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0|回复: 1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3.2 一个人如果懂得做好本分事,只做本分事,他的人缘及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2-12-2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八佾》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家祭,完毕后奏唱《雍》诗来撤馔,孔子说,“像《雍》诗所说‘公侯都来助祭,天子庄严肃穆地主祭’,这样的场景在三家庙堂上如何获取得到?”
论语新解·八佾篇》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祭毕撤馔之时,也命乐工唱《雍》之诗。先生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敬而美’,这在三家堂上唱来,有何意义呀!”
论语译注·八佾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本章与第一章主旨相同,批判三家卿大夫在一些礼法上僭越自己的分位。
二、古代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多同姓,甚至同祖,虽然是这样,但礼法规定,只有天子能设公庙来祀奉先王,诸侯不能设公庙来祀奉先王,卿大夫不能设公庙来祀奉诸侯公。三家大夫,不但设公庙礼奉先王,而且凭借祭祀先王的理由,在祭祀完撤馔时奏唱《雍》诗,这就是很严重的违反礼法、僭越分位的叛逆行为了。(据《礼记·郊特牲》)
三、不同等级的礼乐,本来就是按照具体等级的情况,分别制定的,当现在越级使用礼乐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尴尬场景,以昭示这是违背礼法的。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礼乐是用来奠定各级大夫及天子公侯的分位的,不可以僭越,否则就会出现礼乐与具体情况不吻合的尴尬场景。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为人处事应当恪守本分,凡事量力而为、实事求是。
二、不能本末倒置,要务本。分位是依据贤能来定的,而礼乐是依据分位来定的,可见贤能是本,礼乐是末;想要在分位上有所变动,必须增长贤能,分位变了,礼乐就会改进,不能本末倒置地通过改变礼乐来改变分位,那样只会适得其反,陷自己于不义无德之地。

词语注释
三家者,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某某者,指某某的某某,三家者指三家的家祭。
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相,去声,音向xiàng,与宰相的相是同义,协助义,助祭者。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邱冬 发表于 2025-6-5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三家僭礼之非与为政之本——释〈八佾〉"雍彻"章精义》

《八佾》此章所载,实为孔子对鲁国三桓僭礼行为的深刻批判。三家以《雍》诗彻馔,非徒仪式失当,实乃政治伦理的根本性错位。今试从礼制本源、政治哲学、实践智慧三端阐发其要义。

一、礼制之"文质相须"原则
郑玄注《周礼》云:"礼者,体也。"《雍》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仪轨,本质是周代"天子-诸侯"权力结构的仪式化表达。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天子祭祖用《雍》彻,诸侯当用《肆夏》,卿大夫则用《采齐》。三桓以大夫之位行天子之礼,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言:"此乃乱臣贼子之渐"。孔子之叹,非仅针对仪式失序,更是对"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政治危机的忧患。

二、名实关系的政治哲学
程颐《河南程氏经说》点明:"名者,实之宾也。"三桓僭礼的本质,是以形式上的越位取代实质性的德政建设。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已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讥。孔子在此揭示的正是"德位相称"的政治法则:欲正其位,当修其德;未修其德而窃其位,犹"被发祭于野"(《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终将自陷于进退失据之境。

三、当代启示三重境
1. 制度伦理层面:任何组织皆需明确权责边界。如《尚书·周官》所谓"位不期骄,禄不期侈",现代管理中的"权责对等"原则,正与此古训相通。
2. 个人修养层面:阳明先生《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强调本分事即是修身场。三桓之失,在于"舍己之田而耘人之田"(《孟子·离娄下》)。
3. 发展逻辑层面:《大学》"物有本末"之教启示: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本)自然带来地位变化(末),若倒因为果,终如"建瓴水于高屋"(《汉书·高帝纪》),必致倾覆。

昔年钱穆先生释此章,特重"礼之本在仁"的微旨。今人读之,当超越表象的礼制批评,领会孔子"正名"思想中"名实相副"的深刻智慧。一家企业若章程虚设,犹如三桓之僭礼;个人若德不配位,终将如《周易·鼎卦》所警"鼎折足"而覆公𫗧。故《中庸》"素位而行"四字,实为古今通达之要道。
思斌 发表于 2025-6-24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礼乐分位与为政之本——释"三家者以〈雍〉彻"章义谛》

(一)礼制考辨
考《周礼·春官》"大司乐"职,天子祭祖奏《雍》彻,乃"六乐"之制。郑玄注:"《雍》,禘太祖之乐歌。"三家大夫以《雍》彻馔,实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之大忌。朱子《集注》云:"此章讥三家之僭妄",可谓直指肯綮。细按《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之等差,可知礼器、礼文皆与爵秩相配,犹今之职级待遇制度。

(二)名实之辨
孔子"奚取于三家之堂"之诘,实含两层深意:其一为名实不符之讥,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礼书》云:"堂阶户席,各有所宜",季氏"八佾舞于庭"尚属空间僭越,此章则直指礼乐精神之淆乱。其二暗讽三家德位不称,《中庸》所谓"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正可为此注脚。

(三)现代启示
1. 组织管理维度:现代职场中"越级汇报""滥用职权"等现象,恰似古之僭礼。王阳明《传习录》云"只在分限上求",即强调权责匹配之理。
2. 个人修养层面:《荀子·修身》"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之说,与本章"安分守位"之义相通。当代社会尤需警惕"德不配位"之患,如某些暴发户炫富行为,实类三家之妄用《雍》乐。

(四)经义新诠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当时君臣上下皆重礼文,不重礼意。"此语切中时弊。今人当悟:礼乐非徒具形式,实为"名器"(《左传·成公二年》),犹如现代之职称、待遇体系。孔子之叹,非为复古,实为维护社会评价体系之公正性,与当今反对"破格提拔""火箭升迁"之理暗合。

结语:观此章可知,儒家"正名"思想非为等级固化,实乃建立"德—位—礼"的动态平衡机制。司马光《资治通鉴》论职官"随才任使"之说,恰可为此章作现代转注。学者当于"分位"中见"修为",于"礼文"中观"治道",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未時| 2025/7/15/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