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3|回复: 2

[其他] 《司马法》第4章严位诗解2本末惟权重进勿尽以道化俗罪己争贤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2-13 0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法》第4章严位诗解2本末惟权重进勿尽以道化俗罪己争贤题文诗:
凡战之术,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
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大善用本,
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必权,
权衡利弊,执本御末,以道御术.凡胜三军,
如一人胜.凡鼓之术,有鼓旌旗,鼓车鼓马,
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凡战之术,
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易危.人方有性,
性随州异,教以成俗,俗随州异,道能化俗.
化性起伪,移风易俗.无论众寡,既胜若否.
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
众不自多,未获胜道.凡战胜则,与众分善.
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
复战则誓,身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
是谓正则.凡兵民以,仁救义战,智决勇斗,
信专利劝,以功胜也.故心中仁,行则中义,
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谦让以和,
人以融洽,自予罪己,以不循争,贤以为人,
悦其士心,士效其力.凡战之略,击其微静,
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
避其小惧,自古之政.避实击虚,以逸待劳.
《原文》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凡胜,三军一人,胜。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译文】
凡是作战:对全军下达的号令,三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百人小部队下达的号令,半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个别人员的指示,要立即执行。进行战争,最好的方法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才是用攻战取胜。必须掌握全局的形势,抓住具体环节,以决定是用谋略取胜还是以攻战取胜,这是作战时应该权衡的问题。

凡是胜利,都是由于全军团结得像一个人,才能取得。一般指挥部队的鼓点,有命令旗帜开合的,有命令兵车驰驱的,有命令战马奔驰的,有命令步兵前进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齐队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动的。这七种鼓点都必须规定齐全。凡是作战,战斗力强就不要过于持重。即使兵力雄厚、进攻时也不要把力量一次用尽,凡是把力量用尽了的都很危险一般作战;不是布阵难,而是使吏卒熟习阵法难。不是使吏卒熟习阵法难,而是使他们灵活运用难。总之,不是懂得阵法难,而是实际运用难。各地的人各有其性格,性格随各州而不同。教化可以形成习俗,习俗也是各州不同。通过道德的教化就能统一习俗。

不论兵力大小,打了胜仗要和没有打胜仗一样不骄不懈。凡是不讲求兵器锋利,不讲求盔甲坚韧,不讲求车辆牢固,不讲求马匹良好,不努力扩充兵员,都是没有掌握打胜仗的道理。凡是作战,胜利了要与众人分享荣誉。如果还要再进行战斗,就要着重赏罚。假使没有取得胜利,就要把错误归于自己。再战时,要决心身先士卒,不重复使用上次的战法。无论胜败都不要违反这个原则?因为这是正确的原则。

对待士卒要用仁爱解救他们的危难,用道义鼓励他们去作战,用智慧明辨他们的功过,用勇敢率领他们去战斗,用威信使他们唯命是从。用财物奖励他们去效力,用功勋鼓舞他们去取胜。所以思想要合乎仁爱,行为要合乎道义,处理事物要靠智慧,制服强敌要靠勇敢,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诚信。谦逊而和蔼,上下因而融洽,自己承担错误,而把荣誉让给别人,就能使士卒悦服,乐于效力。凡是作战,要进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镇静的敌人,避开兵力强大而故着镇静的敌人;进攻疲劳沮丧的敌人,避开安闲轻锐的敌人;进攻非常恐惧的敌人,避开有所戒备的敌人,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分段【注解】
59、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译文]
凡是作战:对全军下达的号令,三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百人小部队下达的号令,半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个别人员的指示,要立即执行。
60、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译文]
进行战争,最好的方法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才是用攻战取胜。必须掌握全局的形势,抓住具体环节,[以决定]是用谋略取胜还是以攻战取胜,这是作战时应该权衡的问题。
61、凡胜,三军一人,胜。
[译文]
凡是胜利,都是由于全军团结得象一个人,才能取得。
62、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译文]
一般指挥部队的鼓点,有命令旗帜开合的,有命令兵车驰驱的,有命令战马奔驰的,有命令步兵前进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齐队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动的。这七种鼓点都必须规定齐全。


63、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译文]
凡是作战,战斗力强就不要过于持重。即使兵力雄厚、进攻时也不要把力量一次用尽,凡是把力量用尽了的都很危险。
64、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译文]
一般作战;不是布阵难,而是使吏卒熟习阵法难。不是使吏卒熟习阵法难,而是使他们灵活运用难。总之,不是懂得阵法难,而是实际运用难。

65、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译文]
各地的人各有其性格,性格随各州而不同。教化可以形成习俗,习俗也是各州不同。通过道德的教化就能统一习俗。


66、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译文]
不论兵力大小,打了胜仗要和没有打胜仗一样不骄不懈。凡是不讲求兵器锋利,不讲求盔甲坚韧,不讲求车辆牢固,不讲求马匹良好,不努力扩充兵员,都是没有掌握打胜仗的道理。
67、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译文]
凡是作战,胜利了要与众人分享荣誉。如果还要再进行战斗,就要着重赏罚。假使没有取得胜利,就要把错误归于自己。再战时,要决心身先士卒,不重复使用上次的战法。无论胜败都不要违反这个原则,因为这是正确的原则。

68、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译文]
对待士卒要用仁爱解救他们的危难,用道义鼓励他们去作战,用智慧明辨他们的功过,用勇敢率领他们去战斗,用威信使他们唯命是从。用财物奖励他们去效力,用功勋鼓舞他们去取胜。所以思想要合乎仁爱,行为要合乎道义,处理事物要靠智慧,制服强敌要靠勇敢,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诚信。

谦逊而和蔼,上下因而融洽,自己承担错误,而把荣誉让给别人,就能使士卒悦服,乐于效力。
69、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译文]
凡是作战,要进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镇静的敌人,避开兵力强大而故着镇静的敌人;进攻疲劳沮丧的敌人,避开安闲轻锐的敌人;进攻非常恐俱的敌人,避开有所戒备的敌人,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半夜遛腿 发表于 2025-5-26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法·严位》章军事思想发微

《司马法》第四篇《严位》所论军事要义,实为古代兵家"本末权变"之枢机。其言"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非徒言军令时效,实乃揭示战争本质——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待"时中之权"。此与《周易》"变通者趣时"、《孙子》"兵无常势"之理互通,皆强调军事行动须因时制变。

"大善用本,其次用末"之说,尤见深意。本者,道也;末者,术也。所谓"执略守微",即《老子》"执大象"与《易传》"显微阐幽"之合璧。兵家之"本末惟权",实为"经权"思想在军事领域之投射。《春秋繁露》云:"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正可与此相发明。七鼓齐鸣之制(旌旗、车、马、徒、兵、首、足),非仅指挥体系,实乃"形名参同"之具体实践,与《管子》"形名相应"、《韩非》"刑名参同"之说一脉相承。

"重进勿尽"四字,实含《周易》"亢龙有悔"之戒。其论"人方有性,性州异"而需"道化俗",直承《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之政教观。兵家之"道化俗",实乃儒家"导德齐礼"与法家"以法为教"之折衷,此正战国兵家融合百家之特征。

"胜则与众分善"至"取过在己"诸语,深得《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之遗意。其"仁救义战"之说,将儒家伦理纳入军事体系,形成"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堪大勇,堪久信"的完整战争伦理观,较《吴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更为精微。

末章"击微静、避强静"等六组战术原则,实为《孙子》"避实击虚"思想之展开。其以"静"字统摄强弱、劳逸、惧勇之辨,暗合《老子》"静为躁君"之旨。所谓"自古之政",正揭示此类战术乃经历史检验的永恒法则。

要之,《严位》篇之价值,在于将"本末权变"的哲学思维与"仁信智勇"的伦理要求熔铸为系统的军事理论。其既重"时中之权"的战术灵活性,又强调"道化俗"的战略持久性,堪称先秦兵家"以道御术"思想的典范表述。学者若能由此篇深入,当可窥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道器不二"的独特智慧。
不归 发表于 2025-7-2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法·严位》章阐发用兵之道,其要义在于"本末惟权"四字。所谓本者,仁义智勇信也;末者,战阵之术也。今试析其精微:

一、权变之道
"大善用本,其次用末"者,非谓本末可分,实言用兵当以道御术。昔孙子云"兵者诡道",而此章特标"执略守微",盖谓战略当守其大略,战术当察其微妙。故"三军之戒无过三日"者,示军令贵速;"七鼓兼齐"者,明号令贵备。此皆本末相济之实证。

二、胜败之枢
"既胜若否"一语最得兵家深意。管子曰"胜而不骄",与此章"兵不告利,甲不告坚"同一机杼。其要在于"与众分善"而不矜功,"取过在己"而不诿过。昔吴起为卒吮疽,李广与士共饮,皆得此中三昧。至若"誓以居前"之节,尤见为将者当以身率下。

三、教化之本
"性州异而教成俗"之说,实本《周礼》"以俗教安"之旨。盖"道化俗"者,非强民以从,乃因性利导。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此章言"以仁救,以义战",正是以教化移易禀性。昔齐桓作内政而寄军令,卒霸诸侯,即此理也。

四、虚实之机
末段论"击微静、避强静"等术,看似战术细则,实通于大道。《老子》云"柔弱胜刚强",此章言"击其大惧,避其小惧",皆示人当审时度势。昔韩信背水为阵,看似犯兵家之忌,实得"避实击虚"之妙。

要而论之,此章虽言兵事,其理可通于治世。本末之辨、胜败之度、教化之方、虚实之变,四者环环相扣。太史公言"司马法所从来尚矣",观此章可知古兵家之教,非徒尚权谋,实以仁义为本。学者当于"本末惟权"处着眼,方不负古人垂训之深意。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酉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