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5|回复: 2

[其他]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2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4 1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2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
题文诗:
景公酒酣,谓众臣:今愿与诸,大夫乐饮,
为礼.晏子蹴然,改容:君言过矣!
群臣固欲,君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辈,
勇多足以,君而,礼不使也.禽兽者也,
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
则是禽兽.群臣也者,以力为政,强者犯弱,
而日易主,君将安立!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以有礼也;故诗: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不可无.公湎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
公入不起;交举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
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
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先饮礼也?晏子避席,
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
臣以,无礼之实.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
觞三行已,乃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
以治国政,而百姓肃.重礼者人,彬彬有礼,
礼以表情,情真义深,义薄云天,福祚绵长;
重力者兽,狼子心野,重利轻义,国破家亡.
《原文》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译文】
齐景公酒喝得很畅快,(对陪酒的众臣)说:“今天我想要和各位大夫快活地饮酒,请(大家)不要拘泥于礼。”晏子(听了)惊讶不安,脸色都变了,说:“君王的话错了!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讲礼。力大的人足够凭力气欺凌长辈,勇猛的人足够凭勇猛刺杀君王,而礼就不便施行了。禽兽凭借勇力施行统治,强者欺凌弱者,因而天天都在改换首领,现在君王抛开礼,那么这就和禽兽一样了。群臣凭借勇力治理政事,强者欺凌弱者,因而会天天更换君王,君王将如何稳固君位!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讲究礼,所以《诗经》说:'人如果不讲礼,何不快点去死!’礼是不可以没有啊。”景公背过身去,不听晏子的劝告。过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站起来,景公进来,晏子(还是)不站起来;相互举杯晏子比景公先饮。景公很生气,脸色都变了,手按桌子怒目而视说:“刚才先生告诉我不可以没有礼,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立,相互举杯你却先饮,这合乎礼吗?”晏子起身离开坐席两次叩首跪拜,恭敬地说:“我岂敢把和君王说的话忘记呢?我只是用这种做法来表达没有礼的结果。您如果想不要礼,这就是了。”景公说:“如果这样,这是我的过失。先生请入座,我听从您的劝告了。”君臣举杯三次后,就(按照规矩)结束了酒宴。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仪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
自由 发表于 2025-6-7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章所载"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一事,实为春秋时期礼制思想与政治伦理之重要体现。晏子之谏,非仅一时之规劝,实乃周礼精神在齐国的具体实践,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礼制之政治功能
晏子闻景公"毋为礼"之语而"蹴然改容",此反应深合《礼记·曲礼》"君臣上下,非礼不定"之旨。春秋时期,"礼"实为维系封建秩序之核心制度。晏子所言"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揭示礼制对君权之制约作用。当齐景公欲废酒礼时,晏子立即指出"力多足以胜其长"的危险性,此正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的治国理念相呼应。

二、饮酒礼之深层意涵
周代燕飨之礼,饮酒非仅为娱情,实具"明君臣之义"(《礼记·燕义》)的政治功能。晏子强调"礼者,所以御民也",此语源自《周礼》"以礼防万民之伪"的治理智慧。其谓"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直指《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的儒家政治伦理。

三、晏子谏言之修辞艺术
晏子采用"君言过矣"的直谏方式,符合《孝经》"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的谏诤传统。其以"禽兽以力为政"作比,暗合《孟子·滕文公下》"无礼义,则上下乱"的警示。而"人类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的论断,更可追溯至《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的哲学思考。

四、历史语境之考察
考《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景公时陈氏势力渐盛,晏子屡谏"礼可以为国"实有防微杜渐之意。此章所载与《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论"和同之异"可相互印证,皆强调"礼"作为调节君臣关系的制度性作用。

要之,晏子此谏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制文化的三个维度:其一为政治秩序之保障,其二为文明与野蛮之分野,其三为君臣互动之规范。其思想既承西周"敬德保民"之传统,又下启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理念,实为研究先秦政治思想转型的重要案例。今日读之,犹见古贤"以礼正国"的深远智慧。
一席事 发表于 2025-6-21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章解诂:论礼之不可废

《经义发微》
《晏子春秋》载景公饮酒酣而欲废礼,晏子骤谏之事,实为周礼崩坏时代之典型镜鉴。考《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此章"禽兽以力为政"之论遥相呼应,足见春秋贤士大夫维礼之苦心。

《文本析义》
景公"愿与诸大夫乐饮毋为礼"之语,非独酒酣失仪,实反映战国初期"尊尊"制度之松动。晏子"蹴然改容"四字,尤见其凛然之态。《礼记·曲礼》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晏子所谓"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正是此义之发挥。其谏言层层递进:先斥"君言过矣"以醒君听,继以"力多胜长"喻无礼之害,终引《诗》"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为证,可谓深得《孟子》"格君心之非"之要旨。

《礼制考辨》
晏子所言"礼者,所以御民也"非专制之义。考《周礼·天官》"六典治邦国",礼实为维系贵贱有等、长幼有差之文明纲纪。其"维礼"主张与孔子"克己复礼"相通,然较之孔子更重实用。《晏子春秋》此章特标"礼者所以节其心,乐者所以和其声",正合《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之治道。

《当代启示》
今人观此章,当识三重深意:
一者,礼非徒具仪文,实为文明存续之基。晏子谓"礼亡而政从之",与《管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同契。
二者,执政者当"以礼制欲"。景公纵酒之态,恰证《尚书·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之戒。
三者,士大夫当守"道高于君"之节。晏子面折廷争之风骨,正是《荀子》"从道不从君"之实践。

《结语》
此章虽简,然"维礼"之旨宏大。晏子之谏非为维护繁文缛节,实乃守护使人类别于禽兽之文明底线。太史公赞晏子"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观此章诚哉斯言!今之读史者,当于酒酣耳热之际,尤须惕励自省,勿使礼义之防溃于杯酌之间。

(全文798字,依古注体例,不作标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