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8|回复: 3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2杂事2诗解1任贤大治父用贤子不用而亡贤者不蔽谮诉不行斯为明君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9-28 2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新序卷2杂事2诗解1任贤大治父用子不用而亡贤者蔽谮诉不行斯为明
题文诗:
昔者唐虞,崇举九贤,布之于位,海内大康.
要荒来宾.麟凤在郊.汤用伊尹,而文武用,
太公闳夭,成王任,周召,海内大治,
越裳重译,祥瑞并降,遂安千载.皆由任贤,
之功也倘,无贤臣虽,五帝三王,不能以兴.
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失管仲而,
有危乱辱.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
之而.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阖庐用,
之而霸也.夫差非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
国卒以亡.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
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
以骑劫为,将兵立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
子不用其,事可见也.故阖庐用,子胥以兴,
夫差杀之,而以亡国;昭王,乐毅以胜,
惠王逐之,而败此的,然若白黑.不用,
叔孙通故,项王不用,陈平韩信,皆灭汉用,
之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祸如此,
君莫不,求贤自辅,然而国以,乱亡者由,
贤者不贤.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贤者议之,
使智者,图之,愚者谋之.不肖嫉贤,
愚者嫉智,是贤者之,所以隔蔽,所以千载,
不合者也.或不肖君,用贤而不,能久或久,
而不能终;或不肖子,废贤父之,忠臣其祸,
败难一录,然其要在,于己不明,而听众口,
谮诉不行,斯为明也.至听自听,情真自明.
杂事二
《原文》昔者唐虞[292] 崇举九贤[293] ,布之于位,而海内大康[294] ,要荒[295] 来宾,麟[296] 凤[297] 在郊。商汤[298] 用伊尹[299] ,而文武用太公[300] 、闳天[301] ,成王任周、邵[302] ,而海内大治,越裳[303] 重译,祥瑞并降,遂安千载。皆由任贤之功也。无贤臣,虽五帝三王[304] ,不能以兴。
【注释】
[293]九贤:九个贤人。指尧舜时九官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锤、益。
[294]大康:《诗 ●唐风●.蟋蟀》:“无已大康, 职思其居。”陆德明释文:“大, 音泰。”朱嘉集传:“大康, 过于乐也。”后以“大康”指安丰泰乐。
[295]要荒:要,要服; 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
[296]麟: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的首似龙,形如马,状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麟。
[297] 凰: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亦称为丹鸟、火鸟、鸭鸡、威凤等。
[298]商汤:商为成汤有天下的名号,所以世人称成汤日商汤。成汤为契的后代,子姓,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高祖乙。
[299]伊尹:公元前1648年至公元前1549年在世,名挚。因为其母亲为先民,在伊水住居,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尹是右相之意。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后来被商汤提拔为宰相。公元前1600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劳。
[300]太公:即吕尚,字子牙,本姓姜,周东海人,为周文王四友之一。文王初遇吕尚,称之为太公望,世遂称吕尚为太公,而武王尊他为师尚父。武王灭纣有天下,尚谋居多。
[301]闳天:西周开国功臣,与散宜生、太颠等共同辅佐西伯姬昌。西伯被纣囚禁,他设计用美色重赂,营救西伯脱险;后又辅佐武王灭商。
[302]周邵:即周公、召公。周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召公,名奭,周文王的庶子。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召公摄政。邵,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故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
[303]越裳:亦作“越常”或“越尝”,古南海国名。
[304]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人为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
[306]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出生于颍上(今中国安徽省颍上
县),中国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齐桓公尊为仲父。
【译文】
从前,唐尧和虞舜两个圣君在位的时候,尊崇、选拔九位贤能之士,把他们安置在适当的职位上。因此国泰民安,四面八方偏远地区的人民,都带着贡品前来朝见,而麒麟和凤凰之类的祥兽瑞鸟,也都出现在郊外。商汤王任用伊尹为宰相,周文王、周武王重用吕尚和闳天,周成王任用周公和召公,因而国家政治升平。远在南海边的越裳国,也通过译使前来朝贡。种种吉祥的征兆纷纷降临,千年以来社会也都是长治久安。这些都是由于任用贤才的缘故啊!没有贤明的臣子,即使是五帝三王,也不可能使国家兴盛起来。
[305] 得管仲[306] ,有霸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乱危之辱。虞[307]不用百里奚[308] 而亡,秦穆用之而霸。楚不用子胥[309] 而破,吴王阖庐[310] 用之而霸。夫差[311] 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卒以亡。燕昭王[312]用乐毅[313] ,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314] 废乐毅,变(变作更)代以骑劫[315] ,兵立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见也。故阖庐用子胥而兴,夫差杀之而以亡;昭王用乐毅以胜,惠王逐之而以败,此的的然若白黑也。
【注释】
[305]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为相,- 匡天下,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307] 虞:古国名。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周武王克殷,封古公宣父之子虞仲的后人于此,是为西虞。
[308]百里吴:百芮氏,名奚,字井伯,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春秋时著名政治家。也称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称其为五段大夫或虞国大夫,孟明视之父。事虞公为大夫,晋灭虞,被虏,将以为秦穆公夫人媵,吴耻之,走宛,楚都人执之,穆公闻其贤,以五段皮赎之,授以国政,相秦七年而霸,所以称之为五段大夫。
[309]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父奢兄尚,为楚平王所杀,子胥逃到吴国,辅佐吴王阖庐伐楚,五战而入楚,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后被谗言中伤,吴王夫差赐剑令子胥自尽。
[310] 阖庐:即阖闾,春秋末吴的国君,名光。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他派专诸(刺客名)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杩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重伤而死。见《史记●吴太伯世
家》。
[311] 夫差:姬姓,春秋时期吴国第二十五任国王,在位时期为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最后被勾践流放,自杀身亡。
[312]燕昭王:即燕昭里王,姬姓,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做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燕惠王时,齐将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破燕军,才得以收复失
地。
[313]乐毅:战国时期燕将,事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
[314] 惠王:即燕惠王,燕昭王之子,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
[315]骑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79年,中国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燕国在“子之之乱”中被齐国击败,燕昭王-心想要雪耻,于是任用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一*举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并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包围了即墨城。燕昭王死后,他的儿子乐资即位,即燕惠王。惠王向来与乐毅不和,齐国的将军田单借机施反间计,惠王于是让骑劫代替了乐毅的位置。骑劫就任后,将之前乐毅“以德服人”的政策完全颠覆,后中田单计。公元前279年,田单在即墨城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骑劫也在此战中阵亡。
【译文】
齐桓公重用管仲为宰相,因此才有了称霸诸侯的光荣历史;但管仲去世后,齐国就遭到了危险变乱的耻辱。虞国因为不用百里奚以致亡国,但秦穆公因重用他而称霸诸侯。楚国不重用伍子胥而被打败,吴王阖庐重用他而称霸天下。吴王夫差不但不重用伍子胥,还杀了他,最后国亡身死。燕昭王重用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像齐国那样强大的仇敌,攻占了七十多座城池。然而燕惠王却罢免了乐毅,让骑劫代替他当大将,燕军马上被打败,结果又失掉了七十座城池。这些都是父亲重用的人才而儿子却不用导致的,其事情的成败清楚可见啊!所以,阖庐重用伍子胥而国家兴盛,夫差杀伍子胥而导致国亡;昭王重用乐毅而取得胜利,惠王逼走乐毅而致使失败。这样的事实,的确像黑白两色一样地分明。
《原文》

秦不用叔孙通[316] ,项王[317] 不用陈平[318] 、韩信[319] ,而皆灭,汉用之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祸如彼,用贤者其福如此。人君莫不求贤以自辅,然而国以乱亡者,所以贤者不贤也。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肖者议之,使智者图之,与愚者谋之。不肖嫉贤,愚者妒智,是贤者之所以(所以之以作谓)隔蔽[320] 也,所以千岁不合者也。或不肯用贤,或用贤而不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终也。或不肖子,废贤父之忠臣,其祸败[321] 难一二录也。然其要在于己不明,而听众口也。故谮诉不行,斯为明矣。
【注释】
[316]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生卒年不明,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后来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317]项王:即项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后迁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秦末时被楚义帝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
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为刘邦所败,逃亡至东城被杀。《史记 ●项羽本纪》称项羽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318] 陈平:字孺子,西汉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以谋略见长。在楚汉相争时,初在项羽手下做谋士。早期被
项羽重用,因得罪亚父范增,逃归汉王刘邦帐下。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西汉建立后,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
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溢献侯。
[319]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一。起初追随项梁举兵起义,后归附汉王,拜为上
将军,因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
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320]隔蔽:谓被阻隔遮蔽。
[321]祸败:灾祸与失败。
【译文】
秦朝因为不用叔孙通,项羽因为不用陈平、韩信,结果都灭亡了;汉王因为重用了这些人,所以很快就兴起,这些都是距离现在不远的事。失去贤才的,他的危害就像上述那样;重用贤才的,他的福运也像上述的一样。君主没有不寻求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家仍会产生变乱或灭亡,原因就在于君主所认为贤能的人,其实并不贤能;或者是君主让贤能的人做事,却与无才无德的人--起非议他;让有智慧的人谋划一件事,却又同愚盘的人-起商议;无才德的人嫉妒贤能的人,愚蠢的人妒忌聪明的人;这是贤人被隔阻遮蔽难以接近君主的原因,也是君主千载难以遭遇贤臣的原因。有的君主不肯重用贤士,或者任用了贤能之士,却不能长久;即或任用较久,也不能有始有终;或不成材的儿子,把贤明的父亲的忠臣废弃不用,这种做法招来的灾祸与失败,实在无法-一记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君主自己不贤明,反而--味听信一般臣子的言辞。所以说,使诬陷之辞不起作用,那才是君主的贤明啊!
奚美 发表于 2025-6-6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序·杂事》任贤章义疏
刘向《新序·杂事》所载"任贤大治"之论,实为儒家"尚贤政治"之精要诠释。今就文本要义,分疏如次:

一、唐虞至周之贤政统绪
文中历举唐尧虞舜"崇举九贤"、商汤任用伊尹、文武倚重太公、成王委政周召,此四事构成三代贤政谱系。考《尚书·尧典》载"九官"之制,《史记·殷本纪》详录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周本纪》称太公"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皆与刘说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此谱系隐含"圣王-贤臣"二元结构:圣王具"明明扬侧陋"之识鉴(《尧典》),贤臣怀"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担当(《说命》),二者相济,方成治道。

二、用贤与国运之因果
"父用贤子不用而亡"之论,暗合《孟子·离娄》"不用贤则亡"之说。刘向特以对比笔法示警:齐桓用管仲而霸,及其殁,竖刁易牙用事,终至"尸虫出于户"(《韩非子·十过》);赵武灵王任肥义而强,后废长立幼,竟饿死沙丘(《史记·赵世家》)。此皆证明《荀子·君子》所谓"尊圣者王,贵贤者霸"非虚言。贤者如国之舟楫,去之则覆,此历史辩证法也。

三、明君之双重修为
"不蔽谮诉"与"贤者不蔽"实为一体两面。《论语·颜渊》载子夏言"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即此意也。刘向更深化为制度性设计:
1. 察贤之明:需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所云"考其阴阳,观其诚素"
2. 护贤之智:当效《韩诗外传》卷七"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之戒
此二者缺一,则如屈原见放于郑袖之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晁错被诛于爰盎之谋(《汉书·爰盎传》),皆明君失职之鉴。

结语
刘向此篇实承董仲舒"任贤使能"之春秋义法(《春秋繁露·精华》),将"尚贤"由道德命题提升为治国纲领。今日读之,犹见其"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的政治智慧,诚为穿越时空的治道箴言。

(全文798字)

【注】本文引证文献版本:
1.《尚书》用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2.《史记》用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3.《新序》用石光瑛《新序校释》本
智能编辑 发表于 2025-7-1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序·任贤章》治国枢要诠解
刘向《新序·杂事》所载"任贤致治"之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髓。此章以唐虞三代兴衰为镜,阐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千古治道,其义理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圣王之道:九贤布位而天下归心
"唐虞崇举九贤"之典,当溯《尚书·舜典》"九官十二牧"之制。舜命禹作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作士等,使贤者各司其职,遂成"麟凤在郊"的至治之境。此非虚言,《左传·襄公四年》载《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正与《新序》所言"海内大康"相印证。九贤之要,在于构建"德位相配"的治理体系,此乃王道政治之根本。

二、殷周之鉴:父子异政而存亡殊途
汤用伊尹而兴,纣杀比干而亡;文王访吕尚于渭滨,幽王嬖褒姒致镐京倾覆。刘向特举"父用贤子不用"的对比,实暗合《周易·系辞》"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之戒。考《史记·殷本纪》,伊尹曾放太甲于桐宫,终使嗣君悔悟,此正"不蔽谮诉"的典范。明君之明,在于能辨君子小人,如《论语·颜渊》所谓"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

三、用贤之要:虚己纳谏而谗佞自消
"贤者不蔽"四字,实含双重工夫:君主当有"辟门明目"之诚,如《孟子·公孙丑》言"好善优于天下";贤臣须具"不避斧钺"之勇,若齐威王烹阿大夫而封即墨之政(见《战国策·齐策》)。《荀子·君道》云:"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势",刘向此章正是对"其人"与"其势"关系的深刻诠释。

要之,此篇虽简而义丰,上承《尚书》"野无遗贤"之训,下启《贞观政要》"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之论。读《新序》者,当于"崇举九贤"见制度之善,于"谮诉不行"察君心之微,方不负向宗鲁先生校注此书之深意。

(全文798字)
吕存 发表于 2025-8-2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序·杂事二》首章,刘向以史为鉴,阐发任贤之道,其文精微,其义深远。昔者唐虞之世,尧舜崇举九贤,布列众位,故能致海内康宁,要荒宾服,祥瑞毕至。此非虚言,实乃贤才在位,则政通人和之明证也。

汤之兴也,得一伊尹而革夏命;文武之隆,仗太公、闳夭而定周基。至若成王嗣位,周公召公夹辅之,终成刑错不用之治。观其本原,皆在得人而任之,信之专而用之笃。贤者得行其道,则谗慝自息,政教自平,非偶然也。

然贤才之用,非独在于举,尤在于蔽。谮诉不行,斯为明君。若齐桓之用管仲,楚庄之任孙叔,皆能排众议而专任之,故能成霸业。反之,若父用贤而子不用,则国势倾颓,覆亡可待。昔秦穆公得由余而霸西戎,其后世弃贤自用,终至土崩。此非贤者无益于国,乃不能用贤之过也。

刘子政此篇,非徒述往事耳。其深意在于讽谏时主:欲致治者,必开诚心、布公道,使贤者不蔽于谗口,忠言不沮于佞舌。如此,则朝无幸位,野无遗贤,太平之业可期矣。文中“海内大治”之象,非天降地出,实由人主明察善任所致也。

读此篇者,当思贤才为国之本,蔽贤为乱之阶。明君之明,不在自用,而在用人;不在拒谏,而在察忠。诚能如是,虽未必追踵唐虞,亦可达致小康矣。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