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2|回复: 3

[儒家学说] 崔寔(汉)《政论》 诗解13废井田制贫富分化徙贫人宽地此开草辟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8-31 2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寔(汉)《政论》 诗解13废井田制贫富分化徙贫人宽地此开草辟土
题文诗:
圣王,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
副适使人,饥饱不偏,劳逸齐均,富者不足,
僭差贫者,无所企慕.始暴秦也,隳坏法度,
制人之财,既无纪纲,而乃尊奖,并兼之人.
,牧竖致财,宠比诸侯;寡妇清以,
攻丹殖业,礼以国宾.巧猾之萌,遂肆其意.
上家居亿,之赀户地,侔封君士,行苞苴,
以乱执政,养剑客以,威黔首专,杀不辜号,
无市死子,生死之奉,多拟人主.下户踦岖,
无所跱足,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
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织,贫者蹑短,
岁踧历代,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
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
嫁妻卖子,所以伤心,腐藏失生,人之乐者,
不可胜陈.故古有移,人通财以,赡蒸黎今,
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三辅左右,
及凉幽州,内附近郡,土旷人稀,厥田宜稼,
悉不垦发.小人之情,安土重迁,宁就饥馁,
无适乐土,之虑故人,之为言瞑,谓瞑瞑无,
所知犹如,群羊聚畜,主者,牧养处置,
之茂草则,肥泽繁息,置硗卤则,零丁耗减.
是以景帝,六年诏国,令人去硗,狭就宽肥.
至武帝遂,徙关东贫,人于陇西,北地西河,
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后加徙猾,
吏于关内.今宜复遵,故事徙贫,不能,
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
《原文》版本2
 昔者圣王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副适,使人饥饱不遍,劳逸齐均,富者不足僭差,贫者无所企慕。始暴秦隳坏法度,制人之财,既无纪纲,而乃尊奖并兼之人。乌氏以牧竖致财,宠比诸侯;寡妇清以攻丹殖业,礼以国宾。于是巧猾之萌,遂肆其意。上家居亿之赀,户地侔封君之士,行苞苴以乱执政,养剑客以威黔首,专杀不辜,号无市死之子,生死之奉,多拟人主。故下户踦岖[山换足],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织,贫者蹑短而岁踧,历代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其所以伤心腐藏,失生人之乐者,盖不可胜陈。故古有移人通财,以赡蒸黎。今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垦发。小人之情,安土重迁,宁就饥馁,无适乐土之虑。故人之为言瞑也,谓瞑瞑无所知,犹群羊聚畜,须主者牧养处置,置之茂草则肥泽繁息,置之硗卤则零丁耗减。是以景帝六年诏郡国,令人得去硗狭就宽肥。至武帝遂徙关东贫人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后加徙猾吏于关内。今宜复遵故事,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通典》一)
《原文》版本1
昔者,圣王立井田之制(《通典》但有‘昔圣人’三字,从《御览》卷八百二十一补),分口耕(《御览》无‘耕’)耦地,各相副适,使人饥饱不偏(《通典》作‘变’,从《御览》改),劳逸齐均。富者不足僭差,贫者无所企慕。始暴秦隳坏法度,制人之财,既无纲纪,而乃尊奖并兼之人。乌氏以牧竖致财,宠比诸侯;寡妇清以攻丹殖业,礼以国宾。于是巧猾之萌,遂肆其意。上家累巨亿之赀,斥地侔封君之土,行苞苴以乱执政,养剑客以威黔首。专杀不辜,号无市死之子。生死之奉,多拟人主。故下户踦岖[山换足],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炽,贫者蹑短而岁踧,历代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其所以伤心腐藏、失生人之乐者,盖不可胜陈。故古有移人通财,以赡蒸黎。今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垦发。小人之情,安土重迁,宁就饥馁,无适乐土之虑。故人之为言瞑也,谓瞑瞑无所知。犹群羊聚畜,须主者牧养处置,置之茂草,则肥泽繁息,置之硗卤,则零丁耗减。是以景帝六年,下诏郡国,令人得去硗狭,就宽肥。至武帝,遂徙关东贫人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后加徙猾吏于关内。今宜复遵故事,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通典》卷一)
1苞苴指馈赠的礼物: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又指贿赂:苞苴公行。
2蒸黎百姓
南桥净士 发表于 2025-7-1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寔《政论》"废井田制贫富分化"章诠解

崔寔《政论》此章直指秦汉之际土地制度剧变引发的社会危机,其论述可析为三重脉络:

一、井田制之理想秩序
"昔者圣王立井田之制"所述,实为儒家经典《孟子·滕文公》"方里而井,井九百亩"说的延伸。崔寔以"分口耕耦,地各相副"概括其要义,强调制度设计包含三重均衡:
1. 空间均衡:土地按户均分,"适"字暗合《周礼》"均土地以稽人民"之意;
2. 生理均衡:"饥饱不偏"承袭《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逻辑;
3. 心理均衡:"无所企慕"呼应董仲舒"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的调节思想。此三维度共同构成"劳逸齐均"的王道典范。

二、秦制变革之恶果
"暴秦隳坏法度"的批判,实为汉代士人共识。崔寔独到之处在于揭示制度崩坏的连锁反应:
1. 产权失控:"制人之财无纪纲"指土地私有化导致《商君书》"废井田,民得买卖"的恶果;
2. 阶层固化:"尊奖并兼"暗讽《史记·平准书》"富者田连阡陌"现象,形成豪强地主阶层;
3. 治理失效:贫富分化使国家丧失《盐铁论》"调均贫富"的调控能力,最终动摇统治根基。

三、徙民宽地之现实对策
崔寔提出"徙贫人宽地,开草辟土"的解决方案,实包含制度创新:
1. 空间再分配:通过人口迁移实现《汉书·食货志》"徙贫民于关以西"的资源配置;
2. 生产扩容:"开草辟土"延续晁错"务民于农桑"的垦殖政策;
3. 技术适配:需配合代田法、耦犁等农业技术,方能达成《汜胜之书》"教民相与庸挽犁"的实效。

结语
崔寔此论绝非简单复古,而是透过井田制的理想型批判,构建"损有余补不足"的治理哲学。其徙民政策既承续《管子》"正地者,民之命也"的土地伦理,又开后世均田制之先声,在东汉末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展现出儒家经济思想的实践智慧。今日观之,其中关于空间正义与财富分配的思考,仍具启示意义。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7-1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崔寔〈政论〉"废井田制贫富分化"章解义》

崔寔《政论》此章直指秦汉之际土地制度剧变之弊,其言"昔者圣王立井田之制",实承《孟子·滕文公》"方里而井,井九百亩"之遗意,阐发三代"均田制"精义。井田制以"分口耕耦"为核,其妙处正在"副适"二字——土地分配与劳力配置相副相适,使民无饥饱之偏、无劳逸之殊,此乃《周礼·地官》"均人掌均地政"之实践。崔氏特标"富者不足僭差,贫者无所企慕",实暗合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篇"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之旨,彰显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济伦理。

至暴秦"隳坏法度",崔寔以"尊奖并兼之人"为批判焦点,此语直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之政。《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正可与此互证。崔氏所痛心者,非仅土地私有化本身,而在制度崩坏后权力与资本的合流——"制人之财既无纪纲",恰如王符《潜夫论·浮侈》所斥"举世舍农桑,趋商贾"之乱象。其以"徙贫人宽地"为对策,实承晁错"徙民实边"之智,兼取《管子·治国》"均地分力"之道,欲通过空间再分配重构人地平衡。

今观此论,其价值有三:一曰制度批判之深度,揭橥土地兼并乃贫富分化根源;二曰历史视野之宏阔,以井田制为镜照见秦汉之失;三曰解决方案之务实,倡"开草辟土"以疏解社会矛盾。然需辨明者,崔寔非泥古不化,其"徙贫"主张实为改良而非复古,与王莽"王田制"之激进迥异。此中分寸,正是东汉士大夫"通经致用"思想之体现。

要之,此章可谓汉代土地问题诊断书,其以"均平"为纲、以"调适"为用,既存《盐铁论》贤良文学之遗风,又开仲长统《昌言》"限夫田以断并兼"之先声,在汉末思想史中具有承前启后之意义。读者当于"废"与"立"、"古"与"今"的辩证中,体会崔寔"矫枉不过正"的政治智慧。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8-2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寔《政论》诗解十三:井田制废与贫富分化之析

昔者圣王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副,旨在使人饥饱不偏,劳逸齐均。富者不足僭差,贫者无所企慕,此乃先王均平之道,治国之基也。然自暴秦隳坏法度,废井田,开阡陌,制人之财既无纪纲,反尊奖并兼之人,以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井田之制,非独为田亩之划分,实乃安民之策。其法以九夫为井,井分四区,中为公田,八家共耕,私田各百亩,公私兼济,民得温饱而国赋有征。如此则上下相安,贫富相均。然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废井田,任民所耕,不限多少。虽一时激发生民之力,然兼并之势遂起,贫富之悬殊渐成痼疾。

崔寔所言“徙贫人宽地,此开草辟土”,实为应对贫富分化之策。盖井田既废,贫者失所依凭,富者乘势兼并。贫民或流亡他乡,或沦为佃户,饥寒交迫;富者则积财亿万,奢侈无度。此非天道之不公,乃人制之失也。故崔寔主张徙贫民于宽乡,授以荒田,令其垦殖,既开草辟土以增国用,亦使贫者得存生之计。

然徙民垦田亦需法度相辅。若不加规制,则兼并之患复起,贫者虽得地而无力耕,富者复以财货夺之。故崔寔强调“复五等之爵,立井田之制”,欲返古之道以救时弊。然时移世易,井田之制不可复行于汉世,其精神却可鉴:均平贫富,抑制兼并,使民有恒产而有恒心。

观崔寔之论,非泥古不化,乃借古讽今,直指时弊。其忧贫富悬殊之害,倡徙民宽土之策,实为汉代经济思想之重要一脉。后世如董仲舒“限民名田”、师丹“孔仅之议”,皆与之呼应。然终汉之世,兼并之势未止,贫富之分化愈烈,此非崔寔之论不足取,乃豪强之势难抑也。

要之,崔寔《政论》此篇,深刻揭示了井田制废后贫富分化之根源,并提出徙民垦田之务实对策。其思想兼具理想与现实,既怀古圣之均平,又识时务之可行,于今观之,犹有启示:经济制度须兼顾效率与公平,若纵容兼并、放任分化,则社会失序之患必生。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