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2|回复: 2

[道学研究] 《盐铁论》卷5禁耕诗解2大夫:山海有禁而民不倾文学:不禁山海用给不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2-1 2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铁论》卷5禁耕诗解2大夫:山海有禁而民不文学:不禁山海用给不争
题文诗:
大夫: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
而民不疑.县官设衡,立准然后,人从所欲,
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今罢去之,
豪民擅用,而专其利,决市闾巷,高下在口,
贵贱无常,端坐而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
跖也.强养弱抑,则齐民消;若众秽盛,
而害五谷.一家害百,不在朐邴,如何也?
文学:山海者财,用之宝路.铁器者农,
夫之死士.死士用则,仇雠,仇雠灭则,
田野,田野,而五谷熟.宝路开则,
百姓赡而,民用,用给国富.国富而教,
之以礼则,行道有让,而工商不,相豫,
怀敦朴以,自相接而,莫相.秦楚燕齐,
土力不同,刚柔异势,巨小之用,居句之宜,
党殊俗异,各有所便.县官笼而,一之则铁,
器失其宜,农失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者,
于野而,草莱不辟,则民困乏.故盐冶处,
皆依,山川,铁炭其势,咸远作剧.
卒践更者,不勘,责取.县邑或以,
户口赋铁,贱其平准.良家以,道次发僦,
运盐铁,烦费百姓,病苦之愚,见一官之,
伤千里未,睹在朐邴.有禁有放,能禁能放,
非禁非放,禁放自如,适可而止,合乎情理.
《原文》

  大夫曰: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今罢去之,则豪民擅其用而专其利,决市闾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于跖也。强养弱抑,则齐民消;若众秽之盛而害五谷。一家害百家,不在朐邴,如何也?
  【注释】设衡立准:设立量具,规定公平标准。
  《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五尺,古人以身高七尺为成人,五尺则指儿童而言。西汉的五尺,相当现在的三尺五寸。
  闾巷:里弄,胡同。这里指豪民住的地方。
  跖:《庄子》有《盗跖》篇,寓言。言跖为柳下惠之弟,其实,跖是虚构的人物。秽,田中杂草。
【译文】大夫说:禁止人民自由开发利用山海的资源,人民就没有互相倾轧的机会;物价涨跌但有平价制度加以限制,人民就不会对价格产生怀疑。国家规定平准法,人人都能满足欲望,即使让儿童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不会受到欺骗。现在你们要废除盐铁官营和平准政策,就会使豪强富商霸占山海的财富,独得商业的利益。他们在家中遥控市场,决定行市、物价的高低全凭他们的一句话。贵贱没有标准,他们坐收其利而变成为豪强,这是助长了豪强势力,抑制了弱小力量,把财物藏在强盗手里。如果纵容强的,压制弱的,那么百姓间的平等就消失了;这就好比田中杂草茂盛而损害五谷生长一样。一家伤害百家,不是由于朐地邴氏那样的豪强,又是谁呢?

  《原文》

  文学曰:山海者,财用之宝路也(1)。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2)。死士用则仇雠灭(3),仇雠灭则田野辟(4),田野辟而五谷熟。宝路开则百姓赡而民用给,民用给则国富。国富而教之以礼,则行道有让,而工商不相豫(5),人怀敦朴以自相接而莫相利(6)。夫秦、楚、燕、齐,土力不同(7),刚柔异势,巨小之用,居句之宜(8),党殊俗异(9),各有所便。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夫失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莱不辟。草莱不辟,则民困乏。故盐冶之处,大傲皆依山川(10),近铁炭,其势咸远而作剧。郡中卒践更者多不勘(11),责取庸代(12)。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其平准。良家以道次发僦运盐铁(13),烦费(14),百姓病苦之。愚窃见一官之伤千里,未睹其在朐邴也。


  【注释】(1)“宝”下原无“路”字,今据张敦仁说校补。宝路:宝贵的源泉。
  (2)二“死士”字,原作“死生”,今据张敦仁说校改。死士:敢死之士。这里指重要的工具,如铁制农具。
  (3)仇雠:仇敌。这里指杂草。
  (4)辟:开辟,开垦。
  (5)豫:欺诈。
  (6)“以”下原有“自”字,《通典》十引无,今据删订。
  (7)“土力”原作“士力”,今据华氏活字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改正。(8)“句”原作“局”,今据《通典》十引改正。居句:就是曲直的意思。
(9)党:古代五百家为一党。党殊俗易,意为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不一样。(10)“傲”、“校”音近可通。“大校”,即下文之“大抵”,大都、大凡的意思。
(11)卒践更:汉代的徭役制度,成年男子每人每年在郡里服役一个月,一月一换,叫卒更;雇人代役,每月二千钱,叫践更。勘:同“堪”。不勘,不能忍受。
  (12)庸:通“佣”,用钱雇人。
  (13)良家:汉人对陇西等六郡中少数民族的特定称呼。《汉书·地理志》:“汉兴,六郡良家子弟选给羽林期门。”所谓六郡,就是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道次:即县次,汉代民族地区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发僦(ji)):出钱雇用车子和劳力。
(14)“烦费”下原有“邑或以户”四字,今据卢文弨说删。
  【译文】文学说:深山大海,是财物的宝贵源泉。用铁铸造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农民使用农具,就能消灭农田中的杂草,消灭了杂草,就能开垦土地,土地开垦了,就能五谷丰收。山、海被开发利用就使老百姓的吃用得到满足,百姓供给充足,国家就会富裕。国家富裕后再用礼义来教导百姓,人们在路上行走就会相互谦让,做工经商的也不会互相欺骗,人人怀着敦厚朴实的感情相处,而没有人互相争利。秦国、楚国、燕国、齐国,土地的生产能力不同,土质的硬软程度不一,因此农具的大小曲直,也要随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而有所不同。现在朝廷硬要把农具统一,就不能使农具适应各地的情况,农民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农具使用不方便,农民耕作时就疲惫不堪,不能除掉杂草。杂草不除,庄稼不长,人们生活就会贫困。煮盐冶铁的地方,大都靠着深山大川,靠近铁矿、木炭(森林),地势远僻,作业艰苦。郡县中服役的人,大多不能忍受那种劳苦,责令用钱雇人代役。郡县铁官有的按户征收生铁,而且还压低收购价格。六郡“良家”,又按照地区的远近,出钱雇用车子和劳力代为转运盐铁,既麻烦,又费钱,弄得百姓非常痛苦。我们只看见一个官吏伤害千里百姓的事情,没有看到像你说的伤害百家的朐邴。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7-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禁耕》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经济政策思想之精要。大夫主张"山海有禁而民不倾",文学则倡言"不禁山海用给不争",二者看似对立,实则折射出古代中国"统制经济"与"自然经济"两种治理范式之张力。

大夫之论,承袭管仲"官山海"之遗绪。《管子·海王》云:"唯官山海为可耳",其核心在于通过国家垄断山海之利以均贫富、平物价。所谓"县官设衡,立准而后人从所欲",乃法家"利出一孔"思想之体现。西汉盐铁官营制度,正是以此构建"贵贱有平而民不疑"的秩序。考诸《汉书·食货志》,武帝时"笼天下盐铁",确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利",此即大夫所言"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的制度设计初衷。

文学之士所持"不禁山海"说,则根植于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治道传统。《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正是其理论渊薮。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的自由开发可使"用给不争",此观点与《孟子》"泽梁无禁"主张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并非反对国家干预本身,而是反对"与民争利"的过度干预,其本质是要求政府退守"制民之产"的底线职能。

二者分歧实为"轻重之术"与"王道德政"的角力。大夫着眼于国家财政安全,故强调"禁"的规范作用;文学关注民生福祉,故重视"通"的调节功能。司马迁在《平准书》中揭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实,恰说明单纯放任或管制皆有弊端。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提出的"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或可视为对盐铁之辩的超越性思考。

今人观此辩论,当知经济治理之道,要在"禁"与"放"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管子"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的警示,与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告诫,实为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维智慧。
亀井絵里 发表于 2025-7-1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禁耕》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经济政策思想之精要所在。大夫主张"山海有禁而民不倾",文学则倡言"不禁山海用给不争",二者立论皆根植于先秦治国传统,然旨趣迥异,兹析其义理如次:

一、大夫之制衡思想
大夫所言"县官设衡,立准"之策,承袭《管子·轻重》"官山海"之智。其核心在于通过国家垄断山海之利(盐铁专营),实现三重治理目标:其一,"贵贱有平"以遏商贾囤积居奇,此即《周礼·泉府》"平准"法之延伸;其二,"民不倾"防庶民因逐利而废本业,暗合商鞅"利出一孔"之策;其三,"人从所欲"而市无欺诈,体现《荀子·王制》"度量分界"的秩序观。此派以行政手段维护经济秩序,实为汉代"与民休息"政策之制度保障。

二、文学之自然经济观
文学主张"不禁山海"之说,实本于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的治道。其理论根基有三:首先,《孟子·梁惠王》"关市讥而不征"的薄税思想;其次,《老子》"我无事而民自富"的无为理念;其三,《周易·系辞》"日中为市"的自然交换传统。文学派认为官府干预反致"争",而放任民间自由经营则能达致"用给不争"的和谐状态,此即司马迁《货殖列传》"善者因之"说的先声。

三、政策取向的哲学分野
二者之争实为法家"统制经济"与儒家"自由经济"的早期交锋。大夫之策重在"制民之产"(《孟子·滕文公》),通过管制稀缺资源稳定民生;文学之论则强调"藏富于民",认为官府垄断终将导致"与民争利"(董仲舒语)。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均以"民本"为旗号:大夫之禁为防民陷于争利之害,文学之放欲使民自得其养,恰如《盐铁论》全书呈现的"王霸之辩"缩影。

要之,汉代盐铁政策之争议,绝非单纯经济问题,实关涉治国根本理念。大夫之制衡说与文学之自然论,皆有其历史合理性,亦各有局限。今人观之,犹可从中领悟"统制"与"自由"的永恒辩证,此即《盐铁论》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辰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