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3|回复: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6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17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18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5 1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6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17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18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题文诗:
齐景公问,曰君子之,常行曷若?晏子对曰:
衣冠不中,不敢入朝;所言不义,不敢要君;
行己不顺,治事不公,不敢莅众.衣冠无不,
中故朝无,奇僻之服;言无不义,故下之无,
伪上之报;身行顺正,治事公道,是故国无,
阿党之义.三者君子,之常行也.景公问曰:
贤君之治,其国若何?晏子对曰:其政任贤,
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上不犯下,
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必罪之;进善举过,
者有赏之.其政刻上,而宽饶下,赦过救穷;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
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
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
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
尚亲贤君,治国若此.仁以爱民.景公问曰:
明王之教,民何若也?晏子对曰:明其教令,
先以行义;养民不苛,防以刑辟;所求于下,
必务于上;所禁于民,必行于身.守于民财,
无亏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以邪,苟所求民,
不以身害,故下之劝,从其教也.称事任民,
中听禁邪,不穷以劳,不害以实,苟所禁民,
不以事逆,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
而异习惯,千里殊俗,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上爱民以,为法下相,亲以为义,是以天下,
不相遗弃,此明王教,民之理也.义以正己.
   《原文》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
晏子对曰:“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君;行己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晏子回答说:“衣冠不端正,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面对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去治理百姓。(君子)衣冠没有不端正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结党营私的邪行。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日常所行啊。”
《原文》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对曰: “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若此。”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贤明的君主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晏子回答说:“他们在政治上任用贤人,在行为上爱护百姓;他们向下索取适度,自己的俸养节俭;在上位不欺凌下属,身居官位而不轻视困顿之人;放纵邪恶来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进谏好的建议、指出过错者给予奖励。他们治理国家,对上严格要求而对下宽容,宽赦犯错误的人而救助身处困顿的人;不因为自己高兴了便加以赏赐,不因自己生气了便加以处罚;不放纵自己的私欲而使百姓辛劳,不去构怨而危胁国家;上边没有骄横的行为,下边没有谄媚的德行;上边没有自私的想法,下边没有不当的职权;上边没有堆积过多朽败虫蛀的藏贮,下边没有挨饿受冻的百姓;不做横行之事,而主张下级服从上级,他们的百姓安乐而且崇尚亲爱。贤明的君主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
《原文》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对曰: “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不(必)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劝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实,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圣明的君王是怎样教化百姓的?”晏子回答说:“公布他的教令内容,并由自己首先实行;役使百姓不苛刻,用刑罚来防止他们犯罪;要求臣下不做的,君王也不做;禁止百姓做的,自身不去做。管理百姓的财物,不因自己的私利去挥霍它;制定了法规礼仪,不以邪行去触犯它。如果向百姓有什么求取的话,也不以自身的原因去伤害他们。所以,百姓会听从他的教化。根据实际需要来役使百姓,用得当的狱治来禁止邪僻之行,不以过度的劳役来使百姓穷困,不以不当的刑罚来坑害百姓,如果有禁止百姓做的事,君王也不以任何借口违犯它。所以,百姓不敢犯上作乱。古时候百里不同习,千里不同俗,所以圣明的君王整饬王道,同百姓一致遵守习俗,君王以爱护百姓为法,百姓以相互亲爱为义。所以,天下之人不相互遗弃,这就是圣明的君王教化百姓的方法。”
【注释】
王引之云:‘“不务于上”,义不可通,“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也。治要亦作“不务”,则唐初本已然。案:“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谓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求于下者,必务于上”,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则当作“必务”明矣。下文云“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即承此四句而言。’◎则虞案:元刻本‘所求’二字误倒。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6-2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三问义疏:论君子行止、贤君治道与明王教化

《晏子春秋》内篇三问,载景公与晏婴论政之要,其文虽简而义理宏深。今就卷三所录三章,分疏其旨,以明先秦治国修身之要义。

一、君子常行:正衣冠、慎言辞、秉公心
景公问君子日常行止,晏子以‘衣冠中正’‘言必合义’‘行顺事公’三端应对。此三者非仅仪节之末,实为礼治精神之外显。衣冠中正则朝无奇服,此《礼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之谓;言不违义则上下无伪,合于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之训;行顺事公则阿党不生,正是《尚书》‘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之实践。晏子将外在仪容、言语表达与内在德行贯通,揭示君子‘表里相济’的修养观,较之儒家‘君子九思’说更显质朴务实。

二、贤君治国:任贤以能、爱民以仁、节用以礼
答贤君治国之问,晏子提出‘任贤爱民’‘取下有节’‘自养以俭’三纲。其言‘上不犯下,治不傲穷’,暗合黄老‘上无为而下有为’思想;‘不因喜怒加赏罚’则与《韩非子》‘刑过不避大臣’的法治理念相通。尤值得注意的是‘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的表述,直指分配正义,较《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之讽喻更显积极建构。晏子之论,实开后世‘藏富于民’治国传统之先声。

三、明王教民:身教为先、禁防并举、同俗化民
论明王教化之道,晏子强调‘先行其义’的身教原则。所谓‘所求于下必务于上’,即《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之旨;‘称事任民,中听禁邪’则体现‘宽猛相济’的治理智慧。最可贵者,在于提出‘百里异习,千里殊俗’的文化多样性认知,主张‘修道一民’而非强制同化,此与《中庸》‘车同轨,书同文’的整合思路形成互补,展现齐学包容特质。

结语
三问虽各有所重,然皆以‘义’为枢机。君子正己以义,贤君施政以义,明王教化以义,构建起‘个人—国家—天下’的伦理实践体系。晏子之学,兼摄儒法而归于周礼,其言质直而意深远,足为今人镜鉴。读此三章,当思‘义者,宜也’的古训,于躬行实践中体认古典政治智慧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魏柳 发表于 2025-7-2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三问义疏

景公三问,晏子三答,皆以"义"为枢机,实乃王道之要旨。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君子常行之三纲
晏子论君子常行,首重"衣冠中"之礼。按《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衣冠端正非徒仪容之饰,实为心术之表。次言"言必义",此合于孔子"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之教。末论"行顺治公",恰如《周易》"君子以顺德"(《坤·象传》)之旨。三者相济,乃成"无阿党"之治,此即《尚书》"无偏无党"(《洪范》)之遗意。

二、贤君治国之要道
晏子答贤君之治,实发《孟子》"仁政"说之先声。"任贤爱民"四字,可视为《大学》"新民"之实践。"上不犯下"暗合《老子》"贵以贱为本"(第三十九章)之旨,而"不因喜怒赏罚"尤得《韩非子》"去好去恶"(《主道》)之精要。至若"上无朽蠹,下无冻馁",正是《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牧民》)的具体呈现。

三、明王教民之本源
晏子论教民之道,首标"先行义"三字。此与《论语》"政者正也"(《颜渊》)同揆。"养民不苛"承《尚书》"德惟善政"(《大禹谟》)之绪,而"禁民必先行身"实为《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的注脚。其"百里异习"之说,尤见《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治术智慧。

要而论之,三问答皆以"义"贯之:君子持义以正己,贤君秉义以治国,明王敷义以化民。晏子之学,实熔儒法于一炉,既重礼法之制,复倡仁义之本。其"身行顺正"之说,遥启《大学》"修身齐家"之端;"不因喜怒赏罚"之论,下开申韩刑名之术。然其核心仍在"义利之辨",此正孔子"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之真传。

今人读此,当思古人治道之精微:上者正己而后正人,治者先义而后利民。晏子之对,虽简而赅,实为千古不易之政纲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