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6|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6安边诗解4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高昌自治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 1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36安边诗解4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高昌自治题文诗:
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乃上疏曰:
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
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周宣薄伐,
至境而反;始皇远塞,中国分离.陛下既已,
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
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
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每岁,
遣千余人,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
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
经途死亡,复在言外.兼遣罪人,增其防遏,
所遣之内,复有逃亡,官司捕捉,为国生事.
高昌途路,沙碛千里,冬风冰冽,夏风如焚,
人遇多死.易经有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设令张掖,尘飞酒泉,烽举君岂,能得高昌,
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终须发动,陇右诸州,
星驰电击.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于心腹,
彼高昌者,他人手足,陛下岂得,糜费中华,
以事无用?君平颉利,于沙塞灭,吐浑西海,
突厥余落,为立可汗,叶浑遗萌,更树君长,
复立高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
既服存之.宜择高昌,之可立者,征给首领,
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
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后代.疏奏不纳.
高昌自治,保境安民.至十六年,西突厥遣,
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警急,
虽不足以,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
高昌魏徵,褚遂良劝,立麹文泰,子弟依旧,
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方自悔.昔汉高祖,
遭平城围,而赏娄敬,袁绍败于,官渡而诛,
田丰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

《原文》

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是以周宣薄伐,至境而反;始皇远塞,中国分离。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每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经途死亡,复在言外。兼遣罪人,增其防遏,所遣之内,复有逃亡,官司捕捉,为国生事。高昌途路,沙碛千里,冬风冰冽,夏风如焚,行人遇之多死。《易》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设令张掖尘飞,酒泉烽举,陛下岂能得高昌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击。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于心腹,彼高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糜费中华,以事无用?陛下平颉利于沙塞,灭吐浑于西海,突厥余落,为立可汗,叶浑遗萌,更树君长,复立高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既服而存之。宜择高昌可立者,征给首领,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后代。”疏奏,不纳。

【译文】
黄门侍郎褚遂良也认为这样做不好,于是上疏说:“我听说,古代圣哲贤明的君王处理国政,都先使华夏诸族安定了,然后才平定少数民族,他们广泛散布仁德和教化,不干预边远悍荒之地的事务。所以,周宣王征伐猃狁,将他们逐出边境就撤军了;而秦始皇频频出征边塞,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以抵御异族,但最后还是使国家分崩离析了。陛下灭掉了高昌国,使西域异族臣服于大唐的威仪,如今还要据守他们的土地,设立州县。然而,朝廷发兵的时候,黄河以西遇到荒年,田地野草蔓延,几年颗粒未收,十户人家有九户贫困,周边各郡县也都很萧条,五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改变。现在,陛下每年要派上千人前去戊守,他们背井离乡,饱尝思乡之苦。离家的兵士还要自己操办行装,他们不得不卖掉粮食,拿走家中纺织的所有布匹,对他们的家庭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有的人在路途中就命归黄泉了。此外,兵士当中有的人还犯有官司,他们在征戍期间借机逃亡,官府还要捉拿查办,这为国家带来了多少事端啊!到高昌的旅途,千里沙丘,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不少人在途中就染病死去了。《周易》说:'处于安乐之中不要忘记危险,国富民安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动乱的产生。’假设张掖郡战火飞扬,酒泉郡烽烟四起,陛下能指望高昌供给一个人的粮米来增援吗?必须调发陇右各州军队,攻击敌人。就此而言,黄河以西的百姓才是朝廷的心腹,高昌人终究是异族,怎么能浪费中原的财物,去供养毫无益处的人呢?陛下在沙塞平定颉利,在西海吞并吐浑。可这些地方依然不安宁,残余的突厥部落要拥立自己的可汗,吐谷浑也暗中推举自己的首领。如今,陛下应该让高昌人自己拥立首领。这样做,并非史无前例,古人说,有罪的人就诛杀他,臣服的人就使他存活。陛下应当在高昌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封他为首领,送他回故国,让他感激大唐的恩德,永远做中原政府的一名藩王。这样,中原就不会受到干扰,老百姓就可安享富庶和安宁,如果这个安边政策一代代传下去,将会造福子孙后代。”但唐太宗没有接纳他的进谏。

《原文》

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虽不足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高昌,魏徵、褚遂良劝朕立麹文泰子弟,依旧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日方自悔责。昔汉高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娄敬,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乎!”

【译文】
贞观十六年,西突厥派兵进犯西州地区,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州有军情,虽然还不足以构成危害,但怎能高枕无忧呢?过去我刚刚平定高昌的时候,魏徵、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后代为王,归还他的国土,可是,我竟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现在后悔晚矣。过去汉高祖不听娄敬不出兵匈奴的劝告,结果遭到平城之围,事后汉高主大大犒赏了娄敬。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与曹操大战于官渡,结果大败而逃,事后却听信谗言,将田丰杀死。我常常以这两件事为诫,怎能忘记这些劝谏过我的人呢?”
陈心华 发表于 2025-6-29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安边之道:德化与自治的辩证

褚遂良上疏所言,实乃深谙治国安邦之要义。其"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之论,非但切中时弊,更揭示了处理边疆问题的根本原则。细究此疏,可见三层深意:

其一,安边之本在于固本。褚公以周宣王"薄伐至境而反"与秦始皇"远塞中国分离"对举,阐明过度扩张反致国力耗损之理。河西之地因供役高昌而"十室九空",正是"糜费中华以事无用"的明证。管子云:"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国力之盛衰,实系于民生之休戚。贞观之治所以为后世称颂,正在于其以养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其二,德化胜于武力。褚遂良主张"择高昌可立者,遣还本国",此乃"既服存之"的怀柔之策。古人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立其可汗,降服吐谷浑后更树君长,皆是以德化人的典范。高昌地处沙碛,强置州县不仅劳民伤财,更使戍卒"万里思归",反生逃亡之患。

其三,居安思危的远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二语,道出治国者当有的忧患意识。河西为"心腹",高昌乃"手足"之喻,形象说明战略重点所在。及至西突厥寇边,太宗追悔不用魏徵、褚遂良之策,恰印证"听谏者昌"的古训。汉高祖赏娄敬而袁绍诛田丰的对比,更凸显明君当有的胸襟。

褚遂良此疏,实为处理民族关系的睿智之言。其核心在于:以华夏为本体,以德化为方法,以自治为途径。这种既保持中央权威,又尊重地方特性的治理智慧,对今人仍有启示。边疆之安,不在郡县之多寡,而在民心之向背。贞观君臣的这场辩论,最终以实践验证了"广诸德化"的深远意义。
邹角旭 发表于 2025-7-1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安边之策:德化与自治的智慧

褚遂良之疏,实乃唐代边疆治理思想之精华。其言"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深得儒家治国之要义。此非狭隘之华夷之辨,而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政治智慧。

细究褚氏谏言,其核心在于三点:其一,强调"德化"优于武力征服。周宣王北伐仅"至境而反",不以拓土为功;而秦始皇修筑长城,反致"中国分离"。其二,揭示军事占领之弊。河西百姓"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戍边士卒"万里思归",经济民生受损严重。其三,指出地理环境之险。高昌"沙碛千里",气候极端,驻军成本高昂。此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边疆治理困境的认知体系。

尤为深刻者,是褚氏引用《易经》"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之训。他设问:若河西有警,高昌驻军可能回援否?此问直指边疆战略之要害——"河西者方于心腹,高昌者他人手足"。这种地缘政治判断,体现了传统中国"守在四夷"的战略思想,即以华夏为核心,通过文化辐射建立缓冲地带,而非直接统治。

唐太宗未纳谏言,终致"西州警急"时自悔。这一历史教训表明:对边疆民族采取"自治"之策,令其"负戴洪恩,长为藩翰",往往比直接统治更为有效。魏徵、褚遂良主张立高昌子弟"依旧为国",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汉代娄敬之受赏、田丰之被诛,前史昭昭,太宗之悔,恰印证了尊重边疆自治传统的必要性。

今观贞观君臣关于高昌之议,可见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思想之成熟。其要义在于: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制人,以文化认同替代武力征服,以藩屏体系代替直接统治。这种思想对今日处理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