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8|回复: 3

[儒家学说] 崔寔(汉)《政论》 诗解10衣食足知荣辱重其禄防其贪使足奉不与百姓争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8-30 22: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寔(汉)《政论》 诗解10衣食足知荣辱重其禄防其贪使足奉不与百姓争利
题文诗:
昔明王之,统黎元盖,济其欲而,为之节度.
凡人情之,所通好则,恕己而足,之因民有,
乐生之性,故分禄以,颐其士制,庐井以养,
其萌然后,上下交足,厥心乃静.人非食不,
活衣食,足然后可,教以礼义,威以刑罚.
苟其不足,慈亲不,能畜其子,况君,
捡其臣乎!故古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也,
衣食足而,知荣辱也.今所使分,威权御民,
人理狱讼,干府得皆,群臣所为,而其奉禄,
甚薄仰不,足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也.
父母者天,性所爱也.妻子者天,性所亲也.
所爱所亲,将冻馁虽,冒刃求利,尚犹不避,
况可令临,财御众乎!是所谓之,渴马守水,
饿犬护肉,欲其不侵,亦不几矣.事有不疑,
势有不然,盖此之类,虽时有素,富骨清者,
未能百一,不可为,天下通率.圣王知其,
如此故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取足于奉,
不与百姓,争利故其,为士者习,推让之风,
耻言十五,之计于是,拨葵去织,之义形矣.
故三代赋,足代其耕.故晏平仲,诸侯大夫,
禄足赡五,百斯非优,衍之故耶?高薪养廉.
《原文》版本2
昔明王之统黎元,盖济其欲而为之节度者也。凡人情之所通好,则恕己而足之;因民有乐生之性,故分禄以颐其士,制庐井以养其萌,然后上下交足,厥心乃静。人非食不活,衣食后可教以礼义,威以刑罚。苟其不足,慈亲不能畜其子,况君能捡其臣乎!故古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所使分威权、御民人、理狱讼、干府得,皆群臣之所为,而其奉禄甚薄,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爱也。妻子者,性所亲也。所爱所亲,方将冻馁,虽冒刃求利,尚犹不避,况可令临财御众乎!是所谓渴马守水,饿犬护肉,欲其不侵,亦不几矣。
夫事有不疑,势有不然,盖此之类,虽时有素富骨清者,未能百一,不可为天下通率。圣王知其如此,故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之取足于奉,不与百姓争利。故其为士者,习推让之风,耻言十五之计,而拨葵、去织之义形矣。故三代之赋也,足以代其耕。故晏平仲,诸侯之大夫耳,禄足赡五百,斯非优衍之故耶?
【注释】
拨葵、去织葵:冬葵,故称“百菜之主”,是一种重要的蔬菜。织:纺织。 种葵、纺织,百姓借以谋生。此谓拔掉自家栽培的冬葵,去掉自家从事的纺织。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译文】
过去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都是既满足其需要,又加以约束节制。凡是大家所共同喜好的,就推己及人予以满足。因为百姓有以生为乐的本性,所以按位分给俸禄以养官吏,置房舍田园以养百姓。于是上下都得到满足,他们的心就都安定了。人不吃饭就不能生存,衣食丰足后才可以教之以礼仪,威之以刑罚。如果衣食不足,慈母尚且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约束臣子呢?所以《管子》中说:“粮仓 充实而后民知礼仪,衣食丰足而后民知荣辱。”现在所施行的分掌威权、治理百姓、理讼断案、主管国库,都是群臣在做,但是他们的俸禄太少,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父母双亲,是人的天性所敬爱的。妻子儿女,是人的天性所亲近的。所爱所亲的人,即将受冻挨饿,即使迎着刀锋,只要能求得利养,尚且不会退缩,何况让他们管理财物、治理百姓呢?这就是所谓的让渴马看守水源,让饿狗保护肥肉,想让它们不去侵占,怕是行不通的。事情有不用置疑的,形势有必然如此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虽然或许有一-贯操守廉洁的人,但百中无一,不能当做天下通例看待。圣明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 多给俸禄,以防止官吏的贪欲,让他们的俸禄足够开支,不和百姓争利。所以为官者,都习惯推让的作风,以斤斤计较为羞耻,于是就会形成像公仪休拔去自家的葵菜、烧毁自家的织机而不与百姓争利的仁义风气。所以夏商周三代给官员的俸禄,足以代替耕种的收入。所以晏子仅是一个诸侯国的上大夫,俸禄足够赡养五百人,这不就是待遇优厚的缘故吗?
《原文》版本1
昔明王之统黎元,盖济其欲而为之节度者也。凡人情之所通好,则恕己而足之。因民有乐生之性,故分禄以頥其士,制庐井以养其萌。然后上下交足,厥心乃静。人非食不活,衣食足然后可敎以礼义,威以刑罚;苟其不足,慈亲不能畜其子,况君能捡其臣乎!故古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所使分威权、御民人、理狱讼、干府库者,皆群臣之所为,而其奉禄甚薄,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爱也,妻子者性所亲也,所爱所亲方将冻餧,虽冒刄求利,尚犹不避,况可令临财御众乎!是所谓渴马守水,饿犬护肉,欲其不侵,亦不几矣!(《群书治要》)
  夫事有不疑,势有不然。盖此之类,虽时有素富骨淸者,未能百一,不可为天下通率。圣王知其如此,故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之取足于奉,不与百姓争利。故其为士者,习推让之风,耻言十五之计,而葵去织之义形矣。故三代之赋也足以代其耕。故晏平仲,诸侯之大夫耳,禄足赡五百,斯非优衍之故耶!(《群书治要》)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5-11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寔《政论》"衣食足知荣辱"章义疏
崔寔《政论》此章承袭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旨,阐发"养民—治吏"一体之政道,其思想脉络可析为三重义理:

一、欲理相济的治道本原
"明王统黎元,济其欲而为之节度"一语,揭示儒家"因民之情"的治理智慧。《礼记·礼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崔寔则进一步指出:圣王非压抑人欲,乃通过"分禄制井"建立制度性保障。此与孟子"制民之产"说相呼应,而更强调"节度"的规范作用——既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衣食足),又通过礼制引导(知荣辱),实为荀子"欲不可去而可节"的实践展开。

二、禄养吏治的辩证关系
"重其禄以防其贪"乃汉代循吏共识。董仲舒《春秋繁露》已倡"禄厚则吏勉于善",崔寔更点明其双重效用:
1. 经济保障:"使足奉"即《孟子》"无恒产者无恒心"之延伸,官吏俸禄不足则易生侵渔之弊;
2. 道德预防:通过制度化供给切断贪腐诱因,此即《盐铁论》"塞其邪心"的治本之策。
其"不与百姓争利"的主张,实暗含对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的反思,回归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正义。

三、静心守分的治理境界
"上下交足厥心乃静"八字,勾勒出儒家理想治世图景。《大学》言"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崔寔将此扩展至官民互动:
于民:庐井制度保障"乐生之性",物质满足方能生发道德自觉;
于官:俸禄制度确立"恕己而足"的伦理边界,此即《潜夫论》所云"君子任职则思利民"。
二者形成"民安于野,吏肃于朝"的良性循环,最终达致《周易》"各正性命"的和谐状态。

结语
崔寔此论实为汉儒经世思想的精要表述。其以经济基础为道德前提,以制度设计遏制人性弱点,至今犹具启示:治国者当在"遂欲"与"节欲"间寻求中道,使利禄成为德治之助力而非腐蚀剂。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汉代吏治"禄薄不可责廉",正可为此章注脚。

(全文798字)
天人啪 发表于 2025-6-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寔《政论》"衣食足知荣辱"章义疏

崔寔《政论》此章承袭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旨,阐发为政者当以足民为先,其核心在于"因民之欲而为之节度"。此论实为汉代儒家经济思想与法家功利主义之融合,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明王统民之要:济欲与节度
"昔明王之统黎元,盖济其欲而为之节度"一句,揭示治道双轨:既需满足民生基本需求(济欲),又须确立制度规范(节度)。此与《荀子·礼论》"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相通,然崔寔更强调"节度"之主动性,谓统治者当通过制度设计调节资源分配,非放任自然。其"恕己而足之"之说,实为推己及人的儒家仁政思想,以执政者自身需求为尺度,度量百姓生存底线。

二、禄养与井田:物质基础与道德教化
"分禄以颐其士,制庐井以养其萌"二句,体现汉代官僚制度与土地制度之关联。"禄"指官吏俸禄,崔寔主张"重其禄以防其贪",此与董仲舒"受禄之家不与民争业"(《天人三策》)呼应,强调高薪养廉;"庐井"则承周代井田遗意,通过土地分配保障农耕经济稳定。二者结合,形成"士有恒禄,民有恒产"的治理框架,使上下各安其分,此即"上下交足,厥心乃静"之深层意涵——物质满足方能导向社会心态稳定。

三、不与民争利:汉代经济伦理的困境
崔寔特别警惕统治者与民争利之弊。汉代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虽增国库,然官吏中饱私囊,反致"百姓困乏"。其主张"使足奉"而禁夺民财,实针对当时豪强兼并、官商勾结之流弊。此思想可溯至《孟子·梁惠王上》"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但崔寔更侧重制度约束,主张通过俸禄制度切断官吏贪腐动机,颇具现实针对性。

结语:足民富国的治理智慧
崔寔此章以"人非食不活"为基点,将经济保障视为道德教化之前提,其逻辑链条清晰:足衣食→安民心→知荣辱→行礼节。此论既承先秦儒家富民思想,又吸收法家"因人情而治"的务实精神,对今日治理者仍有启示:廉政建设需以合理分配机制为基础,社会发展当以民生温饱为底线。惟其如此,方可达致《政论》所冀"静心交足"之治世。

(全文798字)

按:本文释义兼顾文本训诂与思想溯源,引《荀子》《孟子》为互证,点明崔寔融合儒法的特点;末段联系汉代经济政策,凸显其现实批判性,符合"专业文风"之要求。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8-24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寔《政论》第十篇所论“衣食足知荣辱,重其禄防其贪,使足奉不与百姓争利”,实为汉代政论中极具洞察力之经济伦理思想。其文虽简,意蕴深远,贯通儒法,直指治道之本。

崔寔承《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旨,重申物质基础为道德教化之前提。然其不止于言“足食”,更强调“节度”。所谓“统黎元盖济其欲而为之节度”,意指执政者既需满足百姓基本生存之欲,亦须以制度予以节制,使民欲不滥、民用不奢。此“节度”非压抑人性,而是以礼制欲、以法导行,体现出儒法合流之汉代治理特征。

其言“恕己而足之”,乃推己及人之仁政思维。《论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崔寔则进一步提出“己之所欲,亦当使人足之”。统治者应以自身需求推度百姓之需,通过“分禄以颐其士,制庐井以养其萌”等制度设计,实现“上下交足,厥心乃静”。此“静”非指消极无为,而是社会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后之秩序稳定状态。

尤为精辟者,乃其“重禄防贪”之吏治思想。崔寔洞察到“人非食不活”的自然属性,故主张以厚禄保障官吏生计,使其“足奉而不与百姓争利”。此论实含两层深意:一者,承认官吏合理物质需求,以俸禄杜绝贪渎之外部诱因;二者,通过制度隔离权与利,防止官吏凭借职权与民争利,破坏社会公平。这与后世“高薪养廉”理念颇有相通之处,而更强调制度性阻隔。

崔寔之论,不仅是对个体道德之呼吁,更是对制度设计之深刻思考。其主张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分禄”“制庐井”)实现社会均衡(“上下交足”),最终达致民心安定、荣辱分明之治世。此种兼顾人性需求与制度约束的治理智慧,于今日之廉政建设与民生政策,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要之,崔寔《政论》此篇,以足民衣食为始,以知荣辱为终,以重禄防贪为中道,构建了一个从经济基础到道德教化、从个体生存到社会秩序的完整治理逻辑,充分体现了汉代儒者务实而深远的政治智慧。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