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0|回复: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4诗解4君者以礼分施均遍不偏人伦常在晏子使鲁上堂则趋孔子以为有礼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8 2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诗外传》卷4诗解4君者以礼分施均遍不偏人伦常在晏子使鲁上堂则趋孔子以为有礼
题文诗:
君人者,以礼分施,均遍不偏,为人者,
以礼事君,忠顺不懈,父宽惠而,有礼子敬,
爱而致恭,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诎而不慢,
夫照临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若夫行之,
而不中道,恐惧自竦.此全道也,偏立则乱,
具立则治.之,曰审礼.昔者先王,
审礼以惠,天下,德及天地,动无不当.
夫君子者,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不约,
富贵不骄,应变不穷,审之礼也.君子于礼,
敬而安之;其于事也,经而不失;于人宽裕,
寡怨弗阿;其于仪也,修饰不危;其应变也,
齐给便捷,而不累其,于百官伎,艺之人也,
不与争能,致用其功;其于天地,万物也不,
拂其所而,谨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顺不懈;
其使下也,均遍不偏;其于交游,缘类有义;
其于乡曲,容而不乱.是故人君,穷则有名,
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不穷,明通天地,
理万变而,不疑不惑,血气平和,志意广大,
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是谓先王,
审之礼也.若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如赤子之,归慈母曰:仁刑义立,
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仪卒度,
笑语卒获.真情遍在,人伦常在;礼无不有,
有情有义,义薄云天;因情制宜.晏子聘鲁,
上堂则趋,授玉则跪.子贡怪之,问孔子曰:
晏子知礼?今者晏子,聘鲁上堂,则趋授玉,
则跪何也?孔子:其有方矣,待其见我,
我将问焉.晏子至,孔子问之.晏子对曰:
上堂之礼,君行,臣行,今君行疾,
臣敢不趋!今君之授,币也卑臣,敢不跪乎!
孔子曰善,礼中有礼.赐寡,何足识礼!
经有: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晏子之谓.
《原文》  君人者、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解,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诎而不慢,夫照临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惧而自竦。此全道也,偏立则乱,具立则治。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礼。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动无不当。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于礼也,敬而安之;其于事也,经而不失;其于人也,宽裕寡怨而弗阿;其于仪也,修饰而不危;其应变也,齐给便捷而不累;其于百官伎艺之人也,不与争能而致用其功;其于天地万物也,不拂其所而谨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顺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于交游也,缘类而有义;其于乡曲也,容而不乱。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夫是谓先王审之礼也。
若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归慈母也。曰: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注释】出自《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2人伦情俱君子审礼
《原文》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1>,均遍而不偏<2>。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3>,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
  【译文】

 请问怎样做君主?回答说:要按照礼义去施舍,公平而不偏私。请问怎样做臣子?回答说:要按照礼义去侍奉君主,忠诚顺从而不懈怠。请问怎样做父亲?回答说:要宽厚仁爱而有礼节。请问怎样做儿子?回答说:要敬爱父母而极有礼貌。请问怎样做哥哥?回答说:要仁慈地爱护弟弟而付出自己的友爱。请问怎样做弟弟?回答说:要恭敬顺服而一丝不苟。请问怎样做丈夫?回答说:要尽力取得功业而不放荡淫乱,尽力亲近妻子而又有一定的界限。请问怎样做妻子?回答说:丈夫遵行礼义就温柔顺从听命侍候他,丈夫不遵行礼义就诚惶诚恐而独自保持肃敬。这些原则,只能部分地做到,那么天下仍会混乱;全部确立了,天下就会大治;它们足够用来作为楷模了。
请问要全部做到这些该怎么办?回答说:必须弄清楚礼义。古代圣王弄明白了礼义而普遍施行于天下,行动没有不恰当的。所以君子谦恭但不胆怯,肃敬但不恐惧,贫穷却不卑屈,富贵却不骄纵,同时遇到各种事变、也能应付自如而不会束手无策,这都是因为弄明白了礼义的缘故。所以君子对于礼义,敬重并遵守它;他对于事务,做起来直截了当但不出差错;他对于别人,很少埋怨、宽宏大量但不阿谀逢迎;他做人的原则,是谨慎地加强修养而不险诈;他应付事变,迅速敏捷而不糊涂;他对于天地万物,不致力于解说它们形成的原因而能做到很好地利用其材;他对于各种官府中的官吏和有技术的人材,不和他们竞争技能的高下而能做到很好地利用他们的工作成果;他侍奉君主,忠诚顺从而不懈怠;他使唤下边的人,公平而不偏私;他与人交往,依循道义而有法度;他住在家乡,待人宽容而不胡作非为。所以君子处境穷困时就一定享有名望,显达时就一定能建立功勋;他的仁爱宽厚之德普照天下而不昏暗,他的明智通达能够整治天地万物、处理各种事变而不疑惑;他心平气和,思想开阔,德行道义充满在天地之间,仁德智慧达到了极点。这种人就叫做圣人,这是因为他弄明白了礼义的缘故啊。
〔注释〕

  <1>分施:施舍,给人恩惠。 <2>均遍:公平。 <3>待:“侍”字之误。《韩诗外传》卷四第十一章作“事”可证。下文“待上”之“待”同此。 <4>致:极。文:指礼节礼貌。 <5>见[xiàn 音现]:同“现”。 友:兄弟之间的亲爱、友好与帮助。 <6>临:近。 有辨:指夫妻有别,保持一定的界限。 <7>竦[sǒng 音耸]:肃敬。 <8>稽:通“楷”,楷模。 <9>方[páng 音旁]皇:广大。(彷徨) 周浃[jiá 音夹]:周遍。 <10>难:通“□”,畏惧。 <11>巩:通“恐”,恐惧。 <12>应:《集解》作“态”,据宋浙本改。 <13>饰:同“饬”,整治。 危:凶险,险诈。 <14>齐给:见前“齐给便利”。齐,给、便、利:都是敏捷快速的意思。“齐给”即“齐疾”。 <15>然:如此。这里用作使动词,表示“使……成为这个样子”、“形成”。《广雅·释诂》:“然,成也。” <16>事:与“人”相对,当为“吏”字之误。篆文“事”“吏”相似,所以古代此两字易混误。 <17>类:法。参见《方言》、《广雅》。法,规范。 <18>容:宽容。 <19>闵:通“昧”,昏暗。 <20>用:治。
《原文》
 晏子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子贡怪之,问孔子曰:“晏子知礼乎?今者晏子来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见我,我将问焉。”俄而晏子至,孔子问之。晏子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今君之授币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礼中又有礼。赐、寡使也,何足以识礼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晏子之谓也。
【注释】出自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21景公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大不逾闲小出入可
原文:晏子使鲁,仲尼命门弟子往观。子贡反,报曰:“孰谓晏子习于礼乎?夫礼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今晏子皆反此,孰谓晏子习于礼者?”
晏子既已有事于鲁君,退见仲尼,仲尼曰:“夫礼,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
晏子曰:“ 婴闻两槛之闲,君臣有位焉,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之来遬,是以登阶历堂上趋以及位也。君授玉卑,故跪以下之。且吾闻之,大者不逾闲,小者出入可也。”
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不计之义,维晏子为能行之。
21【译文】
晏子出使鲁国,孔子命令及门弟子前去观看,子贡回来,报告说:“谁说晏子熟习于礼?《礼》中说: '上台阶不能越级,在堂上不能快步走,授给玉器不能下跪。’现在晏子全部与此相反,谁说晏子是熟习礼的人呢?”晏子结束了对鲁君的拜谒后,离开宫廷去见孔子。孔子说:“礼仪的规则,上台阶不能越级,在堂上不能快步走,授给玉器不能下跪。先生违了这些反吗?”晏子说:“我听说两堂之间,君臣各有其位,君王走一步,臣子走两步。鲁君走来得快,所以我上台阶跨越而行,在堂上快步走以按规定的时间到达我的位置。君王授受玉时身子低伏,所以跪下以比他更低。而且我听说,大的方面不超越礼的规则,小的方面有些出入是可以的。”晏子出去了,孔子以宾客之礼相送,(返回后对及门弟子说):“不合常规的礼,只有晏子能够实行。”
刘轨助 发表于 2025-7-24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四礼义纲常疏解

《韩诗外传》此章以五伦为经,以礼法为纬,构建人伦秩序之典范。其言"君者以礼分施,均遍不偏",实乃儒家"为政以德"思想之具象。考《礼记·哀公问》载孔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与此章君道"均遍不偏"之说互为表里,皆强调统治者当以公心行仁政。晏子使鲁"上堂则趋"之仪,非徒步履疾徐之节,实乃《仪礼·聘礼》"宾入门皇"之具体实践,孔子称善,正在其能以身体礼。

君臣父子之伦,在此章形成严密体系。君道尚"均",《荀子·君道》言"平政爱民"可相发明;臣道贵"忠",《孝经·事君章》"进思尽忠"之说尤能互证。至若父子"宽惠"与"敬爱"并重,实本《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之教。值得注意的是,此章特标"夫有别而妻听从",虽合于《仪礼·丧服》"夫尊于朝,妻尊于室"之制,然以今日视之,当取其互敬内核而革其尊卑之形。

兄弟之道尤见精微。"兄慈爱而见友"暗合《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之训,"弟敬诎而不慢"则与《礼记·曲礼》"兄之齿雁行"相应。此种双向伦理要求,较之单方面强调"悌道",更显儒家"伦常"之辩证智慧。晏子执礼,孔子称善,正在于其能于细微处见精神,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此章之要义,在于揭示礼非虚文,乃人伦日用之实。晏子"趋"之动作为礼之末,而孔子所见者为礼之本——即内心之敬。《韩诗外传》通过具体仪节,展现的是"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的深层哲学。当今研习此章,当超越文字表象,体认其中"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文明意义,进而思考传统礼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
陆油 发表于 2025-7-26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四所载"晏子使鲁"章,实为阐发礼制精义之重要文献。今就经义略陈管见,以明人伦纲纪之要。

一、礼制分施的政治哲学
"君者以礼分施,均遍不偏"八字,实为儒家政治思想之枢要。《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君道之要,在于以礼为度而均施政教。董仲舒《春秋繁露》谓"圣人法天而立道",正与此章君道观相发明。考《周礼》六官分职,皆本"均遍"之义,非独赏罚公平,更在于礼制秩序之建立。晏子趋堂之仪,恰是"礼分施"之具体展现。

二、五伦关系的礼学实践
文中详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四伦(缺朋友一伦),与《孟子·滕文公》五伦说可相参证。尤可注意者:
1. 臣道"忠顺不懈"与《孝经》"进思尽忠"相契
2. 父子"宽惠-敬爱"的互动,较《论语》"色难"之说更显温情
3. 兄弟"慈爱见友"与"敬诎不慢"的对等关系,突破长幼绝对差序
4. 夫妇"照临有别"与"柔顺听从",较《仪礼》更重情感调和

三、晏子行礼的微言大义
晏子"上堂则趋"获孔子嘉许事,当与《论语·乡党》"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互参。郑玄注:"趋,疾行示敬也。"此非徒仪节之末,实体现:
1. 外交场合的"礼以制中"(《中庸》)
2. 身居相位而恪守臣礼的示范意义
3. 动静之间见"威仪三千"的修养功夫

四、当代启示
1. "均遍不偏"可转化为现代管理的公平原则
2. 五伦关系中的对等性,可为现代家庭伦理提供参照
3. 晏子之礼提示:文明对话需建立在共同礼仪规范基础上

结语:此章虽简,然"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礼者非束缚人性,实为"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礼记》)。读此章当思:古人制礼,皆本于天理而顺乎人情,此即"人伦常在"之真谛。今人研习国学,贵在得其精神而通其变化,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