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3|回复: 2

[其他] 贾谊《新书》卷19瑰玮诗解2驱民归农巧诈不起安性乐业不罹悬网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3-30 2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谊《新书》卷19瑰玮诗解2驱民归农巧诈不起安性乐业不罹
题文诗:
奇巧末技,商贩游食,民形佚乐,而心,
志苟得而,行淫侈则,用不足而,蓄积少矣.
即遇凶旱,必先困穷,迫身,苦饥甚焉.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则,天下各食,
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缘南亩,则民安性,
劝业而无,愆之心,无苟得志,行恭俭,
蓄积而人,乐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乐.
世淫侈矣,巧以,相诈利者,士,
敢犯法禁,昧大奸者,为识理,故邪人者,
务而日起,奸诈繁不,可止罪人,积下众多,
而无时已.君臣相冒,上下无辨,生于,
无制度也.今去淫侈,之俗,节俭术使,
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制数已定,
君臣绝尢,上下分明.擅退则让,上僭者诛,
故淫侈不,得生,诈谋无起,奸邪盗贼,
自为止则,民离罪远.巧诈谋,不起所谓,
愚故曰使,民愚而愈,不罹.大道至简,
真情俭朴,俭朴蓄积,衣丰食足,安居乐业,
本立道生,农本商末.上俭下朴,上奢下侈.
《原文》
夫奇巧末技商贩游食之民,形佚乐而心县愆,志苟得而行淫侈,则用不足而蓄积少矣。即遇凶旱,必先困穷迫身,则苦饥甚焉。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则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民安性劝业,而无县愆之心,无苟得之志,行恭俭蓄积,而人乐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乐也。世淫侈矣,饰知巧以相诈利者为知士,敢犯法禁昧大奸者为识理,故邪人务而日起,奸诈繁而不可止,罪人积下众多而无时已。君臣相冒,上下无辨,此生于无制度也。今去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制数已定,故君臣绝尢,而上下分明矣。擅退则让,上僭者诛,故淫侈不得生,知巧诈谋无为起,奸邪盗贼自为止,则民离罪远矣。知巧诈谋不起,所谓愚,故曰使愚而民愈不罹县网。
【注释】
县网释义:悬网。比喻法令刑律。
剥去衣服
龙坊令 发表于 2025-7-15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贾谊《新书·瑰玮》之农本思想与治道要义

贾谊《新书·瑰玮》篇所论“驱民归农,巧诈不起,安性乐业,不罹悬网”之策,实为西汉初期针对社会流弊所提出的根本治国方略。其文以农本思想为核心,剖析工商末技之害,主张重农抑商以固国本,体现了儒家“足食足兵”之政与法家“务本去末”之理的融合。今就其要义析论如下:

一、 末技游食之弊与民生困顿
贾谊指陈“奇巧末技,商贩游食”之害,谓其使民“形佚乐而心悬愆”。此论承袭《管子·治国》“末产不禁,则野不辟”之说,揭示工商业过度发展导致的两大问题:
1. 道德沦丧:民趋巧诈,志在苟得,纵欲奢侈,背离淳朴本性;
2. 经济脆弱:蓄积不足,遇凶旱则困穷,终陷饥馑。此乃对汉初社会“背本趋末”现象的深刻批判,与晁错《论贵粟疏》“商贾积贮倍息,农夫流亡”之叹互为呼应。

二、 归农安性之策与治道根本
贾谊主张“驱民归农”,非仅经济考量,更含教化深意:
1. 固本培元:农耕为“生之者众”之道,可保障粮食储备,应对灾荒,此即《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之理;
2. 移风易俗:农者“安土重迁”,心性淳厚,自然“巧诈不起”,符合儒家“导民以德”之旨。其说与《孟子·滕文公上》“制民之产,使仰事俯畜”一脉相承,强调恒产与恒心的关联。

三、 悬网之喻与制度设计
“不罹悬网”之喻,暗指法网繁密反致民不堪扰。贾谊虽重法度(如《治安策》倡“定经制”),然更主张以农为本的预防性治理,使民“乐业”而自远刑罚,此即《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实践。其思想兼具儒法之长,既承商鞅“壹民于农”之策,又融孔子“富而后教”之义。

结语
贾谊之论,直指秦汉之际社会转型的深层矛盾。其以农为本、崇俭抑奢的主张,不仅为汉初休养生息提供理论依据,更为后世治国者揭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永恒真理。今日观之,虽时移世易,然“固本安民”之理,犹可为当代社会治理之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谨依传统注疏体例,参酌《管子》《孟子》等典籍互证,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贾谊思想宏富,此处仅就《瑰玮》一节阐发,未尽之处,容后续补苴。
imtest01 发表于 2025-7-2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贾谊《新书·瑰玮》之农本思想与治世之道

贾谊《新书·瑰玮》篇以"驱民归农"为核心,阐发先秦儒家"重本抑末"之政教理念,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观所引段落,可见贾生对"奇巧末技"与"商贩游食"之批判,实非单纯否定工商业,乃针对战国以来社会风气之流弊,提出以农立国的治本之策。其思想脉络可析为三层:

一、末技游食之害:社会失序的根源
贾谊指斥"奇巧末技"致"民形佚乐而心悬愆",揭示物质享乐与道德沦丧之关联。"悬愆"二字尤精妙——"悬"者,虚浮无根;"愆"者,罪过丛生。盖工商盛则民趋利巧诈,农耕荒则民心失其朴厚。此论承《管子·治国》"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之说,而更重人心教化。贾生洞见经济基础与伦理秩序之关系:蓄积不足非仅物质匮乏,实为"志苟得而行淫侈"之必然恶果。

二、归农安性之效:治世的双重维度
"驱民归农"非仅经济政策,实含"安性乐业"之人文关怀。农耕之要,在于使民"不罹悬网"——"悬网"喻法令刑罚,暗合《老子》"天网恢恢"之喻。贾生主张以农耕固本培元,使民性归于淳朴,自然"巧诈不起"。此说上承孟子"制民之产"思想,下启晁错"贵粟论",凸显儒家"富而后教"之次第:物质安定为道德教化之基,二者如车之双轮。

三、凶旱困穷之警:前瞻性危机意识
文中"遇凶旱必先困穷"之论,体现贾谊深刻的忧患意识。汉代"重农抑商"政策非仅出于道德理想,实因小农经济抗灾能力薄弱。贾生预见性指出,若放任工商膨胀、农业凋敝,则天灾必致人祸。此与《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遥相呼应,彰显儒家"储粮备荒"的务实精神。

结语
贾谊之论,表面言经济政策,内核实为文化重建。其以农为本的思想,绝非简单复古,而是针对汉初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以固本求长治"的解决方案。今日读之,犹可感其"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的深切关怀。然须辨明者,贾生所抑之"末",特指脱离生产的投机性商业活动,与今之健康市场经济不可等同视之。学者当领会其"重本而不绝末"的辩证思维,方得古人立言之真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巳時|(立秋) 2025/8/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