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7|回复: 1

[儒家学说] 孝老乃德之大义 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3-27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老乃德之大义 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

孝老乃德之大义 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

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 

《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儿女为什么难以给父母好脸色?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常思养育之恩,发自肺腑感喟父母之恩与天地等,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孝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也是我们形塑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5-18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道之本在色养》

"色难"二字,实为孔门孝道之枢机。《礼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中递进关系,道尽孝道真谛。今人论孝,多言物质奉养,而圣贤所重,首在精神慰藉。

一、色养之难,难在恒久
《论语》载子夏问孝,孔子独举"色难",实因一时温颜易,终身婉容难。王阳明《传习录》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父母年老,犹草木之将萎,子女颜色稍有不逊,便如风霜相逼。文中老母轻生之例,正是"一言丧邦"的现代写照。昔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非为奇事炫世,实乃色养之极至——纵天地寒彻,不改温煦之色。

二、色养之本,在于敬心
《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司马光《家范》特别强调:"凡子事父母,乐其心不违其志。"所谓敬心,非徒表面顺从,实为对生命源流的敬畏。田世国捐肾救母之"万分之一"慨叹,正是此敬畏心的自然流露。宋儒朱熹解"色难"曰:"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盖因面色乃心气之华,心存傲慢,必现于颜。

三、色养之道,贯通天人
《涌泉跃鲤》之姜诗夫妇,所以能感通神明,不在鱼跃之异,而在"晨昏定省未尝懈"的恒常之心。明儒吕坤《呻吟语》谓:"事亲者,虽菽水承欢,不可使亲有冷淡之想。"今人常困于职场压力,然曾国藩在戎马倥偬中仍坚持"夜必告归",此即古人"移孝作忠"的智慧——能调伏心性以待父母者,自能从容应世。

孝道之当代意义,尤在于培育"反哺"的文化自觉。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当我们在地铁为陌生人让座时,在社区照料孤寡老人时,实则是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推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风建设",正是以孝道为基点的文化复兴。

《文昌孝经》云:"养亲之身未足为孝,养亲之心乃为大孝。"给父母好脸色,看似简单的行为要求,实为心性修养的试金石。在老龄化社会加速的今天,重温"色难"之训,不仅是个体德性的锤炼,更是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愿世人皆能体认:孝亲之颜,当如春风拂面;敬老之色,应似冬日暖阳。
陈心华 发表于 2025-7-1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道之本在色养》

孝道之要义,首在"色养"。孔子以"色难"二字点破千年孝道玄机,非谓衣食供养之难,而在承欢膝下时那一抹和颜悦色之难得。东汉郑玄注《论语》谓:"和颜说色,是为难也",恰道破人子事亲最易疏忽处。今观二十四孝"涌泉跃鲤"之事,姜诗夫妇侍亲之诚感天动地,然细究其本,仍在每日奉养时那不改的恭敬神色。

《礼记·内则》言"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此中"乐"字最堪玩味。今人奉养父母,多重物质而轻精神,殊不知《孝经》明言"养则致其乐",若面色含霜、言语带刺,纵使锦衣玉食,亦如东汉王修所言"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文中所载老母轻生之痛,正是"色难"未达之极端显现。宋代袁采《袁氏世范》早有警示:"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人子若于此不当有怨色",此言于今尤具镜鉴意义。

考"色养"之难,其要有三:一在克己之功。朱熹解"色难"云:"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需如曾子"战战兢兢"之修养,方能在外受挫时不迁怒于亲。二在恒久之心。明儒吕坤《呻吟语》谓"事亲如天,顷刻不可离",强调孝道贵在持续。三在恕道之践。当父母"老耄思旧"絮叨时,当记《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之训;见父母"健忘昏聩"时,当思《孟子》"五十而慕"之诚。

今倡孝道,当溯本清源。田世国捐肾犹叹不足报万一,正合《诗经·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思。然孝非徒存于心,更要显于色。《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之语,恰为"色难"作注。吾辈当效法古贤"昏定晨省"之仪,以《孝经》"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为圭臬,使"婉容愉色"成为日常。

孝道乃中华文明之根荄,从《尚书》"克谐以孝"到今日核心价值观,其脉未绝。王阳明《传习录》云"孝悌是良知发用最真切处",诚哉斯言!吾人若能以"色养"为始,进而扩充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家风可正,民德可厚,传统孝道文化之精髓,必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