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37|回复: 0

粤语授课风波,要入乡随俗,更要入境问禁

[复制链接]
延章 发表于 2013-10-17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 林骏:要入乡随俗 更要入境问禁  转摘自南都评论


& o5 U6 }% Z' p( x  i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内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因为授课语言问题爆发的争议,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民谚曰:“入乡随俗”此句转摘者稍作修改),令人感慨的是,有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在这个时代似乎总是说不清。


# b/ N. S0 l1 o; C! Z

如果只是停留在外地人应否入乡随俗,主动融入本地社会这个问题之上,这个讨论将流于肤浅。语言,只是某些华人举止失仪的其中一个表现。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内地游客在世界各地种种冒犯当地文化风俗和社会规则的事件,以及其后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不雅举动砌词辩解的行径,无一不值得引起类似的反思:何以有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传统华人社会耳语相传的做人道理视而不见,无论身处何方,都理所当然地要求当地人无条件迁就自己,而自己却不需要尊重对方?

  z1 d! l# r: Z4 G$ |

这当然是归因于某种社会氛围培养出来的傲慢。不过,比起傲慢,更要命的其实是特权心态:为了个人便利可以视既定的风俗习惯或社会规则如无物,不管是否损害他人利益。

; G% I6 m0 A' _. S: Y

在城大事件中,这首先反映在选课问题上。城大本来主要以英文教学,但由于该科是“中国文化要义”,显然以中文讲解效果更佳。考虑到本地学生与内地(北方)学生的不同需要,该科定了上学期开粤语班,下学期开普通话班。希望听普通话授课的学生完全可以下学期再选。有人说“下学期才修赶不及毕业”,这其实只能蒙内地人,皆因城大行英式三学期制,第二学期从1月到4月,不会影响安排第三学期的毕业流程。尽管如此,一些明知自己听不懂粤语但又想提早修完该科的内地学生,仍然选了上学期的粤语班,到了上课时就提出听不懂粤语,要求老师改以普通话授课。如果大家能先撇除自己的语言偏好,仅仅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审视将不难明白,先后在两个学期开设粤语班及普通话班,已充分照顾到不同群体。如果这也算“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否把粤语班也改成普通话班才算合理?选了粤语班的本地同学按既定程序选课、上课,然后期望老师按原计划用粤语授课,难道不是应有之义吗?如果这也能演绎为“歧视”,那么是否规则只围绕着一部分人转才不算“歧视”?

; B+ U0 \5 Q+ ]7 }3 I2 ?2 w% i

其次,有必要留意一种内地语境下的“大爷”心态。相关内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自己交了高于本地生几倍的学费。言下之意似乎是学校应事事迁就他们这些“大客户”。先不论本地生的家长作为纳税人,长期为香港高校贡献了巨额的公帑拨款,交了高学费便觉得自己理应拥有特权的心态,可谓枉读圣贤书。笔者只能说,他们的“内地味”也实在太重了。

4 R: Y$ @! K7 |4 s& `# r% v- q# d

入乡随俗、入境问禁,这不是很简单的做人道理吗?

: c8 f5 N0 C) b1 Q8 z6 d2 K# B

(作者系广州学者)

0 B3 m! X  k2 @, T2 f, |

) w( y! F$ E2 c2 {* [% L' v, f0 X 该贴已经同步到 延章的微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