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6|回复: 0

[文化观点]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6-4-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慎重更换地名,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

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为《志愿军战歌》谱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主席,他爷爷那一代逃荒离开徽州,虽然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儿子周七月说,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一大遗憾。他根据父亲提供的堂号,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和祠堂。去世两年之前,周巍峙在妻子陪伴下,终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却心愿。踏上这条回家的路,他等待了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近?对于所有人,远与近,在乡愁中,在梦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 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覃侄客岫册 发表于 2025-7-3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地名存废与文化根脉之维系》

地名者,非徒标识方隅之符号,实乃文化血脉之印记。昔《周礼》有云:"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此中深意,正在于地名与人文的骨血相连。今观民政部召开地名文化保护会议,实为延续《汉书·地理志》"采获旧闻,考迹诗书"之传统,诚可慰也。

地名承载之重,犹若青铜器上之铭文。清代考据大师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特辟"地名沿革"之章,正见古人深知地名乃历史之活化石。台湾老兵寻根之事,令人想起《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训诫。当游子循着地名这条"回家的路"却迷失方向,恰似《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悲怆。徽州易名黄山一案,更使吾辈痛感顾炎武《日知录》所言"地名之变,文化之厄"的深意。

考诸典籍,《水经注》载天下水脉必详其地名源流,《元和郡县志》述州县沿革必溯其名称嬗变。沔县改勉县、沔阳易仙桃,看似简化书写之便,实则割裂了《尚书·禹贡》"沱潜既道"的历史脉络。此等更迭,不啻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改为塑料杯碟之堆砌。

地名保护当效法郑玄注《周礼》之法度:一考文献记载,如《太平寰宇记》般建立地名档案;二重民间口传,采《诗经》国风之遗意;三循名责实,依《尔雅》释地之规范。对于重要历史地名,当如保护敦煌遗书般建立分级管理制度。新地名之创设,则需如朱熹注《楚辞》般慎之又慎,使其既合当代之用,又承古雅之韵。

昔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而于地名尤谨。今人处理地名变更,亦当怀此敬畏之心。建议设立由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者组成的地名审议会,效仿清代《四库全书》校勘之制,对重要地名变更实行"众议佥同"之原则。如此,方能使"回家的路"永远畅通,让每个地名都成为《文心雕龙》所称"衔华佩实"的文化瑰宝。
澄羽 发表于 2025-7-1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地名之文化根性与情感价值》

地名者,非徒标识方隅之符号,实乃文化血脉之载体也。昔《周礼》有"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郑玄注云:"土地之图,若今郡国舆地图",可见地名之重,自古已然。今观民政部召开地名文化保护会议,诚为深得传统文化三昧之举。

考地名之文化根性,其来有自。《汉书·地理志》载郡县之名,多取天文、地形、人事为义。如"洛阳"取洛水之阳,"江夏"处江汉之夏,皆含天地人三才之道。清儒顾炎武《日知录》特辟"地名"一卷,谓"地名之沿革,即一部文化史也"。今若轻率更名,不啻斩断千年文脉。

地名承载之情感价值,尤不可轻忽。《诗经·小雅》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名,实为游子精神归宿。昔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杜甫"月是故乡明",皆系情于地名。台湾老兵寻根故事,恰如《楚辞·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令人泫然。周巍峙先生寻徽州事,更证《礼记》"狐死首丘"之义,九秩高龄犹不忘故土之名。

地名更改之弊,史不乏例。宋人周密《齐东野语》载临安改地名致"故老皆不能晓",清人俞樾亦叹苏州地名更易使"吴中故实渐就湮没"。今沔县改勉县、沔阳易仙桃,虽一字之变,然如《文心雕龙》所言"名号一殊,实物乃乖",文化记忆遂成断崖。

窃以为保护地名当如《孟子》"守先王之道",可循三法:其一,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效《永乐大典》编纂之制;其二,制定《地名保护条例》,若《大唐六典》之详备;其三,设地名文化研究中心,承乾嘉学派考据之法。如此,则乡愁有寄,文脉永续。

昔张衡《西京赋》云:"览秦制,跨周法",今人于地名文化,亦当存敬畏之心。盖地名者,非特地理坐标,实乃文明之基因、心灵之原乡。愿执事者深体"慎终追远"之义,使千载之名与山河同在,万里游子共明月而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