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6|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6闻恶必信长小人道以古哲鉴己行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19 17: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6闻恶必信长小人道以古哲鉴己行事题文诗:
陛下者也,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
引纳多途,好善而不,甚擅择人,疾恶而未,
能远佞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
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有独见,
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为之何则?君子扬人,
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闻恶必信,小人之道,
于是长矣,闻善或疑,君子之道,于是消矣.
为国家者,倘急于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
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君臣失序,上下否隔,
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世俗常人,心无远虑,
情在告讦,好言朋党.以善相成,谓之同德,
以恶相济,谓之朋党,当今时则,清浊共流,
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
以之为朋,党者则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
直者则谓,言皆可取.君恩所以,不结于下,
臣忠所以,不达于上.大臣不能,辩正小臣,
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非国之福,
非为治道.适足长奸,邪乱视听,使君不知,
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深绝其源,
则其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
君有远虑,虽失于始,必得之于,终故也若,
时逢少隳,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
既不可以,传诸后嗣,又复何以,垂法将来?
进善黜恶,施于人也;以古作鉴,施于己也.
鉴貌在乎,止水鉴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
哲王鉴于,己之行事,则貌妍丑,宛然在目,
事之善恶,自得于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
刍荛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弥远.
为人君者,不可务乎?以古鉴今,真情自得.

《原文》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引纳多途,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未能远佞。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有独见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何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闻恶必信,则小人之道长矣,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矣。为国家者,急于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且世俗常人,心无远虑,情在告讦,好言朋党 。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今则清浊共流,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 。以之为朋党 ,则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直,则谓言皆可取。
   此君恩所以不结于下,臣忠所以不达于上。大臣不能辩正,小臣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①,非国家之福,非为治之道。适足以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深绝其源,则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乎君有远虑,虽失之于始,必得之于终故也。若时逢少隳②,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既不可以传诸后嗣,复何以垂法将来?且夫进善黜恶,施于人者也;以古作鉴,施于己者也。鉴貌在乎止水,鉴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鉴于己之行事,则貌之妍丑宛然在目,事之善恶自得于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刍荛③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弥远。为人君者不可务乎?
【注释】
①俗:风气。
②隳:毁坏。
③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百姓。
【译文】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爱护百姓,广开言路。能从各种途径选拔人才,但陛下喜好贤才却不善于选择贤才,痛恨邪恶,但还没能远离小人。并且,陛下言语毫不隐讳,疾恶如仇,听到善行未必全信,听到劣迹就认为绝无错误。虽有远见卓识,但臣恐怕陛下有些地方还有不妥之处。为什么呢?君子愿意表扬别人的善行,小人专门诋毁别人的缺点,如果听到劣迹就确信无疑,那么就会助长小人的气焰。听到善行就怀疑,那么君子会很失望。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急于进用君子而斥退小人,结果反使君子受怀疑,小人得志,那么就会君臣失序、上下隔阂、国家混乱。哪里还称得上政治清明呢?并且,世俗之人,缺乏深思熟虑,喜欢搬弄是非。一般而言,我们把戮力同心做好事称作同德,把一起参与做坏事称作朋党 。可现在清浊同流,善恶无别,把奸邪的人视为诚实正直,把同心同德的人称作朋党 。被称作朋党的人,他们的言行就不被信任;被称作诚实正直的人,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可取的。
这就是为什么陛下的恩德没有散布臣子中间,臣子的忠诚没有传达到朝廷上的原因。地位高的大臣们不敢矫正朝廷的偏差,地位低的臣子们又不敢指出来,于是这种做法就形成风气,对国家极为有害,这足以助长奸邪,扰乱视听,如果不断绝这种风气的根源,将贻害无穷。幸运的是,如今国家还没有出现大的祸害,这完全归功于陛下的深谋远虑,国政现在虽然有所偏差,可是必然能够改正。如果现在遇到小的祸害,不加以制止,任由其发展,将来定会悔之莫及,这样的话,既不能将社稷传给后代,又拿什么作为后世的楷模呢?扬善除恶,有利于人,以古为鉴,有利于己。照容貌,要用平静的水面做镜子;照自己的德行,要以前的圣哲作借鉴。如果能以古代圣明的帝王为自己的借鉴,那么自己行为的善恶就一目了然,何须史官的评判,何须百姓们的议论,帝王自然会功勋卓著,声名远扬。国君追求的不正是这样吗?
+
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8-2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十六〈公平篇〉第六节所论,诚为治国之要道,臣谨以经义参酌时务,析其精微如左:

夫"闻恶必信则小人之道长,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者,实得《周易》"阳长阴消"之旨。君子如天行健,其道在彰善瘅恶;小人如地势坤,其术在浸润之谮。太宗天纵英睿,然"好善不择人,疾恶未远佞",此正《尚书》所谓"知人则哲,惟帝其难"者也。昔孔子论"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盖明君当持"执两用中"之道。今以告讦为诚直,犹《韩非子》所讥"以斩首为勇",其弊将使朝廷"毁誉失实"。

至若"清浊共流,善恶无别",此乃《春秋》"夷狄进于中国"之象。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当贞观之世,大臣不能辩正,小臣莫之敢论,岂非四维不张之兆?《毛诗》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君臣道隔,实由"诚直""朋党"之辨不明。昔汉元帝以恭显乱政而不知,唐文宗受制家奴而不悟,皆缘此弊。

所谓"以古哲鉴己行事"者,当法《大学》"格物致知"之功。夫止水鉴貌,哲王鉴古,其理一也。太宗尝以三镜自照,魏徵此疏,正申"以人为镜"之义。若能如《帝范》所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则何患乎君子道消?昔周公吐哺握发,孔子"见善如不及",此皆"以古鉴今"之实功。

臣按:治道之要,在衡鉴得中。今观魏徵所谏,其要在"执两用中"四字。盖听言之道,当如《虞书》"惟精惟一",既不轻信人恶,亦不遽疑人善。昔子产不毁乡校,孔子称为仁人,正以其能"执中"也。若夫"远虑绝源"之说,尤合《周易》"履霜坚冰"之戒。愿后世治国者,常怀"朽索驭马"之心,则自能辨君子小人于几微之际矣。
范尼 发表于 2025-8-2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十六《公平》篇所论"闻恶必信则长小人道"一节,诚为治国之要义,臣谨以经史为纲,参酌古今,为陛下析之。

一、君子小人之辨,系乎王道存亡
《周易·泰卦》有云:"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之道,如《论语》所谓"成人之美";小人之道,恰似《尚书》所戒"巧言令色"。魏徵此疏切中肯綮:人主若偏信恶言,则如《韩非子·孤愤》所言"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终致"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之局。昔汉元帝信石显之谗而萧望之死,唐玄宗纳李林甫之谏而张九龄黜,皆足为鉴。

二、听言之道,当法古圣王
《大学》言"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正与此章相发明。管子有言:"明主之听言也,美恶不逾其真。"魏徵所忧"闻善或疑",实悖《尚书》"稽于众,舍己从人"之训。昔舜设诽谤之木,禹悬谏鼓,皆深谙"以古哲鉴己"三昧。故《帝范》云:"夫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三、朋党之辨,关乎政治清浊
欧阳修《朋党论》可与此互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魏徵指陈时弊,谓"清浊共流,善恶无别",恰如《汉书》所载"紫之夺朱"之叹。观宋代新旧党争、明代东林之祸,皆因"以同德为朋党"而起。故《资治通鉴》强调:"治乱之机,在于审察君子小人而已。"

四、止水哲人之喻,深得修身要旨
《庄子·德充符》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魏徵以"鉴貌止水"为喻,暗合《中庸》"慎独"之功。唐太宗尝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正《贞观政要》全书之微旨。司马光《稽古录》云:"人主之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而"明"德之首,正在"以古哲鉴己"。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实为帝王心学之枢要。魏徵所言"以古哲鉴己",非徒观往事耳,要在《孟子》所谓"反求诸己"。昔范仲淹上《百官图》而遭贬,犹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真君子之道。愿今之执政者,能体"止水明鉴"之喻,察"清浊分流"之机,则盛世可期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