加大黄汤中无饴糖温中,加有大黄取走下之意,其走表驱表邪更是微乎其微。

    药量考究 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生姜之比为1:1:1,辛温发散之品与芍药酸收量比为2:1,故桂枝汤能取发汗解肌走表之功。小建中汤中桂枝、芍药、生姜之比为1:2:1,虽饴糖为君,然饴糖性甘温,味甜,重在温中而无酸收、辛温之性,故辛温发散之品与芍药酸收量比为1:1,正如前文所论,小建中汤以温中为主,走表之功甚微,桂枝加大黄汤中桂枝、芍药、生姜之比为1:2:1,亦无发汗解肌之功。《伤寒论》桂枝新加汤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本条文为太阳表证未解兼有津伤气血不足,该方中桂枝、芍药、生姜之比为3:4:4,辛温发散之品与酸收之品量比为7:4,接近2:1,且人参能益气生津,鼓邪气外出,可见该方亦有发汗祛邪之功。刘渡舟于《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述:此方虽有里虚,然表邪未解,不可一味补益气血,亦应增其发汗祛邪之功,在补益中应重视祛邪。在前文所论的太阳阳明合病证厚朴七物汤证中,桂枝、生姜量比为2:5,无用芍药以酸收,其解表祛邪之功较桂枝汤更甚。

    总观《伤寒论》中桂枝汤化裁的方,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人参汤及五苓散等方均有祛邪走表之功,辛温发散之品与酸收之品量比均大于2:1。

    病案分析 教材《伤寒学》中关于桂枝加大黄汤的两则医案,一为外感风寒,表里同病案,一为荨麻疹病案,两案均已桂枝加大黄汤加减治疗而收效。然前者用桂枝10克,生姜10克,麻黄10克,芍药12克,辛温发散之品与酸收之品量比为3:1,且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大于桂枝;后者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辛温发散之品与酸收之品量比为2:1。两则医案虽已桂枝加大黄汤立法,亦有变通,辛温发散之品与酸收之品量比均不小于2:1,故见走表之功,若为1:1,实难奏效。

    综上所述,桂枝加大黄汤为太阳病误下,邪入太阴,为阴实无表证也。取桂枝温阳通脉,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大黄攻下实邪。

    桂枝加大黄汤历代论述较多,今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述,虽有拾人牙慧之嫌,然皆思考总结而发。经方之用在于灵变,各家不同病机的论述,扩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思路,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乃中医临证之要。

范尼 发表于 2025-3-3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桂枝加大黄汤证病机及表证存否之浅析

《伤寒论》第279条所述桂枝加大黄汤证之病机,当以太阴阴实为枢要。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致脾阳受损,气机壅滞,阴寒凝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其腹满时痛与大实痛之辨,关键在虚实偏重:前者以脾络瘀滞为主,后者则阴实积聚为甚。然此阴实迥异于阳明燥结,盖太阴属脏,主运化而性阴寒,误下后阳气受挫,寒凝气滞成实,属本虚标实之阴实证,非阳明腑实之阳热结聚。观第280条‘胃气弱,易动’之诫,可知此证本质仍以太阴虚损为本,故用大黄亦当慎其剂量,旨在通滞而非攻下。

至于表证存否,当参合误下后病机传变而论。太阳病反下,表邪已因误治内陷,条文未言恶寒、脉浮等表证,反以腹满痛为主症,显属邪陷太阴之里证。柯琴等谓表证未解,恐将表里同治之方义与表证未罢混为一谈。桂枝汤于此非为解表,乃取其调和营卫、温运中焦之功,佐大黄通滞,芍药缓急,共奏温运通瘀之效。若表证尚在,仲景必明示不可下之诫,岂有表未解而复下之理?故五版教材所论无表证之说,更契经文本义。

要之,此证乃太阳误下致太阴受损,寒凝气滞形成阴实,病位在太阴之里,非表里同病。治以桂枝加大黄汤,乃温运之中寓通滞之法,深合‘太阴当温,中病即止’之旨。
平民百姓 发表于 2025-7-31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大黄汤证病机析微与表证辨疑》

摘要:本文立足《伤寒论》第279条原文,结合历代注家观点,从阴实证机、阳明之辨、表证存否三方面论证桂枝加大黄汤证当属太阴阴实、无表证之候,驳斥阳明里实与络瘀之说,强调"误下伤脾-阴寒凝结"的核心病机。

一、阴实证机:太阴误下致虚中夹实
太阳病误下伤及太阴,脾阳受损则运化失司,气机壅滞而见"腹满时痛",此属虚寒性腹痛,故以桂枝加芍药汤温运和中。若气滞进一步发展为阴寒凝结,形成"大实痛",则需在温脾基础上轻泄阴结,此即桂枝加大黄汤之设。

阴实之辨有三要:
1. 病性属寒:与阳明燥热结实证不同,此证无潮热、谵语等热象,反见"脉弱""自便利"等虚寒之征(第280条佐证);
2. 病势缓急:疼痛虽剧但非持续,且大黄用量仅大承气汤之半(二两vs.四两),更伍倍量芍药(六两)缓急止痛,显系"轻下"之法;
3. 病理基础:陈亦人所谓"肠间腐秽阻结"实为寒性积滞,与阳明燥屎有本质差异。

二、阳明之辨:大黄非专为阳明设
1. 药量配伍差异:对比厚朴七物汤(大黄三两配枳朴)治阳明里实,桂枝加大黄汤仅用大黄二两且无行气之品,其力轻缓,意在疏通而非攻下;
2. 证候鉴别:阳明实证必见"发热汗出""脉沉实"等热象,而本证但见腹满痛而无热症,更兼太阴脉弱,显非阳明;
3. 治疗禁忌:第280条明言"胃气弱宜减大黄",若属阳明燥结,岂有因虚减量之理?足证此大黄乃为太阴寒实而设。

三、表证存否:误下后表邪已陷
柯琴等谓"表证未解"实未达仲景本意:
1. 条文逻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已明示表邪因误下内陷,转入太阴;
2. 方药组成:桂枝汤本可解表,但倍芍药、加大黄后,全方重心已转向温里止痛,若表证仍在,当如葛根汤例保留麻黄;
3. 类证对比:太阳阳明合病(如厚朴七物汤)必明示"脉浮""发热",而本证全然未提表症,可证其无。

四、驳络瘀说:不可机械以方测证
后世"脾伤络瘀"之说实为附会:
1. 芍药功用:仲景用芍药多取其缓急止痛(如小建中汤),非必活血;
2. 病机本质:腹痛缘于气滞寒凝,非瘀血作祟,若真属血瘀,当见刺痛、舌紫等症,条文皆未言及;
3. 治疗指向:加大黄意在"引邪外出",非桃仁、红花类活血之品,更证其非瘀。

结语:桂枝加大黄汤证当定性为太阴阴实证,系误下后脾阳损伤、寒凝气滞所致,既无阳明燥结,亦无太阳表证。读《伤寒论》当以条文为纲,避免以药推证、以方代辨之弊。明乎此,则临证施用本方,自能切中肯綮。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