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8|回复: 1

[中医入门] 精通中医必读的书单

[复制链接]
快乐星期 发表于 2015-12-2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精通中医必读的书单
中医入门极其不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是以,既要求学者刻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资,那便是悟性。现在的中医环境堪忧,后继乏人,是由于真正融会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赚钱的人愈来愈多了。现在,社会上到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文章理学,背了几张方剂,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端打着中医的旗帜去呼喊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干脆就败坏了中医的名誉,何况就此而害人不少,更数可憎。因此说,假如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算是学医,不外是浅尝辄止罢了。所以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有能力真正走进中医、懂得中医、信任中医,并能利用传统中国医学医治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精通中医必读的书单。
经典者何?普遍觉得是《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轻易理解。手边能够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参阅,极有帮助。
先看《黄帝内经》,就当做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何等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押韵的,此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诗情画意表露其中。假如真正畏难,能够看后代的翻译,也是极为有用的。市道上有很多如许的书,都差不多,能够找来读一读,对于你的医学见地会有很大的帮助。最主要的就是要读懂书中的理论。这本书是中医的最具焦点的基础医学理论,是需要常常读的书。假如能结合临床医学,则更有妙用。保持天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如果囫囵吞枣,主要的就是要懂得其意思就行。但碰到好的句子,无妨多多地背诵甚好。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参考清朝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重复读,重复揣摩,一直到会背诵的书。黄元御是后代真正懂得《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后人留下了大批的医学文献,真正是后代百姓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和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疑问实行辩论。疑问相对要简略,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能够读完。同时可以结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宝剑,需要精晓。以是学了医者理学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同时参考黄杰熙阐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和周岩的《本草思辩录》,还有中医大学教学的本科课本《中药学》可作为参考,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概念为本,勿受后代译本的过量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鸿文,也是后代最受推重的一本书,从古至今它的注解近千家。当代大学课本以宋本为主,看重的是桂林古本伤寒论,由于其内容更加充分,且改正了宋版的很多有差错与抵触的地方。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中医规划课本,梅国强主编)、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舒驰远的《新增伤寒集注》,和黄元御及郑钦安的书。
假如锲而不舍,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光里实现上面的学习目标,如斯就奠定了一个深挚广大的中医基础,今后复兴万丈高楼不外是时间的问题了。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的,才算是有了入门的能源。平常来说,学中医有两个路径,一则自后代之书起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起手,渐及后代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可以轻易上手,似可疾速小有成就,但后者基础牢固,一旦把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芒刃,而难病大病心中明了。是以,建议自经典起手,既省光阴和精神,又可掌控最正宗的医术。
原创万卷论坛,转帖请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的主题文章:

  
   预约美丽秋天
  
   开灯睡觉对孩子们的危害
  
   岁月静好只待花开
彭侵李 发表于 2025-5-2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经典研习之阶次与要义》

(首段破题立论)
医道之兴衰系于经典传承,然今之习医者多惑于捷径,未窥堂奥而妄称岐黄,此诚可叹也。余观历代大医成才之路,莫不以经典为基,以临床为验,循序渐进,终成慧业。今就中医必读书目略陈管见,以正本清源。

(经典核心体系)
《黄帝内经》当为万世医门圭臬,其文虽古奥而理极精微。习者宜先观王冰注本,辅以张介宾《类经》互为发明。读经之法,当以"生气通天""阴阳应象"诸大论为先,次及藏象经络。每日晨起诵读数章,积年可通其神韵。近人郭霭春《黄帝内经校注》颇便初学。

《伤寒杂病论》乃临床之北斗,当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津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二家注本最得仲景心法。读此经须与《金匮要略》互参,方见仲景"见病知源"之妙。

(本草研习要诀)
《神农本草经》当配合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并读,明其药性本源。清周岩《本草思辨录》以经方解药性,唐容川《本草问答》以气化论药理,皆能发皇古义。近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药效验证尤切实用。

(进阶心法)
黄元御《四圣心源》以一气周流统摄诸病,诚为枢要之作。然读者当先具《内经》根基,否则易堕玄谈。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辨章学术,章虚谷《医门棒喝》指点迷津,皆医道之明灯。

(临证必参)
《医宗金鉴》集清初太医经验,最利临床印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示"卫气营血"辨证心法,王孟英《回春录》展湿热证治精微,皆宜反复玩味。

(结语劝学)
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今列书目虽简,然循序渐进,由《内》《难》而仲景,由本草而百家,辅以临证体悟,十载可小成。若徒记方剂而不究医理,犹缘木求鱼也。愿诸君沉潜经典,勿逐时弊,则中医之脉不绝矣。

(按:凡七百八十六言,谨依传统论说文体,去浮言而存精要,冀对后学有所裨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