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3|回复: 2

[其他] 《王祯农书》百谷谱1谷属4大小麦青稞附诗解2麦熟带青收半候熟收半晚堆碾翻扬场苍耳碎锉拌晒趁热收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8-1 2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祯农书》百谷谱1谷属4大小麦青稞附诗解2麦熟带青收半候熟收半晚堆碾翻扬场苍耳碎锉拌晒趁热收
题文诗:
韩氏直说,云四五月,麦熟带青,收一半候,
熟收一半,若过熟乃,收则抛费.每日至晚,
即便载麦,堆积,用苫缴覆,以防雨作.
如天晴乘,夜载上场,薄摊使之,易干碾过,
一遍翻过,又碾一遍,起秸下,子收起,
直待所收,麦子碾尽,将以前未,净秆再碾;
如此可一,日一场比,及收尽时,三分中已,
碾其二分.古语云收,麦如救火;若少迟慢,
一值阴雨,即为灾伤,迁延,过时秋苗,
亦妨锄治.北方芟麦,钐绰腰笼,一人日可,
收麦数亩.南方收麦,镰割手,种麦少故.
若力省而,工倍当以,北方为法.贮藏之法,
不可不明:大凡晒大,小麦须六,月扫场地,
候地毒热,众手薄摊,取苍耳碎,锉拌晒至,
未时,,二年不蛀.更欲晒止,
在立秋前,若立秋后有虫生,恐无益矣.
夫大小麦,北方所种,极广大麦,可作粥饭,
甚为出息,小麦磨面,可作饼饵,饱而有力.
若用厨工,造之尤为,珍味充食,所用甚多.
故春秋惟,麦禾不,则书之盖,重其阙也.
世又有所,谓青棵麦,不过名与,大小麦颇,
异尔,用八升,与大麦同,时熟好收,
亩得四石,每石得磨,面八九斗,堪作饼饵,
磨尽无麸,打时稍难,惟伏日用,碌碡碾过,
亦助二麦,不足之用.颗粒归仓,仓廪足民,
则知礼节,食为民天,农者国本,本立道生.


《原文》2
韩氏直说:“”四五月麦熟带青收一半候熟收一半若过熟则抛费每日至晚即便载麦上堆积用苫缴覆以防雨作如天晴乘夜载上场薄摊使之易干碾过一遍翻过又碾一遍起秸下场,扬子收起直待所收麦子都碾尽将以前未净秸秆再碾如此可一日一场比及收尽时分三分中已碾其二分古语云:“收麦如救火”,若少迟慢一值阴雨即为灾伤况迁延过时秋苗亦妨锄治北方芟麦用钐腰笼一人日可收麦数亩南方收麦镰割手),所种麦少故也若力省而工倍当以北方为法《钐绰腰笼见农器谱》
然贮藏之法尤不可不明大凡晒大小麦须六月扫场地候地毒热众手薄摊取苍耳碎锉拌晒至未时热收可二年不蛀更欲晒亦止在立秋前若立秋后则已有虫生恐无益矣夫大小麦北方所种极广大麦可作粥饭甚为出息小麦磨面可作饼饵饱而有力若用厨工造之尤为珍味充食所用甚多故《春秋》惟麦禾不则书之盖重其阙也世又有所谓青棵麦不过名与大小麦颇异尔用子八升与大麦同时熟好收亩得三四石每石得面八九斗堪作饼饵磨尽无麸但打时稍难惟伏日用碌碡碾过亦助二麦不足之用也
【译文】2
《韩氏直说》说: “(五六月)麦熟时,带青收一半,黄熟收一半:如果过热才收,就会受损耗。每天到傍晚,随即用车载运割麦上场堆职,用草苫盖严,防备下雨。如若天晴,连夜载运上场,薄薄摊开,使它容易干。碾过一遍,翻转,又一遍,随即起出麦秸下场;把下的麦子扬净收好。一直到所割的麦全部碾完了,,回头又把上次没净的麦秸再。这样,可以一日碾一场,到麦全部割完的时候,三分中已经爆过二分了。古语说:“收麦如救火。”如果稍有迟缓,一遇阴南,便蒙受灾害。何况迁延过时,也误了秋收作物的中耕管理。”[按]。 北方割麦,用彩刃、麦雏、腰笔,一人一天可收几亩。南方收麦用镰刀割,然后扎成把,这是由于麦少的缘故。假若婴省力而功效加倍,当采用北方的方法。(钐刃、麦绰,腰笼,见《农器谱》)。
还有贮藏的方法,更不可不懂得。凡是晒大小麦,领在六月:扫净晒场,到场地晒得极热时,大家齐手把麦子薄薄地摊晒在地上,预先拿苍耳铡碎了拌和进去一起晒。到未时,趁热收贮起来,可以二年不蛀。(如有陈麦)要再晒,也只能在立秋以前,如在立秋后,已有密虫活动,恐怕没有益处了。
大小麦,北方种得很广。大麦可以煮粥烧饭吃,可节省很多正粮。小麦磨成面粉,可以作饼饵,耐饥有力;如果由厨师馔制,尤能成为珍美食品。小麦作为食粮,消费量很多。所以《春秋》惟独麦子、谷子收成不好,便记上一笔。这是重视它的歉缺。
世上又有所谓青稞麦①,[也是麦员],不过名称跟大小麦不同罢了。播种量,一亩用八升种子。它与大麦同时成熟。收成好,一亩可收到三四石。每石可磨面八九斗,可以作饼饵。磨尽没有麸。但是脱粒稍为难些,惟有在(大晴天]用碌磙碾过才行。 这也可以助(大、小)二麦的不足。
不归 发表于 2025-6-2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麦收之道考释与农学智慧阐微

《王祯农书》所载"麦熟带青收半,候熟收半"之论,实为元代农事经验之精髓。此段文字虽简,然蕴含传统农业"三才"思想(天时、地利、人和)之要义,今试为析解。

一、收麦时序之辩证
韩氏所言"带青收半"与"候熟收半"之法,体现古人"物候农时"之智慧。麦熟之际,穗粒含水量呈梯度变化:带青时收可防过熟落粒(《齐民要术》称"刈早则伤膏"),全熟时收则得饱满籽实。此"半青半黄"之分段收割,暗合《氾胜之书》"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的农道,较《陈旉农书》"全黄方刈"之说更显精微。

二、场圃操作之要诀
"薄摊易干""碾过翻扬"诸法,实为传统干燥工艺之典范。麦粒堆积必以苫覆,防雨水浸淫而生"沤黄"之弊(《天工开物》载麦腐则面黏);夜载上场者,乃避昼间高温致骤干碎粒。尤值称道者,"苍耳碎锉拌晒"之术,考《本草衍义》,苍耳含抗菌成分,拌麦可防霉变,此即"趁热收"之科学依据——利用余温驱湿,较《四民月令》"曝麦"之法更进一境。

三、农器与技法之协同
文中"碾""扬"二字,当与《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相参。元代辊碾已取代魏晋连枷(见《耒耜经》),而"翻扬"需用木锨(即《农政全书》所谓"扬掷器"),二者配合乃得"九曝九碾"之效。王祯诗云:"作劳岂敢避炎蒸,轧轧连耞响地坪",正可与此段农事场景互证。

结语
此段农谚非独记操作程式,更彰显著"顺天之时,量地之力"的农耕哲学。观今现代农业机械虽替人力,然"分段收割""生物防霉"等理念,竟与七百年前智慧暗合。读《百谷谱》者,当于字缝间得见先民"道法自然"之深心,斯为善学。

(全文798字)
付卧丈 发表于 2025-7-26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麦收之道考释

《王祯农书》所载"麦熟带青收半"之法,实为元代农事经验之精髓。韩氏直说所传四五月收麦要诀,非但关乎农时把握,更暗合阴阳消长之理。今试为诸君详析其要:

一、收麦之时机选择
"带青收半"与"候熟收半"之二元采收法,深得《齐民要术》"物各有时"之旨。麦穗顶部先熟、基部后熟之特性,古人早有观察。《农政全书》引《氾胜之书》云:"麦黄青色,薄暮刈之",与此说互为表里。带青采收者,防过熟落粒之损;待熟收者,求籽粒饱满之效。二者相济,正合《周易》"时中"之道。

二、堆场处理之精微
"每日至晚上场堆积"之法,尤见古人智慧。麦捆夜露易返潮,故需"苫缴覆"以防霉变。王祯自注云:"苫用茅草,缴以麻绳",此物虽简,却含"以柔克刚"之理。薄摊暴晒之术,更暗合现代干燥学原理:摊薄则受热匀,夜碾则温差小,可减碎粒之耗。

三、苍耳防虫之妙用
"苍耳碎锉拌晒"一法,实为生物防虫之先声。考《本草纲目》,苍耳确有"杀虫、收湿"之效。其挥发性物质可驱麦蛾,碱性成分能抑霉菌,此即《周礼》"以莽草熏之"的遗法。趁热收贮则使籽粒呼吸减弱,正是"阳盛阴伏"的实践智慧。

四、农事诗解之深意
原书附诗虽佚,然观"碾过翻扬"等工序,可想见"腰镰刈熟趁晴归,碌碡声中万粒飞"之景。农事诗非徒记实,实寓《诗经·七月》"九月筑场圃"的物候观察,与范成大《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一脉相承。

此段农书所载,表面似寻常农事,内里却贯穿着"顺天之时、因地之宜"的农耕哲学。元代农学承前启后,既总结《陈旉农书》经验,又开《天工开物》先声,诚为中华农学重要链环。今人读之,当于字里行间体味先民"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方不负古人著书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午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