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0|回复: 2

[其他] 《六韬·龙韬3选将》诗解貌不中情知有八征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15 2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韬·3选将诗解貌不中情知有八征
题文诗:
王问太公:王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高下,
为之奈何?太公:夫士外貌,不与中情,
相应十五:贤而不肖,温良为盗,貌敬心慢;
有外廉谨,内无至诚;有精精,而无情者;
貌似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
有如果敢,而不能者;表似悾悾,而不信者;
犹豫恍惚,反忠实者;诡激,有功效者;
有外,而内怯者;有肃肃然,反易人者;
嗃嗃严厉,反静悫者;势虚形劣,外出,
无所不至,无所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贵,
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外貌,
不与中情,相应者也.武王:何以知之?
太公:知有八征:问之以言,以观其;
穷之以辞,以观其;与之间谍,以观其;
明白显问,以观其;使之以财,以观其廉;
试之以色,以观其;告之以难,以观其;
醉之以酒,以观其.八征皆备,贤不肖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①相应者十五:有贤②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③而无情者,有湛湛④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⑤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⑥而反忠实者,有诡激⑦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⑧而反易人者,有嗃嗃⑨而反静悫⑩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⑾ 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⑿: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⒀,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注释
  ①中情:内情,内心。
  ②贤:底本作“严”,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③精精:精而又精,意为精明强干。
  ④湛湛:为人敦厚的样子。
  ⑤悾(kōng)悾:形容诚恳真挚。
  ⑥恍恍惚惚:神志不清,精神恍惚。此处可理解为犹豫动摇。
  ⑦诡激:奇异的辩论。
  ⑧肃肃:严正的样子。
  ⑨嗃(hé)嗃:严厉,冷酷。
  ⑩悫:诚恳。
  ⑾遂:达成,完成。
  ⑿征:征验,征兆。
  ⒀谍:底本作“谋”,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起兵兴师,要选拔智勇兼备的人充任将帅,想知道他德才的高低,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士的外表和他的内情不相符合的情况有十五种:有的外表贤明而内实不肖,有的貌似善良而实为盗贼,有的外似恭敬而内实傲慢,有的貌似谦谨而内无真诚,有的看似精干而实无才学,有的表面厚道而内不诚实,有的外多智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实无作为,有的外表老实而实无信用,有的外表动摇而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办事却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实胆怯,有的外表严肃而实际上平易近人,有的外表严厉而内心温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形体丑陋却能受命出使无所不至、办事无所不成。被普通人瞧不起的,却往往被圣人所器重。一般人不能了解,没有高明的见识,是不能看清其中奥秘的。这就是士的外表和他的内情不相一致的种种情况。”
武王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呢?”
  太公说:“了解他们,有八种方法: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解释得清楚;二是详细盘问,考验他的应变能力;三是通过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考验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进行试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处理危难,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态。这八种方法运用之后,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肖,就可以区别清楚了。”
长弓射太阳 发表于 2025-5-3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龙韬·选将》辨微:八征察人之道与情貌相参之理

《六韬·龙韬·选将》一章,以太公答武王问为体,直指选将用人之核心难题:‘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此十五类情貌相悖之象,实为古人察人之术的纲领性总结,亦与《庄子·列御寇》‘九征’之法、《吕氏春秋·论人》‘八观六验’互为表里,共构先秦人才甄别之学。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情貌相悖的认知困境
太公所列十五类矛盾现象,如‘贤而不肖’‘温良为盗’‘貌敬心慢’等,皆揭示人性表里不一之复杂性。此论直指‘以貌取人’之弊,与孔子‘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相呼应。先秦兵家、儒家于此达成共识:外在仪态、言辞仅能作辅助参照,需以系统性方法穿透表象。

二、八征之法的实践逻辑
文中提出‘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二曰穷之以辞,三曰与之间谍,四曰明白显问,五曰使之以财,六曰试之以色,七曰告之以难,八曰醉之以酒。此八法构成动态考察体系:
1. 言语试探(问言、穷辞)通过逻辑追问暴露其才学虚实,类乎《鬼谷子》‘捭阖’之术;
2. 情境测试(间谍、显问)观察其应对机密与公开事务的差异,暗合‘慎独’之验;
3. 欲望考验(财、色、酒)乃针对人性弱点设计,与《韩非子·八奸》防奸思路相通;
4. 危机处置(告难)则直接检验实际能力,近于现代压力面试。

三、兵家选将与儒家察人之异同
较之儒家‘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的伦理化倾向,太公八征更具工具理性:其‘试色’‘醉酒’等法,显见兵家不避极端手段的实用主义。然二者皆强调‘日久见人心’的渐进观察(《论语》‘人焉廋哉’、《六韬》‘久而观之’),共塑中国传统人才评价的‘实效优先’原则。

四、当代启示
现代组织管理中的‘胜任力模型’‘情境测评’等,与八征之法颇有暗合。太公所警示的‘外廉谨而内无至诚’‘似湛湛而无诚’等现象,恰是今日职场‘表演性劳动’‘印象管理’的古典注脚。其方法论启示在于:人才评估须多维触发真实反应,单一指标易陷认知陷阱。

《选将》之精义,非仅在于具体技术,更在确立‘动态辩证’的识人哲学。王安石《知人》诗云‘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正可为此篇作注:唯有超越表象的系统性考察,方能逼近‘中情’之本真。
卢朱伍 发表于 2025-6-11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龙韬·选将》辨才八征论

《六韬》第三篇《选将》所载文王与太公问答,实为千古选才之圭臬。太公提出"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现象,进而创立"八征"之法,其思想体系可析为三重辩证:

一、表里相悖之十五相
太公列举十五种表里不一之态,可归纳为三类矛盾:德性之伪(贤而不肖、温良为盗)、态度之伪(貌恭心慢、外廉内伪)、才能之伪(似精实陋、外谋内怯)。此论早于《庄子·列御寇》"九征"之说,体现先秦"形神之辨"的实践智慧。尤其"似有精精而无情情"一句,揭示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与《人物志》"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遥相呼应。

二、八征察人之法度
太公所创八法形成完整测评体系:一问以观辞(逻辑)、二穷以观变(应变)、三谋以观识(见识)、四告以观勇(担当)、五醉以观性(本性)、六处以观贞(操守)、七利以观廉(德行)、八期以观信(诚信)。此八法暗合现代心理学"情境测试"原理,较之《吕氏春秋》"八观六验"更为精要。其中"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尤为卓见,与孔子"观其所以,视其所由"形成互补,一重自然流露,一重自觉表现。

三、选将之道的现代启示
此篇蕴含三重现代价值:其一,确立"才德相须"标准,与《司马法》"仁本"思想一脉相承;其二,创建行为观察法,比西方评价中心技术早两千余年;其三,提出"动态识人"理念,突破《礼记·文王世子》静态考察局限。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选兵"四要"即脱胎于此。

今人鉴古,当悟其神髓而非拘泥形式。太公之法贵在建立"行为-品质"的对应关系模型,其"八征"实为古代人才测评的元理论。当今组织选拔人才,犹当参酌此中"由外察内""由事观心"之要义,构建现代版"八征"体系。昔孔子叹"凡人心险于山川",太公此篇正为照察人心提供方法之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