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6|回复: 2

[其他] 《盐铁论》卷16地广诗解2大夫:圣主非务广地劳众文学:好事臣为县官计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2-9 1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铁论》卷16地广诗解2大夫:圣主非务广地劳众文学:好事臣为县官计过
题文诗:
大夫又曰:汤武之伐,非好用兵;周宣王昔,

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安百姓故,

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

先帝举汤,武之师定,三垂之难,一面制敌,

匈奴遁逃,因河山以,为防故去,砂石咸卤,

不食之地,割斗辟县,弃造阳之,地以与胡,

省去曲塞,据凭河险,守要害地,以宽徭役,

保卫士民.由此观之:圣主用心,非务广地,

以劳众也.文学对曰:秦之用兵,可谓极矣,

蒙恬斥境,可谓远矣.今逾蒙恬,塞立郡县,

寇虏之地,地弥远而,民滋劳也.朔方以西,

长安以北,新郡之功,外城之费,不可胜计.

非徒是也,司马唐蒙,凿西南夷,之途巴蜀,

弊于邛筰;横海征夷,楼船以戍,东越荆楚,

罢于瓯骆,左将伐朝,鲜开临屯,燕齐困于,

秽貉张骞,通殊远西,域纳无用,府库之藏,

流于外国;非特斗辟,费造阳役.由此观之:

非君用心,乃为好事,臣为县官,计之过也.

  《原文》

  大夫曰: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故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先帝举汤、武之师,定三垂之难,一面而制敌,匈奴遁逃,因河山以为防,故去砂石咸卤不食之地,故割斗辟之县,弃造阳之地以与胡,省曲塞,据河险,守要害,以宽徭役,保士民。由此观之:圣主用心,非务广地以劳众而已矣。
  【注释】周宣王:周厉王子,名静。他在位时,向四周少数民族用兵,使西周的领土不断扩大。三垂:西方、南方、东方。垂,边境地区。
  斗辟:斗,险绝。辟,同“僻”,偏僻。斗辟,指突出孤立在边境,和中原地区距离很远。造阳:地名,战国时属燕国,今河北省怀来县。
【译文】大夫说:商汤王、周武王的讨伐,不是喜欢用兵;周宣王开辟国土千里,不是贪图扩大领土,都是为了消灭敌寇,保卫百姓安全。所以,没有功绩的仗,君子不打,没有用处之地,圣王不贪。先帝大兴汤、武之师,平定了东南西三边的动乱,然后专来对付北方一霸,匈奴都逃跑了。于是,依据高山大河作为防线,所以放弃沙漠咸卤不能耕种的土地,让出穷远偏僻的地方,把造阳一带地方给予匈奴,减少一些僻远的边塞,凭据大河天险,守着要害之地,以便减轻徭役,保卫军民。由此看来:圣主的用心,并不是追求扩大领土而劳役百姓。

《原文》

文学曰:秦之用兵,可谓极矣,蒙恬斥境,可谓远矣。今逾蒙恬之塞,立郡县寇虏之地,地弥远而民滋劳。朔方以西,长安以北,新郡之功,外城之费,不可胜计。非徒是也,司马、唐蒙凿西南夷之涂,巴、蜀弊于邛、筰;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荆、楚罢于瓯、骆,左将伐朝鲜,开临屯,燕、齐困于秽貉,张骞通殊远,纳无用,府库之藏,流于外国;非特斗辟之费,造阳之役也。由此观之: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
  【注释】朔方:汉代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北。
  司马:司马相如。汉代成都人,字长卿。唐蒙:汉代番阳令。《史记·平准书》说:“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事详《史记·西南夷传》。邛、筰:见《通有篇》注释。
  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横海,横海将军韩说。楼船,楼船将军杨仆。汉武帝平定南越东越,韩说和杨仆都是战争的主持者。事详《汉书·武帝纪》、《两粤传》及《酷吏传》。瓯、骆:西汉时南方的两个部落名。
  左将:汉代左将军荀彘(zh@)。伐朝鲜事,见《汉书·朝鲜传》。
  “屯”原作“洮”,今据黄季刚说校改。
  秽:古代对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貉: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张骞:汉代成固人。汉武帝时出使西域,在我国中西交通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书》有传。

【译文】文学说:秦朝用兵,可说是到极点了,蒙恬开拓边境,可说是够远的了。现在还要超越蒙恬兴修的边塞,在匈奴曾占领的地方设立郡县,距内陆越远,百姓就更加劳苦。朔方郡以西,长安城以北,新设在塞外的郡县所花的人力和财物,是无法估计的。不仅如此而已,司马相如、唐蒙开辟了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巴、蜀两郡就因为开辟邛、筰交通而弄得疲弊不堪;横海将军韩说征伐南夷,楼船将军杨仆戍守东越,荆、楚地区为用兵瓯、骆而弄得疲于奔命;左将军荀彘征伐朝鲜,设立临屯,燕、齐人民因征伐秽貉而吃尽苦头;张骞出使西域,弄来一些无用的东西,而使国库财货流到国外;这些费用,远远不是秦朝用兵斗辟地方,发起造阳战役所可比拟的。由此可见:这不是君主的用意,而是好事的大臣为朝廷出谋划策而造成的过错。
戴沿柔 发表于 2025-6-24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地广》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西汉治国方略之争锋。大夫以"圣主非务广地劳众"立论,文学则以"好事臣为县官计过"相诘,二者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共同指向帝国边疆治理的核心命题。今试析其要义:

大夫之论承袭先秦"以德怀远"传统,其引汤武、周宣王之事,意在建构"有限扩张"的经义依据。所谓"除寇贼而安百姓"之说,实为汉武开边政策作辩护。其言先帝"割斗辟县,弃造阳之地"云云,暗合《孙子兵法》"地有所不争"之旨,揭示出战略收缩中的务实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大夫将军事行动与民生休戚相联系,强调"宽徭役,保士民"的治理逻辑,此乃对《孟子》"仁政"说的法家化诠释。

文学之驳则立足民本立场,其以秦代蒙恬开边为鉴,直指当代扩张之弊。所述"地弥远而民滋劳"的现象,恰印证《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之诫。其历数唐蒙通西南、楼船戍东越等事,揭示出帝国扩张的隐性成本——此即《管子》所谓"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文学将矛头直指"好事之臣",实为对《韩非子·亡征》中"务地广者亡"论断的当代演绎。

二者论辩折射出汉帝国面临的治理困境:大夫主张的战略缓冲区理论,与文学强调的民生成本论,构成古代边疆治理的永恒张力。细究其理,大夫所言"因河山以为防"暗合《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之策;而文学所述"府库之藏流于外国",则与《史记·平准书》"中外骚扰而相奉"的记载互证。这种张力在《盐铁论》中反复呈现,恰是西汉由扩张转向守成期的思想投影。

要之,此篇辩论实为古代中国"有限疆域观"与"帝国治理论"的精彩交锋。大夫之论重在战略实效,文学之辩本于民命攸关,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双重维度。今人观之,犹见古人于国家发展与社会成本间的深刻权衡,其智慧足资后世镜鉴。
亲亲窝窝 发表于 2025-7-13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地广》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边疆政策思想交锋之缩影。大夫所持"圣主非务广地劳众"之论,与文学"好事臣为县官计过"之讥,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大夫之"守势论":防御性扩张的合理性
大夫以汤武、周宣王为例,提出"除寇安民"的用兵准则,强调先帝"割斗辟县,弃造阳之地"的实质是战略收缩。其说包含三层深意:其一,军事行动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为道德正当性;其二,领土取舍当遵循"无用之地不贪"的实用原则;其三,边防建设重在"据河险,守要害"的地缘优势。这种"以空间换安全"的思想,与晁错"徙民实边"说一脉相承,体现了汉代"守势战略"的精髓。

二、文学之"劳民观":扩张政策的代价批判
文学则以秦代蒙恬开边为鉴,历数汉武帝时期四向扩张之弊:西南夷道致"巴蜀弊于邛筰",东越用兵使"荆楚罢于瓯骆",朝鲜战事令"燕齐困于秽貉",尤其指斥张骞通西域导致"府库之藏流于外国"。其批判焦点在于"地弥远而民滋劳"的边际效应递减,揭示出军事扩张与经济消耗之间的深层矛盾。这种"民本止战"思想,实为董仲舒"盐铁皆归于民"主张的延伸。

三、战略思想的当代启示
二者争论的核心实为国家安全与民生负担的平衡问题。大夫强调"因河山为防"的地缘屏障价值,暗合现代"战略纵深"理论;文学关注"民力不可竭"的治理底线,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细究之,先帝"弃造阳"与武帝"立新郡"看似矛盾,实为不同时期"战略忍耐"与"积极防御"的交替运用。班固《汉书·匈奴传》称"规事建议,不图万世之固,而偷恃一时之事",恰可为此论作注。

要之,此篇辩论超越简单的战和之争,触及国家战略中成本收益计算的永恒命题。大夫所见在战略主动权的把握,文学所忧在民力透支的风险,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完整维度。明乎此,则知《盐铁论》价值不仅在经济政策之争,更在治国方略之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