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8|回复: 3

[儒家学说] 陆景《典语》卷2清治诗解俊义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敬一贤众贤悦诛一恶众恶惧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9-14 1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景《典语》卷2清治诗解俊义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敬一贤众贤悦诛一恶众恶惧
题文诗:
天子,率土资总,三才任以,制御六合,
统理群生,固未易为;圣帝明王,忧劳待旦,
勤于日昃,未有不汲,汲于求贤,勤勤于远,
恶者也故,大舜招二,八于唐朝,投四凶于,
荒裔殛鲧,不嫌登禹,亲仁.举子不为,
宥父远恶.以能昭德,立化为百,王之命也.
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义在官,
则治道清,奸佞干政,祸乱作故,王者任人,
不可不慎.得人之道,在于敬贤,而诛恶也.
敬一贤则,众贤,诛一恶则,众恶.
昔鲁孔子,诛少正卯,佞人变行,燕礼郭隗,
群士向至.非其效!然人主处,深宫之中,
生于禁闼,之内眼不,亲见臣下,之得失耳,
不亲闻贤,愚之否臧,焉知臣下,谁忠谁否,
谁是谁非?是故须当,留意隐括,听言观行,
验之以实,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实,
贤愚明而,治道清矣.选贤任能,循名责实,
黜陟幽明,进贤除奸,严以治吏,宽以爱民.
清治
题解

此篇作者主要论述天下的治乱、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够得到贤德之人的辅佐。他指出得到人的方法在于尊敬贤才而诛弃邪恶,"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同时还指出君主在深宫之中能够辨明真正贤德的方法,即留心考察、暗中求访、听其言语、观其行中,在做事中校验。
《原文》

天子据率土[230]之资,总三才[231]之任,以制御六合[232] ,统理群生,固未易为也。是以圣帝明王,忧劳待旦,勤于日昃[233] ,未有不汲汲于求贤,勤勤于远恶者也。故大舜招二八[234] 于唐朝[235] ,投四凶[236] 于荒裔[237] ,殛[238] 鲧[239] 不嫌[240] 登[241] 禹,亲仁也。举子不为宥[242] 父,远恶也。以能昭德立化,为百王之命也。
【注释】
[230]率土:指率土之滨,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231] 三才:天、地、人。
[233]日昃: 太阳偏西。
[234]二八:指八元,八恺。八元指古代传说中的才德之士。黄帝曾孙高辛氏的“八才子”,称“八元”。《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
谓之八元。”八恺指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苍舒、颓数、梼戴、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
[235]唐朝:指唐虞之朝。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
[236]四凶:中国上古四大凶兽,分别是四名“大恶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欢兜,共工,与鲧。
[237]荒裔:指边远地区。
[238]殛:杀死。
【译文】
天子占有四海之内的资财,总揽天、地、人的职责,来掌握驾驭天下四方,统管众多的生灵,因此很不容易做好。所以圣明的帝王,忧虑操劳,通宵达旦,一直忙碌到太阳西斜,没有哪一一个不急切地寻求贤德之人,并尽力地去远离邪恶之臣。因此舜帝招取“八恺”(指高阳氏八个才子) 、“八元” (指高辛氏八个才子)于唐尧之朝,流放四凶(指共工、欢兜、三苗、鲧)到荒芜边远的地方。他诛杀鲧而不妨碍提升其儿子禹,这是亲近仁人;提拔儿子而不饶恕其父亲,这是远离邪恶。所以能够显示其道德,树立其教化,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
《原文》
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义[243] 在官,则治道清,奸佞[244] 干政,则祸乱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得人之道,盖在于敬贤而诛恶也。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 昔鲁诛少正[245] ,佞人[246] 变行,燕礼郭隗[247] ,群士向至。此非其效与!然人主处于深宫之中,生于禁闼[248] 之内,眼不亲见臣下之得失,耳不亲闻贤愚之否臧[249] ,焉知臣下谁忠谁否、谁是谁非?须当留意隐括[250] ,听言观行,验之以实,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实[251],则贤愚明而治道清矣。
【注释】
[242]宥:音又,宽容,饶恕,原谅。
[243]义:音义,贤才。
[244]奸佞:奸邪谄媚的人。
[245] 少正卯(?一前496年)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 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247]郭隗:战国时燕国( 今河北省定兴县)人,燕昭王客卿,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
[248]闼:小门。
[249]否臧:否,音匹。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孔颖达:“否谓破败,臧谓有功。”
[250]隐括:即隐栝,意思是矫正,修正。
[251]效实:考核成绩。
【译文】
天下的治乱,国家的安危,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只要贤能之人做官,则治理之道清明;奸诈谄媚之人参与政事,则灾祸、动乱发生。所以君王用人,不能不慎重。得到人才的办法,全在于尊敬贤才而诛弃邪恶。尊敬一-位贤才, 则众多贤才喜悦;诛弃一个恶人,则众多邪恶者恐惧。昔日鲁国诛杀少正卯,巧言谄媚之人则改变其行为;燕国尊敬郭隗,成群的士人向往而至。这不就是其效验吗?然而,君主居住于深宫之中,生活在禁地小门之内,眼不能亲自看到臣下的得失,耳不能亲自听到关于贤愚的评论,怎能知道臣下谁忠谁奸、谁是谁非?必须要留心思考,暗中访求,听其言语,观其行动,在实践中证明,在做事中校验。若能推证其事,验证其实,则是贤是愚可以分明,从而治理之道就清明了。,
玄木上人 发表于 2025-6-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景《典语》清治之道发微

陆景《典语》卷二所论“俊义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实为治国纲目之要义。此语承《尚书》“举能其官,惟尔之能”之训,阐明治乱之本在于用人。天子总揽三才,统御六合,其责至重,故圣王必以“求贤远恶”为急务。今试析其理,以明经世之道。

一、俊乂在官,治道以清
“俊乂”者,德才兼备之士也。《虞书》云:“九德咸事,俊乂在官。”陆景引大舜“招二八于唐朝”为证,盖指舜举八元八恺,使主后土、布五教,终成“百揆时叙”之盛。此谓贤者在位,则纲纪张而庶绩熙。管子曰:“圣人治吏不治民。”吏治清则民自化,此“治道清”之枢机。

二、奸佞干政,祸乱由作
“奸佞”之害,尤甚于猛兽。《论语》谓“远佞人”,陆景更言“诛一恶则众恶惧”。昔周厉王用荣夷公而专利,幽王宠褒姒而戏烽火,皆因小人壅蔽君听,终致倾覆。故《韩非子·孤愤》云:“奸臣食利而飨安,国危主忧而不恤。”陆景之诫,实为防微杜渐之论。

三、敬贤诛恶,赏罚之衡
“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此乃赏罚中正之效。《荀子·君道》曰:“赏不欲僭,刑不欲滥。”陆景所倡,非独人事,实关天道。昔齐威王烹阿大夫而封即墨,一朝“群臣耸惧”,齐国大治,正合此理。盖政治之清明,必赖赏罚分明以树威信。

结语
陆景之论,上承周孔,下启韩柳,其要旨在于“慎选官而明赏罚”。今之治政者,若能以“俊乂”为柱石,以“去佞”为斧钺,则何忧治道之不彰?《典语》虽简,而垂戒深远,诚为经国者之龟鉴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经立义,以《尚书》《论语》《韩非子》等典籍为佐证,诠释陆景用人思想,文风力求简古,不失学术规范。
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25-6-2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典语》清治要义疏解

陆景《典语》卷二所论“清治”之道,实为政教根本。其言“俊义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乃承《尚书》“俊乂在官”之训,阐明治乱之枢机在于用人。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圣王御世之方。

一、天子之职在任贤远佞
“率土之资,三才之任”者,言天子代天理物,非独据位而已,必以“制御六合,统理群生”为务。然天下至广,庶务至繁,故圣帝明王“忧劳待旦,勤于日昃”,盖深知独力难支,必赖贤才共治。大舜“举八元八恺,流四凶族”,正是此理。贤者在位,则纲纪肃清;小人得志,则政令壅塞。陆景以“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为喻,犹孔子言“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示人君进退之效,当以风化为先。

二、俊义与奸佞之辨
“俊义”非仅才高,更重德厚。《周礼》六官皆称“俊”,以其能“佐王均邦国”;“奸佞”之害,则在“蔽主惑众”。陆景未明言辨察之法,然参以《人物志》,可知“清节之材”宜处枢要,“伎俩之臣”当限其权。若使巧言者踞高位,则忠直之士退,此即“祸乱作”之由。故人君当效汉宣帝“综核名实”,使“有功者进,有罪者黜”,方能成“治道清”之局。

三、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陆景生当三国之世,权臣窃命、士风凋敝,故其论特重“远恶”。昔桓灵之世,党锢祸起,清流殄瘁,终致董卓之乱;诸葛亮治蜀,“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故能以一州抗中原。可见“敬贤诛恶”非虚言,实为存亡所系。今之治政者,当以“公正黜陟”立威信,以“崇德报功”励群才,则陆景之旨,庶几不坠。

结语
《典语》此章,虽简而义丰。其以“求贤远恶”为清治之本,实承儒家“为政在人”之统。若能循此而行,则“俊义在官”可期,“奸佞干政”可弭,治道之清,岂远乎哉?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以经义为基,史事为证,力求契合陆景原旨。若需进一步申说某义,可再补充。
安琪 发表于 2025-8-24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典语·清治》第二卷精义阐微

陆景《典语》卷二所论“清治”之道,实为治国理政之核心要义。其言“俊义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深得《尚书》“任官惟贤才”之旨。此二句不仅为全篇纲领,更揭示出政治清浊与人才选用之本质关联。

考其文脉,首论天子承天御极之重任:“据率土之资,总三才之任,制御六合,统理群生”。此语承袭《周易》“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圣王观,强调君主当以天道为法则。故下文称圣帝明王“忧劳待旦,勤于日昃”,与《诗经》“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之勤政精神一脉相承。

其论求贤之道尤具深意。舜帝“招二八于唐朝”,典出《虞书》举八元八恺之事;“投四凶于荒裔”,见诸《舜典》流共工、放欢兜之记载。此正暗合孔子“举直错诸枉”之教:贤者进则不肖者退,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陆景特别指出“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此乃深明赏罚心理学——尊贤之礼不仅使贤者感奋,更彰显朝廷价值取向;惩恶之举不仅惩戒奸回,更确立政治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陆景所述非单纯人才政策,实为整体治国方略。其“清治”概念包含三重维度:制度层面需建立“俊义在官”的选拔机制;政治层面须杜绝“奸佞干政”的乱政之源;文化层面则要形成“敬贤诛恶”的价值共识。三者相辅相成,恰如《周礼》所谓“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通观全篇,陆景继承董仲舒“天人三策”之精神,将人才问题提升至天道人事相感相应的高度。其文字虽简,然义理精深,既含《韩非子·二柄》之刑赏智慧,又得《孟子》“尊贤使能”之王道精髓,可谓三国时期儒法合流之典型政论。今日观之,于干部选拔、廉政建设乃至组织管理,仍具显著启示价值。

(全文共798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