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2|回复: 2

[其他] 《盐铁论》卷52论功诗解2大夫:引亡国政比今必谓匈奴难图文学:战胜不休身死亡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3-2 1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铁论》卷52论功诗解2大夫:引亡国政比今必谓匈奴难图文学:战胜不休身死亡国
题文诗:

大夫又曰:鲁连有言:秦权使士,虏使其民.

是故政急,而不久长.高帝受命,以平暴乱,

功德巍巍,惟天同大.而文景承,绪润色之.

及先武帝,征不义攘,无德以昭,仁圣之路,

纯至德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今文学引,

亡国失政,之治而况,比之于今,其谓匈奴,

难图宜矣!汉仁秦法,世易时移,因时制宜,

盛世义伐,伐之必义.文学对曰:有虞氏时,

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圣王不兵,不事力焉,以为不足,烦百姓而,

劳中国也,当今明主,修圣绪宣,德化而朝,

有权使谋,尚首功事,臣固怪之.夫人臣席,

天下之势,奋国家用,身享其利,不顾其主,

尉佗章邯,所以成王,秦失其政.孙子曰今,

国家之事,一日百变,然而不亡,可得而革;

逮出兵乎,平原广牧,鼓鸣矢流,虽有尧舜,

智不能更.战而胜之,退修礼义,继三代迹,

仁义附矣.战胜不休,身死亡国,吴王是也.

  《原文》
大夫曰:鲁连有言①:“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②。”故政急而不长。
高皇帝受命平暴乱,功德巍巍,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绪润色之③。及先帝
征不义,攘无德,以昭仁圣之路,纯至德之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也。今文
学引亡国失政之治,而况之于今④,其谓匈奴难图⑤,宜矣!
【注释】
①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好画策,而高蹈不仕。游于赵,会秦围赵急,魏使新垣衍入赵,请尊秦为帝,以求罢兵。仲连不以为然,见衍责以大义。秦将闻之,为退军五十里。事见《史记·鲁仲连传》。
②虏,原作虐,今据卢文弨、孙人和说校改。《史记·鲁仲连传·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汉书·项籍传》:“乘胜奴虏使之。”此亦作“虏使”之证。
③承绪:继承未竟的事业。润色:增加色彩。本文指发展功业。
④况:作动词,比拟。
⑤难图:难以战胜。
【译文】

大夫说:鲁仲连说过:“秦国任意驱使士兵,像奴役奴隶一样对待老百姓。”所以朝政苛刻,国家就不会长久。高祖受天命平治暴乱,功德巍巍,像天那样高大。而文帝、景帝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功业。到了武帝时,讨伐不正义的人,攻打无道德的人,使高祖仁圣的道路更光明,美好道德的基业更纯洁,这些都是圣明君主多年施行仁义的结果。现在,你们文学拿国家灭亡、失掉政权的秦朝和我们今天的事业相比,得出难以战胜匈奴的结论,那是必然的。
  《原文》
文学曰:有虞氏之时①,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②。不牧之地,不羁之民③,圣王不加兵,不事力焉,
以为不足烦百姓而劳中国也,今明主修圣绪,宣德化,而朝有权使之谋,尚
首功之事④,臣固怪之⑤。夫人臣席天下之势,奋国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
顾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⑥,秦失其政也。孙子曰⑦:“今夫国家之
事,一日更百变,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广牧,鼓鸣矢流,
虽有尧、舜之知,不能更也⑧。”战而胜之,退修礼义,继三代之迹,仁义
附矣。战胜而不休,身死亡国者,吴王是也。
【注释】
①有虞氏:即传说中的舜帝。
②舜服三苗事,见《繇役篇》注释。
③羁:马的笼头。不羁:马不上笼头,比喻人民不受约束。
④尚首功,《史记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尚”、“上”古通。本文指对敌作战。
⑤固:本来。这里有坚决的意思。
⑥尉佗:即赵佗,秦代真定人。始皇时为南海龙川令。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死,佗代行尉事,故曰尉佗。秦之后,自立为南越武王。见《史记·南越尉佗传》。章邯:秦二世时少府。二世二年,陈胜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乃使章邯将郦山徒击破周章军。后以赵高用事,邯有所请,不用,遂降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项羽本纪》。
⑦孙子:即孙武,春秋末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⑧今本《孙子兵法》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新出土的《孙膑兵法》均无此文。
【译文】

文学说:过去舜的时代,三苗不顺服,禹想征服他。舜说:“这是我的仁德还没有感化他们。”退而施行德政,三苗归服了。那些不能放养牲畜的地方,不受约束的百姓,圣明的君主是不用兵、不动用武力的,认为对他们是用不着麻烦和劳苦内陆的百姓的。现在贤明的君主继承圣人的事业,提倡仁德教化,但是朝廷里有权势的人出主意,崇尚打仗的事,所以我们坚决责怪这种做法。有的大臣凭借国家的权力,滥用国家的钱财,自己享受朝廷的俸禄,但不为皇帝效劳,这就是尉佗、章邯之所以成王,秦朝丢掉政权的原因。孙子说:“现在国家的事情,不打仗,虽一日经历百变,也不会亡国。一旦发生战争,军队遍布原野,鼓鸣箭飞时,即使有尧、舜的智慧,也无法挽救了。”打仗取胜后,就要退兵回来修整礼义,按照夏、商、周的道路去走,仁义就随之而来。如果取胜后还不停止打仗,就会使自己丧命、国家灭亡,吴王夫差就是例子。
是飞 发表于 2025-6-20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论功》篇义理辩证发微

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廷国策之争锋。大夫引鲁连"秦权使士,虏使其民"之论,意在申明苛政不永之理,此诚为政之要旨。然其称颂汉室功业,自高帝"功德巍巍"至武帝"征不义攘无德",乃构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之统绪,此中深意,当辨而明之。

考鲁仲连之说,本在斥秦政之失道。《史记·鲁仲连传》明言秦人"权诈使其战士",此"权使"二字,实含以术御下之弊。大夫引此而转誉汉德,其辞若有承续,其义实有转折。盖汉承秦制而矫其弊,然边事频仍,岂非亦有"权使"之嫌?此文学所以有"尚首功"之讥也。

文学举有虞氏之典尤具深意。《尚书·大禹谟》载舜"诞敷文德",终使三苗格,此即"修德服远"之典范。文学谓"不牧之地,不羁之民,圣王不兵",实本《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旨。其言尉佗、章邯"成王"事,更暗讽当时边将或存割据之心,此诚诛心之论。

至若引孙子"战胜不休,身死亡国"之戒,直指吴王旧事,其警示之意昭然。按《吴越春秋》载夫差屡胜而骄,终致亡国,正为"战胜之祸"明证。文学此论,非徒述古,实对当时穷兵黩武之隐忧。

细绎双方之辩,大夫重事功实效,文学主道德教化。然深层观之,二者皆有所偏:大夫过信武力可恃,未察"虏使其民"之危;文学笃守王道理想,或昧于时势之亟。桓宽录此,殆有"执两用中"之微意。今日读之,犹见治国之道,当在文德武功之间求其平衡,此即《盐铁论》历久弥新之价值也。
+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7-2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卷五十二《论功》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西汉治国方略之争锋。大夫引鲁仲连"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之论,揭示苛政不永之理,此诚为政之要旨。然其以汉高、文景、武帝三代功业为据,谓当世宜承圣王仁义之积以图匈奴,此论固有可取,然未察时势之异也。

文学之对尤具深意。其举有虞氏待三苗之例,彰显"修德服远"之王道。舜"德未喻"而退修政,终致苗服,此即《尚书》"诞敷文德"之实践。其言"不牧之地,不羁之民,圣王不兵",实本《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旨,与《孟子》"仁者无敌"相发明。文学洞察尉佗、章邯"身享其利不顾其主"之弊,直指功利主义之害,此诚深中秦政之失。

大夫谓"匈奴难图"乃文学引亡国政之比,实未尽解文学本怀。文学非谓不可图,而倡"修圣绪宣德化"之渐进策略。其引孙子"一日百变"之说,明言变革当在战前;及至两军对垒,虽尧舜之智亦难更张,此即《孙子兵法》"未战而庙算胜"之精义。末以吴王"战胜不休,身死亡国"为戒,暗讽武帝穷兵黩武之弊,与《史记·平准书》"海内虚耗"之载可相印证。

要之,此辩实为王道与霸道思想之交锋。大夫主"因时制宜"而尚功,文学守"继三代迹"而崇德。二者各有所本:大夫承管仲、商鞅务实之统,文学宗孔孟修文之教。然观文学"战胜不休身死亡国"之诫,诚为深识远虑。昔齐桓公"九合诸侯"而终困于竖刁,秦并六国而亡于苛政,皆足证专恃武力之危。故治国之道,当如《周易》所言"刚柔相济",文武并用,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