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5|回复: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2诗解5颜渊谓鲁定东野毕御马将佚定公知不可穷下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0-31 2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诗外传卷2诗解5颜渊鲁定东野毕御马将佚定公知不可穷下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
题文诗: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台下.
公曰善哉!东野毕御.颜渊:善则善矣!
其马将佚.定公不,告左右曰:闻君子不,
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
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
驾召颜渊.颜渊至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
野毕之御.吾子;善则善矣!然马将佚,
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
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
无佚马.今东野毕,上车执辔,御体正矣,
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犹策,之不,以知佚也.定公曰善,
少进.颜渊:兽穷则啮,鸟穷则啄,
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而,能不危者,
未之有也.经有: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定公曰,人之过矣.崔杼弑,
庄公合,士大夫盟,盟者皆脱,剑而入言,
不疾措血,至者死所,杀十余人,次及晏子,
奉杯血仰,天而叹曰:恶乎崔杼,将为无道,
而杀其君.于是盟者,皆视之.崔杼谓曰:
子与我吾,与子分国;子不与我,杀子.
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钩之吾愿,子之图之.
晏子曰留,以利而,其君非仁;劫以刃而,
失其志者,非勇也.经有;莫莫葛藟,
延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其可回!
直兵推之,曲兵钩之,婴不之革.崔杼曰舍.
晏子起出,授绥而乘,仆驰晏子,抚其手曰:
麋鹿在林,命在庖厨,命有所悬,安在疾驱.
安行成节,然后去之.经有:羔裘如濡,
恂直且侯;彼已之子,舍命不偷.晏子之谓.
《原文》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说,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定公曰:“善。可少进。”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注释】
①佚(y) :通“逸”,逃跑。②厩(jiu)人:马棚的差役。③躐(e) :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译文】
颜回陪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御驾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驾车 (的技术),很好啊!”颜回说:“好是好, 但是他的马将要跑了!”定公(听后)不高兴,对旁边的人说:“ 我听说君子不中伤别人。难道君子也中伤别人吗?”颜回退下后,不大一会儿,管理马棚的人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跑了。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马上催促车去召回颜回!”

颜回到,定公说:“刚才我说: '东野毕驾 车技术很好。’您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颜回回答说: “我以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的。从前舜善于任人办事,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善于驾驭马车。舜不竭尽民力,造父不竭尽马力。因此,舜的时候没有因为受不了压迫而逃散或反抗的人民,造父(手中)没有因为不服驾驭而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驭马,上车时把马缰绳勒的太紧,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让马左盘右旋前后进退缓行快跑耗尽了体力,然而却仍然不停的鞭打它,所以知道必出纰漏。”
定公说:“很好, 可以进一步说说吗?”颜回说:“野兽到了 穷途末路,就要咬人;禽鸟到了穷途末路,就会啄人;人穷困到极点,就会变得相互欺骗。《诗经》 上说:手握缰绳如丝带, 车旁两马像跳舞’指善于驾驭马车也。”定公说:“是我的过错啊!”
《原文》
  崔杼弑庄公,合士大夫盟,盟者皆脱剑而入,言不疾,措血至者死,所杀者十余人,次及晏子,奉杯血,仰天而叹曰:“恶乎!崔杼将为无道,而杀其君。”于是盟者皆视之。崔杼谓晏子曰:“子与我,吾将与子分国;子不与,我杀子。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钩之。吾愿子之图之也。”晏子曰:“留以利而倍其君,非仁也;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其可回矣!直兵推之,曲兵钩之,婴不之革也。”崔杼曰:“舍晏子。”晏子起而出,授绥而乘,其仆驰,晏子抚其手曰:“麋鹿在山林,其命在庖厨。命有所悬,安在疾驱。”安行成节,然后去之。诗曰:“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已之子,舍命不偷。”晏子之谓也。【注释】1出自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3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  :原文》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俛而饮血。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恺君子,求福不回。’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译文】晏子
崔杼弑杀了庄公后扶立景公,崔杼和庆封分别任宰相一职。他们劫持众位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庶人到了太庙的一个大坑上,下令说:“不允许有不盟誓的人。”筑起三仞高的大坛,下面挖了坑,用甲士千列包围了内外,盟誓者都解下了佩剑进到里面,只有晏子不肯那样做。崔杼允许他(佩剑进入)。有胆敢不盟誓的人,就用戟钩着他的脖子,用剑指着他的心口,命令他自己发誓说:“不跟随崔、庆而跟随公室的话,会遭受报应。”声音不响亮,手指不沾到歃血的人被杀死,杀死的人有七人。按次轮到晏子,晏子捧起装歃血的杯子,仰天叹道:“啊,崔杼干了不仁道的事,弑杀了他的国君,不跟随公室而跟从崔、庆的话,会受到报应。”低头喝下了杯中的血。崔杼对晏子说:“您更改您的话,那么我与您共享齐国;您不更改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子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上,您好好考虑一下吧。”晏子说:“用兵刃劫持我,而使我丧失气节,不是勇武;用利益诱惑我,使我背叛君王,不是仁义。崔先生,您难道没学过《诗》吗?《诗》云':茂密的葛藤,缠绕在树干上。诚恳的君子,祈求降福而不变。’
现在我就能改变气节而祈求降福吗?弯曲的兵刃钩着我,直直的兵刃指着我,我也不会改口。”崔杼想杀了他,有人说:“不行。您因为您的国君无道而杀了国君,现在他的臣子是个有道之人,又接着杀了他,就不能够以此为教了。”崔杼于是放了他。晏子说:“如果大夫做出大不仁之事,而行小仁小义,怎么行呢?”快步走出门,接过绳子上了车。他的仆人想快跑,晏子碰了碰他的手说:“慢些走。快跑不一定活,慢走不一定死。鹿生长在野外,而命却系于厨房,我的命在他人手中呢。”抑制住马的速度,符合一定的节奏后才离开。《诗》云:“那个人,宁死也不改变。”说的就是晏子啊。
2“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已之子,舍命不偷。”出自《国风.郑风.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译文]
羔皮袍服光泽鲜润,真是正直又有国侯的气度。那样的好人,至死不变为国操劳。羔皮袍服袖口饰着豹皮,非常勇武力大无比。他那样的好人,国家 靠他主持正义。羔皮袍服鲜艳光亮,三条丝缨 明粲粲。他那样的好人,是一国的典 范。
松禅 发表于 2025-6-30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二第五章阐微:御马之鉴与为政之道考析

《韩诗外传》此章以"颜渊谏鲁定公"与"崔庆之乱"二事并置,实寓深意。前者见微知著,后者守节不屈,二者共同构成儒家政治伦理的双重维度。今试析其要义:

一、御术与治道相通之理
东野毕御马"善则善矣",然颜渊独见其"马将佚"之兆。此非卜筮之能,实乃"观其辔衔之审"的明察。韩婴引《诗》"执辔如组"为证,揭示御者当"调和马力"而非"穷尽其能"。此中深意,实喻治国之道——子产所谓"政如农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管仲言"下令如流水之源"(《管子·牧民》),皆强调为政须循物性、顺民情。定公三日而验其言,恰证《周易》"知几其神"的哲思。

二、崔杼弑君与晏婴守义之辨
崔庆劫盟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仰天叹曰"一段,与《礼记·曲礼》"临难毋苟免"精神相通。其"不以兵刃"之盟,正合孔子"要盟不信"(《史记·孔子世家》)之训。韩婴将此与颜渊事并列,暗彰儒家"智仁双彰"之旨——颜渊明察属"智",晏婴守节属"仁",二者共同构成士大夫的政治操守。

三、文本结构的深层意蕴
本章叙事结构颇具匠心:前段言"预判危机",后段言"直面危机",形成完整的政治智慧链条。颜渊之谏体现《尚书》"制治于未乱"(《周官》)的预防哲学;晏婴之举则实践《孟子》"舍生取义"(《告子上》)的抉择精神。韩婴通过这种并置,完成对儒家政治伦理的立体建构。

要之,此章非徒记史,实为韩诗学派"以诗证事"的典型范例。其引《诗》"执辔如组"解御术,又暗合《毛传》"御众有文章"之解,显示汉代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质。读者当于叙事之外,深味其"为政不可穷民力""临难不可失节操"的双重警示,斯为得之。
薛佛 发表于 2025-7-2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二第五章阐微
——论御马之道与为政之德的互鉴

《韩诗外传》此章以颜渊谏鲁定公事为经,崔庆劫盟事为纬,交织出"物不可穷"与"政不可苛"的双重警示。东野毕御马之术虽工,然颜渊明察其"马力已竭"之兆,此中深意,实为汉代今文经学"以事明经"之典范。

一、御马之术与用民之道的同构性
东野毕"揽辔持策,未尝取容",表面确合《周礼·保氏》"五驭"之法。然颜渊指出"历险致远,马力殚矣",暗合《周易·节卦》"不节若,则嗟若"之诫。韩婴借此阐明:御者当如《尚书·无逸》所言"先知稼穑之艰难",治国者更需深谙《孟子》"民力不可竭"之理。此即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天人相与之际"的微观呈现。

二、晏子拒盟的礼制坚守
崔杼弑君后强盟群臣,晏婴"歃血不顾"之举,恰与颜渊之谏形成互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晏子"枕尸股而哭"的细节,在此被提炼为"义不慑于势"的精神符号。韩婴通过对比定公"不悦"与晏子"不从"的态度差异,凸显今文家"以礼正君"的经学立场,此正是《韩诗》承自荀子"从道不从君"的学派特征。

三、经学语境下的隐喻体系
"马佚"之喻在汉代经说中别有深意。《诗经·小雅·节南山》毛传释"驾彼四牡,四牡项领"为"马劳则领强",郑玄笺云"喻大臣苦烦苛之政"。颜渊所谓"鸟穷则啄,兽穷则攫",实本《荀子·哀公》而暗合《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之旨。这种以物性喻政理的表述方式,正是齐诗"四始五际"说的具体实践。

要之,此章通过"御马-治国"的意象转换,构建起"仁政-暴政"的二元对立。颜渊之智在于见微知著,晏婴之勇在于守节不移,二者共同诠释了西汉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核心精神。韩婴以此警示为政者:若如东野毕之"穷马力",终将蹈崔庆之覆辙,此即《韩诗外传》作为"外传"体特有的讽谏艺术。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