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1|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22慎言语诗解2不言为德大辩若讷多语损气养浩然气不得已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24 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22慎言语诗解2不言为德大辩若讷多语损气养浩然气不得已言
题文诗: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
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
之与凡庶,圣哲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
是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极尊,
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
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
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理,
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答?臣闻天以,
无言为贵,圣人,不言为德,老子称之,
大辩若讷,庄生称之,至道无文,皆不欲烦.
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
亦不欲劳.多记损心,多语损气,心气内损,
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
自爱岂为,性好自伤?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万物成焉!窃以今日,升平皆君,力行所至.
欲其长久,匪由辩博,陛下但当,忘彼爱憎,
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
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自矜,失人,
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才辩之累,
皎然可知.伏愿陛下,略兹雄辩,浩然养气,
简彼缃图,淡焉怡,固万寿于,南岳,
于东户,天下幸甚,皇恩斯毕.太宗诏曰:
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
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
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不得已言.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①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②,汉皇慕古,长孺陈讥③,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皎然可知。伏愿略兹雄辩,浩然养气,简彼缃图④,淡焉怡悦⑤,固万寿于南岳,齐百姓于东户,则天下幸甚,皇恩斯毕。”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注释】

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在这里有凝神倾听之意。

②窃议:批评。

③讥:指出。

④缃图:书籍。

⑤怡悦:安适愉快。

【译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帝王和平民,圣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极其愚昧的人想要成为圣哲,极其卑下的人想要成为至尊之人,都是不可能的。陛下降下圣旨,大发慈悲,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还要文辞华丽,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应对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做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做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议论,认为徒劳无用;汉武帝仰慕古风尊崇儒学,汲黯讥讽说这是外表施行仁义而内心欲望过多;这是不希望他们耗费精神。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
    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能办到的;只能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现实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为公,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至于秦始皇善于强辩,由于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有辩才,由于言语空洞而失去声望。这是口才和雄辩带来的拖累,结局是非常清楚的。希望陛下少和别人争论,而要修养浩然正气;少看些古代书籍,而要恬淡轻松。自己像南山一样长寿,把国家治理得像东户时代一样太平,那么天下就特别幸运,皇恩也就遍及天下了。”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赵委 发表于 2025-6-19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慎言语以养浩然之气——释〈贞观政要〉刘洎谏言之道》

《贞观政要》卷二十二载散骑常侍刘洎谏太宗事,实为帝王修养之要义。其言"帝王与凡庶,圣哲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非特论君臣之别,更揭"慎言语"乃圣人垂范之根本。今试析其理,以明三端:

一、不言为德,合天道自然
《周易·系辞》云"吉人之辞寡",老子谓"大辩若讷",皆与刘洎"多语损气"之说相契。盖天地以默运化育,圣人以无言成教。太宗与群臣往复诘难,虽显睿智,然失"天何言哉"之体。刘洎所谏,实导君王法天道之不言,养"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圣德。

二、养气为本,立庙堂之重
刘洎言"多语损气",深得孟子"养浩然之气"真传。言语乃气之外发,躁辞必摇元神。昔魏徵谏太宗"守之以默",与此同揆。帝王日理万机,唯内充正气,外慎言辞,方能"声为律而身为度"。观贞观后期太宗渐趋雄辩,刘洎此谏恰中其病。

三、不得已言,契中道之要
"不得已而言"乃儒家"时中"智慧。《礼记》言"当言而后言",刘洎所谓"言必有利于时"即此意。太宗早年纳谏如流,晚年渐好辩驳,刘洎特引"大辩若讷"相规,暗合《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之旨。帝王言语当如鼎彝,不轻发而自重。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此事,特书"太宗善其言",然考诸史实,太宗晚年仍多辞费。可知慎言之道,虽圣王犹难。今观此篇,非惟见唐臣骨鲠,更悟"寡言养气"实为修身治国枢机。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刘洎之谏,可谓深得黄老之髓而济以儒术者矣。

(全文共798字)
当理 发表于 2025-6-23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慎言语以养浩然之气——释〈贞观政要〉卷二十二刘洎谏言精义》

《贞观政要》卷二十二载散骑常侍刘洎谏太宗"慎言语"一章,实为帝王心法要诀。其文虽简,然深契黄老"行不言之教"与儒家"刚健中正"之旨。今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天道无言而四时行
刘洎谓"帝王与凡庶悬绝",非谓尊卑有别,实指圣人法天之道。《周易·系辞》云"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老子更言"大辩若讷"。太宗与群臣论古道而往复诘难,虽显睿智,然失却"垂拱而治"的圣王气象。刘洎所谏,正是提醒帝王当如《尚书》所言"惟几惟康",在静默中体察天道运行。

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谏书"多语损气"之说,实本《黄帝内经》"言多伤肺"的养生要义。宋代大儒程颢曾言:"学者须先识仁,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太宗频繁诘难群臣,恰似"穷索"之病。刘洎主张"不得已而言",正是《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功夫,与孟子"养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三、慎言乃为政之本
文中"不言为德"四字,可追溯至《论语》"天何言哉"。汉文帝"露台惜费"、宋仁宗"夜止烧羊",皆得此中三昧。刘洎之谏非止于修身,更暗合《大学》"静而后能安"的治国逻辑。唐太宗晚年纳谏改过,终成"贞观之治",恰证明"慎言"非消极退守,实为积极蓄德。

今人读此章,当悟"语言通胀"时代尤需言语自律。苏轼《思堂记》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此正是对"不得已而言"的最佳注脚。帝王治世、君子修身,皆当以慎言为钥,方能开启"不言而化"的至高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