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19|回复: 2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12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历代一人一种说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2-11-2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为政》第十二章:子曰,“君子不器。”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君子的志向,不止于只有唯一作用的器才。”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术器,是一种才用。才用要发挥他的作用,必须先因才施教,至于成器,然后将他放置在用得到的地方。
二、君子重道义,因此,善于以德行化人,造就他人的才用,并成就其器用。
三、器与道,并无高下之分,一个是事物的形体,一个是事物的性质;形体要赖于性质才能成形,而性质则是形体诸部结合了才能存在的。君子不器,是社会对于融通了社会道义的人的客观要求,而且君子在社会里,是极少数的,器才之人,则是绝大多数的,君子的尊贵,在于器才之人的敬仰,他们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器才之人所无法承负的。
四、器才之用,以及器才之间,会有所冲突,不能相容。君子喻于义,君子通达道义,所以不会出现器才之间那种相互对抗冲突的现象,这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因所在。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君子的志向,不能止于成为某种器用之才。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认清自我,如果自己只限于器才之用,就要努力积极锻造才能;如果能通达于君子之德,就要立志尽到君子的社会责任。

词语注释
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9.2,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22-11-2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不器”是《论语》里最难理解的一句话,不是说这句话有多高深的涵义,而是说,这句话要实践起来,非常困难。

首先,这个“君子”就是实实在在的君王,这一章是《为政》篇里面的,所以,他其实就是指君王,君王要行德政,必须正视自己的“天下共主”这个本分,然后要“不器”,但凡有“器量”都不行,你得“海纳百川”。

但是我们不是君王啊。所以,这才是这一章的难点所在。

其次,这里的君子,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那当然不能自“器”,否则就会用自己的“器”去量别人的“器”。这样的君子必须非“器”的,而且要能成就别人的“才器”。

金尤 发表于 2025-7-21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君子不器"义理发微

"君子不器"四字,历代注家诠释纷纭,然细究其义,实蕴含儒家立人成德之精义。今试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体用关系、成德次第三方面阐发其微旨。

一、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
朱子《集注》云:"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此说最得要领。器之为物,形而下者,各具特定功用,如鼎俎不可为舟楫,此乃物理之常。君子则不然,《易传》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君子所务者在通贯天人之理。程颐言:"君子之学,成德为要。"正谓君子当超越具体技艺之局限,以明德新民为终极关怀。然需辨明者,道器本不相离,《系辞》"形乃谓之器"即示此义,故不可轻器而空谈道。

二、体用关系之辨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指出:"器者,道之散殊。"此语深契体用一源之旨。君子虽不囿于一器之用,然必由器以见道。孔子自谓"吾不试,故艺"(《子罕》),又言"游于艺"(《述而》),可见成德君子未尝废器。其要义在:君子当如《中庸》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能专精一艺,又能会通众理。故"不器"非谓不具器能,乃谓不滞于器用。

三、成德之次第
《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初学阶段,成器实为必经过程。孔子教学,首重"六艺"之习,即是立器以载道。然进德至此,当如颜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终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君子之学,先求器识",正明此进修阶次。故"不器"乃成德后之境界,非初学可躐等。

今人解此章,常见二弊:或执"不器"而轻技艺,流于空疏;或昧于成德次第,以专家自限。实则现代专业分化背景下,"君子不器"更显其现实意义——专业精深之余,尤须培养跨领域之通识能力与人文关怀。此即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之现代诠释。

要之,"君子不器"四字,既含超越性之理想追求,又具实践性之修为指导。学者当如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炼",既成专门之才,复养通达之识,方为得之。
邱眉 发表于 2025-9-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篇中“君子不器”一章,虽仅四字,然义理深微,历代注疏纷纭,实因儒家思想体系中对“君子”内涵的多维诠释所致。今试从经学本源、体用关系与社会实践三层次析之。

一、经文本义:超越器用局限
“器”在先秦语境中指具象器物(如《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其特性为“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朱子语)。孔子言“君子不器”,首重破除才具的单一性局限。此说与孔子教育观一脉相承:“射不主皮”“礼乐射御书数”皆强调多元修养,反对拘守一技。汉代郑玄注“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正是对此种通达之能的阐发。

二、体用辩证:道器不相离
历代解释分歧之根,在于对“道—器”关系的不同侧重。王弼以“形器者有所止”强调道体无限,二程则谓“器亦道,道亦器”阐明体用一源。实则孔子本意非贬低器用,而是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君子需通晓各类器用之理(如子贡“瑚琏之器”之喻),却能超越具体功能束缚,达到“下学而上达”的境界。此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大道不器”,君子当求贯通万物之道的整体性认知。

三、实践维度:成己与成人的统一
孔子之教终归落实于社会实践。“君子不器”在政治语境中反对官僚工具化,要求执政者具备“宽、栗、柔、立、愿、恭”(《尧曰》)等多元德能;在伦理层面则强调“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别(荀子·劝学)。君子通过“修己以安人”的实践,使具体才用(器)升华为弘道之具,此即《论语新解》所言“善以德行化人”的深层意涵。

结语:现代启示
今人解“君子不器”,当避免两种偏颇:一非否定专业精进(孔子称许“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二非流于虚无空谈。其核心在培养“通才意识”——在专精基础上拓展认知边界,在工具理性中注入价值理性。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君子既需成器之能,更需超器之识,此实为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启示。

(全文约780字)

《主要参考注本》
1. 何晏《论语集解》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 刘宝楠《论语正义》
4. 钱穆《论语新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