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1|回复: 2

[其他] 王充《论衡》卷38别通篇诗解2百家言犹海怀百川令人晓明道术明胸博古通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6 1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充《论衡》卷38别通篇诗解2百家言犹海怀百川令人晓明道术明胸博古通今
题文诗:
大川旱而,不枯者多,所疏潢污,兼日不雨,
泥辄见者,无所通故,大川相间,小川相属,
东流归海,故海大也.海不通于,百川安得,
巨大之名?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流,
不谓之大,者是谓海,小于百川.夫海大于,
百川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
润下作咸,水之滋味.东海水咸,流广大也;
西州盐井,源泉深也.人或无井,而食或穿,
井不得泉,有盐井之,利乎不与,贤圣通业,
望有高世,之名难哉!法令之家,不见以往,
判例行事,议罪不审.章句之生,不览古今,
论事不实.以说,一经为足,何须博览?
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
颜渊:博我以文.才智高者,能为博矣.
颜渊之曰,博者岂徒,一经?不博五经,
不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而,
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其谓一经,
者其宜.开户,之光日光,不能照幽,
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一经之说,犹日明也;
助以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
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故日,光照室内,
道术明胸.开户,坐高堂上,眇升楼台,
窥四邻廷,人之所愿.闭户幽坐,向冥冥内,
穿圹穴卧,造黄泉际,人之所恶.闭心塞意,
不高瞻览,死人之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鸿儒真情,情通古今,博古通今,通古达今.

    《原文》

  38·3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潢污兼日不雨,泥辄见者(1),无所通也。是故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流归海,故海大也。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不谓之大者,是谓海小于百川也。夫海大于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也。润下作咸,水之滋味也。东海水咸,流广大也;西州盐井,源泉深也。人或无井而食,或穿井不得泉,有盐井之利乎?不与贤圣通业,望有高世之名,难哉!法令之家(2),不见行事(3),议罪不可审(4)。章句之生(5),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注释】
  (1)见:同“现”。
  (2)法令之家:研究、解释法律的人。这里指司法官吏。
  (3)行:经历。行事:经历过的事情。这里作以往的判例讲。
  (4)可:疑衍文。下文“章句之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文正相对,可证。
  (5)章句:参见34·6注(1)。章句之生:指只懂一家章句,不通古今的儒生。

  【译文】
 大河遇旱而不涸,是由于很多干流与它相通。浅水坑连日不下雨,泥土就会现出来,是由于没有水流与它相通。所以大河互相隔着,有小河相互连结,一齐向东流去归大海,因此大海广阔。大海不与河流相通,怎么会有大海的名称呢?人胸怀各家的学说,就像大海拥有河流的流水一样,如果不能认为这样的人渊博,那就是认为大海比河流小了。大海比河流广阔,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通人比不通的人高明,却没有人能够识别它。水向下浸润就产生了咸味,这是水有滋味的缘故。东海里的水咸,是流水太多的缘故;四川一带的盐井,水源太深。人们有的没有井盐可吃,有的打井得不到盐水,这样能得到盐井的好处吗?不跟圣贤弄通学业,想在世上有崇高的名声,困难啊!司法的官吏,不了解以往的判例,论罪就不可能恰当。只懂一家章句的儒生,不通古今,评论事情就不会符合实际情况。

  《原文》

  38·4或以说一经为是(1),何须博览?夫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颜渊曰:“博我以文(2)。”才智高者,能为博矣。颜渊之曰博者,岂徒一经哉?我不能博五经(3),又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其谓一经是者,其宜也。开户内日之光(4),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夫一经之说,犹日明也;助以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是故日光照室内,道术明胸中。开户内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楼台(5),窥四邻之廷(6),人之所愿也。闭户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7),造黄泉之际(8),人之所恶也。夫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注释】
  (1)是:根据文意,疑是“足”形近而误。下文“其谓一经是者”,“是”亦系“足”形近而误。(2)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3)我: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4)内(nà纳):通“纳”。
  (5)眇:通“杪”,高。
  (6)廷:章录杨校宋本作“庭”,可从。
  (7)圹(kuàng矿)穴:墓穴。
  (8)黄泉:地下泉水。这里指埋葬死人的地下深处。

  【译文】
有人以为能解说一种经书就够了,为什么需要博览群书呢?孔子学派,要学习五经,五经都学习好了,就接近圣人的才能。颜渊说:“用文献知识来丰富我。”才能智慧高的人,才能做到博览古今。颜渊说“博”的意思,难道只指一种经书吗?不能通晓五经,又不懂得民众的事,只墨守和相信一家学派,不喜欢广泛阅读,没有复习旧知识获得新体会的聪明,并且具有保守愚蠢不博览的愚昧,这样的人认为只解说一种经书就够了,那是理所当然的。开门让阳光进屋,阳光不能照到阴暗的地方,就开个窗户,以便帮助门使屋子更明亮。对一种经书的解说,就像太阳从门照亮屋子一样;用传书来帮助学习,就像有了窗户一样。各家的学说,能使人通晓道义明白事理,不只是开个窗,让阳光照进屋可比。所以阳光照进屋内,就像道义学术照亮了胸中。打开门让阳光进屋,坐在高大的堂屋里,登上楼台的最高处,看周围人家的庭院,这是人们所希望的。闭门静坐,面向黑暗深处,挖个墓穴睡下,去到黄泉的深处,这是人们所厌恶的。闭塞视听,思想僵化,不能高瞻远瞩博览古今,那就是死人之类!
陈尤状 发表于 2025-7-8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衡·别通篇》释要:论海纳百川与学贯百家的认知通衢

王充《论衡·别通篇》以川海喻学,阐发"通"之要义,其言"大川旱而不枯者,多所疏也",实为认知论之精妙譬喻。本文试析其三层深意:

一、水系相通为海巨之本
篇中以水文系统喻知识结构:"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流归海"揭示知识体系之有机性。孤立潢污(死水)"无所通故"则易涸,反观江河因脉络贯通,故能"兼日不雨而不枯"。此暗合《周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之理,强调知识须具开放性与流动性。王充特举"海不通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实指认知广度与系统性的辩证关系——正如郑玄注《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学术之"大"正在兼收并蓄。

二、百家之言如百川注海
"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流"之喻,承续《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的认知方法论。王充突破汉代经学门户之见,主张如海纳百川般融汇诸子:儒家之伦理、道家之宇宙观、墨家之逻辑,皆当为"道术"之有机组成。其"晓明道术"非指机械堆砌,而是如《庄子·天下篇》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后之整合重构,使学者胸次"博古通今",达到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天地人为儒"的境界。

三、通变致用的实践指向
篇中隐含认知目的论:知识贯通终须落于"明胸"。王充批判"拘儒"(《论衡·谢短》)之固守章句,主张如海川互动般动态求知。此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异曲同工,强调认知之终极价值在于"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文心雕龙·神思》)。所谓"通今",尤重将古典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恰如百川之活水终滋养沃野。

要之,王充以川海之喻建构起"疏-通-明"的认知链环,其说既承先秦"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思想传统,又开后世"格物致知"(《大学》)的方法先声。今日读之,犹见其超越时代的学术视野——真正的智慧永远在流动与交融中生生不息。
邱眉 发表于 2025-7-25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论衡·别通篇》释义

王充《论衡·别通篇》以川海为喻,阐发学术兼容之道,其言曰:“大川旱而不枯者,多所疏也。”此谓江河虽逢旱季而不竭,盖因众流交汇、脉络通达;反观孤立潢污,旬日不雨则涸辙立见,以其闭塞无源。此理推之学问,则百家之言犹百川归海,学者欲成其大,必先广纳众流。

一、海纳百川:学术之通与塞
“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王充以海喻智,强调知识体系需开放包容。先秦诸子各擅胜场:儒家明人伦,道家究天道,墨家重实用,法家尚制度。若独守一隅而拒他学,犹潢污自限,终致思想枯槁。汉初黄老之学、武帝独尊儒术,皆因偏执而生流弊;至东汉学者如郑玄、王充,兼采今古文经学与诸子,方成其博通。故《别通篇》之旨,正在破除门户之见,倡“道术明而胸次广”。

二、博古通今:为学之疏与壅
“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流。”王充所言之“通”,非徒记诵之博,乃指以理性统摄百家。其《论衡》驳谶纬、疾虚妄,却亦取道家自然之义;虽崇孔子,亦批俗儒“守信师法,不知难问”。此即“疏”之真谛——学问需批判性融贯,如川河疏浚,终汇于海。反观汉代章句之学,拘泥训诂,如“兼日不雨,泥辄见者”,皆因“无所通故”,滞塞而失活力。

三、当代启示:通识与专精之辨
王充之论,于今尤具深意。现代学术分科日细,学者易陷专业壁垒,恰如“小川不相属”。然人工智能、生物伦理等前沿领域,皆需跨学科视野。所谓“通”,非谓泛览而无主,实需以问题为纲,如百川东注,终归“明道”之海。

结语
《别通篇》以自然喻人文,揭示学问生命力在于开放流通。王充云:“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此即呼吁后人:治学当如海纳百川,既需博采众长,更贵以理性疏瀹,方能成其渊深,达于“晓明道术”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