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1|回复: 3

[儒家学说] 《傅子》卷12贵教诗解因善教义义成教行利出礼让上安下顺利出力争则任力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9-19 2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傅子》卷12贵教诗解因善教义义成教行利出礼让上安下顺利出力争则任力争
题文诗:
虎至猛也,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
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
况人含有,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
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贵教道行.士有伏节,
成义死而,不顾者矣.先王,因善教义,
因义立礼.因善教义,义成教行,因义立礼,
礼设义通.非,起,知人性之,
贪得乐进,不知,兼济其善,束以法,
之以功,使人,唯力是恃,唯争是务,
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忘其,身者好利,
之心独用.人怀好利,之心,善端没矣.
中国所以,常制四夷,礼义教行,失所教则,
同夷狄矣.其所以同,乎禽兽矣.不唯同乎,
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
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
智巧日用,相残无极.相残无极,乱孰大焉!
不济其善,唯力是恃,其不大乱,几稀耳.
人之性也,避害从利.利出礼让,即修礼让.
利出力争,则任力争.修礼让则,上安下顺,
而无侵夺,任力争则,父子几乎,相危况于,
悠悠者乎!修道谓教,教民从善,化性起伪.

卷12贵教题解:
贵教,即重视教化的意思。人性本善,而习性不善,如果没有好的教育,人与人就会出现竞争、斗争的现象。因此要通过教化来彰显其本性中善的一一面。
《原文》
虎至猛也,可畏(畏作威)而服。鹿至粗[254] 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况人含五常[255]之性,有善可因[256] ,有恶可改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贵教之道行。士有伏节[257] 成义,死而不顾者矣。此先王因善教义,因义而立礼者也。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立礼,故礼设而义通。若夫商[258] 、韩[259],孙[260]、吴[261],知人性之贪得乐进,而不知兼济其善,于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下上有天字)唯力是恃,唯争是务,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独用[262] 也。人怀好利之心,则善端[263] 没矣。中国所以常制四夷[264] 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同乎夷狄[265] 矣。其所以同,则同乎禽兽矣。不唯同乎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智巧[266] 日用,而相残无极也。相残无极,乱孰大焉!不济其善,而唯力是恃,其不大乱几稀耳。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即修礼让。利出于力争,则任力争。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任力争则父子几乎相危,而况于悠悠[267] 者乎。【注释】
267悠悠:遥远的,生疏的。
【译文】
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可用威力制服;鹿是最粗笨的动物,可调教而役使;木头很强硬,可使其柔韧而弯曲;石头最坚硬,可销融而为人使用。何况人有仁、义、礼、智、信五性,是有善心能够依循、有恶习能够改正的呀!人所看重的,莫过
于自己的躯体,但崇尚教化的风气盛行,士子中就有为节操杀身取义、死而无所顾惜者。这是先王依靠人的善心而教人以义、依靠义确立礼。顺其善心而教以义,所以人们从义而政教畅行;凭靠义来确立礼制,所以礼制设立而人人循礼而行。至于商鞅、韩非、孙子、吴起,知道人性贪得无厌、乐于进身,而不知同时助长其善的一面。因此,用刑法约束,用功名鼓励,使天下人只依靠强力,只致力于争夺。依仗强力、务求争夺,以至于有人赴汤蹈火而忘记死活,都是争利之心所驱使的。人人都抱着求利之心,人善良的一面就丧失了。
中国能制服四夷的原因,是推行了礼义之教。丧失了礼义教化,就与夷狄没有了区别。跟夷狄相同,则也就和禽兽相同了。不仅是与禽兽相同,甚至比禽兽更混乱无序。这是因为禽兽保持自己的天性不变,人却是用巧智驾驭体力者。以巧智驾驭体力,而没有礼教加以节制,就会巧智日见使用,而彼此伤害无穷无尽。彼此相互伤害无穷无尽,祸乱哪有比这更大的!不帮助其向善,只凭借暴力,天下不发生大乱几乎是没有的。人的本性,是避害趋利。因此,利益出自于礼让,人们就会修习礼让;利益出自于强力,人们就会凭借强力争夺。人们修习礼让,则国家安定,百姓顺从,没有侵凌掠夺;凭借强力争夺,则父子难免相互危害,何况对于其他人呢?
水亦寒 发表于 2025-5-28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子·贵教》章义疏解

傅玄《贵教》一章,以"因善教义"为核心,阐发教化于人伦政道之要义。其文虽简,然义理深湛,今试为疏解如次。

一、物性可化以喻人性可教
开篇连举四喻:"虎至猛可威而服,鹿至粗可教而使,木至劲可柔而屈,石至坚可消而用",此乃《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之遗意。猛虎、野鹿、劲木、坚石,皆禀刚强之质,犹可驯化改造,况乎"含五常之性"之人?《白虎通·性情》谓五常乃仁义礼智信,此人性之本善可因者也。傅子承汉儒气性之说,既肯定"有善可因",又强调"有恶可改",与董仲舒"性待教而为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相发明。

二、教化成俗之双重进路
"因善教义"者,乃顺其本性而导之,如孟子所谓"扩充"善端;"义成教行"则见制度之设,《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也。傅子特重礼让之教,盖因"利出礼让则上安下顺,利出力争则任力相争"。此语实本《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争",故需"制礼义以分之"。礼让非废利也,乃使利得其正;力争非禁力也,惧其失序而乱。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牧民》),傅子则谓"礼节行而后利可均",二者互为表里。

三、政教相维的治道智慧
篇中"上安下顺"四字最宜玩味。《孝经》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傅子深化为礼让教化可使上下各得其所。其思想脉络近于《周易·履卦》"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远承周公"制礼作乐"之精义。所谓"任力争"之戒,实针砭魏晋时门阀相轧、权争不休之弊。傅玄身历魏晋易代,目睹名教颓堕,故重申教化乃"经国家,定社稷"(《左传·隐公十一年》)之根本。

要之,此章以驯化猛兽为喻,申明教化非强人所难,实因势利导;非压抑人性,乃成全善性。其说熔铸儒法,既主礼义导民,亦不废威刑辅教,与《傅子》全书"礼法并举"之旨一脉贯通。今日读之,于构建"教善化恶"之社会伦理体系,犹具镜鉴之益。学者当于"因善""改恶"两端细参,方得傅子贵教之深意。
oppyz 发表于 2025-5-29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子·贵教》章义疏解

傅玄此章以"贵教"为题,阐发教化之功用,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试为疏解,以明其要旨。

一、教化之可能:因性立教
开篇连用四喻:"虎可威服,鹿可教使,木可柔屈,石可消用",皆言刚猛粗砺之物犹可驯化,况乎"含五常之性"之人?此承《中庸》"天命之谓性"、《孟子》"性善"之说,揭示教化之本体依据。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乃人性本具之善端。傅子谓"有善可因,有恶可改",既肯定人性本善(可因),亦承认习染之恶(可改),与董仲舒"性三品"说暗合。其要义在:教化非外力强加,实乃顺性导引。

二、教化之次第:由义趋利
"因善教义,义成教行"八字,道出教化枢机。先因本然之善(仁)启其自觉,继以应然之义(宜)立其规范,终成当然之行(礼)。此即《礼记》"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之意。尤可注意者,傅子言"利出礼让"而非"利出争夺",此与《大学》"以义为利"一脉相承。盖教化之效,在使民知礼让则上下安、顺理则百事成,若任力争则乱象生。其辩证处在于:承认利之客观存在,但强调须以义导利。

三、教化之实践:刚柔并济
文中"威服"与"教使"并举,"柔屈"与"消用"兼施,暗含教化二法:德礼为柔,政刑为刚。此本于《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之双轨。傅子特强调"可教而使",可见更重德化。其以鹿喻民,较之传统"牧民"说,多一份对主体性的尊重,此魏晋儒学新变之征。

四、当代启示
傅子之论于今有三重价值:其一,肯定人性可塑,破"性恶不可移"之迷思;其二,明示教化当顺性引导而非强制改造,合乎现代教育理念;其三,"利出礼让"说可为市场经济下义利之辨提供参照。然须注意,其说仍囿于自上而下的教化模式,未及现代公民教育之平等互动,此时代局限使然。

要之,此章虽简,实涵儒家教化思想精义:本于性善而立教,循乎人情而制礼,终于义利双行。读之当思:今之教化,如何在尊重个体与维系秩序间得其中道?
教育中心 发表于 2025-8-24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子·贵教》章阐发教化之本,以自然物性喻人道,言简义丰。其文曰:“虎至猛也,可威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此四喻层层递进,皆明天地万物虽禀性各异,然皆可因势利导以成其用。究其根本,乃为推论人性教化之可能与必要。

人含五常之性,具善端亦藏恶质。善者可因,恶者可改,此儒家“性可化”之要义。孟子言“扩而充之”,荀子主“化性起伪”,虽取径不同,然皆肯定教化之功。《贵教》承此传统,强调“因善教义”,即顺人性固有之善而导之以义,使义理内化,教化方行。若教化得法,则“利出礼让”,人人循礼而行,社会利益自然生发于谦让之中,而非争逐所得。如此则上下安顺,各得其所。

反之,若教化不施,或施之不得其道,则“利出力争”。人人竞逐私利,必致纷争四起,社会失序。此与《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之警诫相通。故《傅子》强调“任力争”之弊,实呼应以礼义节制人欲,使利出于让而非争。

此章深意,在于揭示教化非强加外在约束,而是启发内在善性,使人自觉循义而行。礼让之利,非否定利益,而是使利益获取合乎道义,从而实现个人之欲与社会之和的统一。此乃先秦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践智慧,于今日社会之道德建设与和谐发展,仍具深刻启示。

要之,《贵教》篇以自然喻人事,明教化乃因人性而导之,其功在使礼让成俗,争心自息,终达至上安下顺之境。此乃国学重教传统之精义,不可不察也。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