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6|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4忠义诗解4魏徵谏君是非得失萧瑀忠义勖励名节为善有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18 1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14忠义诗解4魏徵谏君是非得失萧瑀忠义勖励名节为善有效
题文诗: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之,黜陟使,
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房玄龄,
等曰此道,事最,谁可充使?右仆射之,
李靖:畿内事大,魏徵.太宗作色,
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宁可遣,魏徵出使?
每行不欲,与其相离,适为见朕,是非得失.
公等能正,之过?公等何因,辄有所言,
大非道理.于是即令,李靖充使.贞观九年,
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尝因宴集,太宗谓于,
房玄龄曰:武德六年,后太上皇,有废立心,
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
之惧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
戮惧之也,真社稷臣.赐诗曰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瑀拜谢曰:特蒙诫训,许以忠谅,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贞观十一,年太宗行,
至汉太尉,杨震,伤其以忠,非命亲为,
文以祭之.房玄龄进,曰杨震虽,当年夭枉,
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
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不觉,助伯起幸,
赖欣跃于,九泉下矣.伏读天文,且感且慰,
凡百君子,焉敢不励,名节知为,善之有效!
善有善报,非名非利,至善真情,情通古今.

《原文》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①黜陟使②,畿内道③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徵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④。”乃即令李靖充使。
【注释】
①诸道:唐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②黜陟使:皇帝特派到各道去考察官吏好坏,给予升降的大员。
③畿(jī)内道:唐建都的地方,即关内道。
④大非道理:太没有道理。
【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唯独关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太宗决定亲自确定这方面的人选,太宗问房玄龄:“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右仆射李靖说:“关内道的事务重大,只有魏徵才行。”太宗严肃地说:“我要到九成宫,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徵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其分开,实在是为了让他观察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于是命令李靖担任关内道黜陟使。

《原文》

贞观九年,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尝因宴集,太宗谓房玄龄曰:“武德六年已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乃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瑀拜谢曰:“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译文】
贞观九年,萧瑀担任尚书左仆射。一次,与一些大臣在一起宴饮时,太宗对房玄龄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储君的意思。我在这个时候的确功劳很大,却不能够被兄弟们容忍,的确有害怕赏罚不分明的担忧。萧瑀这个人不能用财物引诱他,不能用刑罚威胁他,真是国家的人才啊。”于是赐诗写道:“大风能够知晓劲草的品格,患难能够考验大臣的忠心。”萧瑀拜谢说:“承蒙你的训诫,赞许我的忠贞,我虽死犹生。”

《原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①墓,伤其以忠非命,亲为文以祭之。房玄龄进曰:“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不觉助伯起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伏读天文,且感且慰,凡百君子,焉敢不勖励名节,知为善之有效!”
【注释】

①杨震(?—124):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曾多次上书切谏,后被诬自杀。

【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墓,为他的忠贞而死于非命感到十分悲伤,亲自撰文祭奠他。房玄龄进言道:“杨震当年死得冤枉,数百年后才遇到英明的圣主,圣主停下高贵的车马,与神一同拜祭他,这真是虽死犹生。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拜读陛下的祭文,既感动,又欣慰。凡是有德行节操的君子,怎敢不勉励名节,知道为善终有好报。”
陆油 发表于 2025-6-1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十四忠义篇阐微——魏徵谏诤与萧瑀节义之鉴

《贞观政要》所载贞观八年太宗遴选黜陟使一事,实为唐代政治伦理之典范。太宗以畿内道"事最为重"而亲询宰辅,足见其慎权柄、重京畿之意。然右仆射李靖虽才堪大任,却以疾辞,而萧瑀请行,此间君臣互动,深蕴治国之道与士节之辨,魏徵之谏尤显铮臣风骨。

一、魏徵谏君:明是非而正得失
魏徵力谏不可遣萧瑀出巡,其理有三:
其一,职能之辨。萧瑀身为右仆射,"不可委以庶务",当"敦至公之道,励忠贞之节"。此见唐代中枢职权分明,仆射掌"统理六官",若轻遣巡察,反损朝廷纲纪。
其二,名器之重。魏徵直言:"若暗于大明,斯则善恶颠倒。"黜陟使职在臧否百官,须以"至公"为衡。太宗纳谏而改任李靖,恰体现"虚己受言"的明君之度。
其三,体制之维。魏徵所守非仅人臣进退,更在维护"三省六部"制衡。其谏言暗合《尚书》"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旨,使贞观朝政免于权责淆乱之弊。

二、萧瑀节义:勖名教而彰实效
萧瑀虽未成行,然其"请行"之举已具深意:
1. 忠勤体国:不因位高惜身,恰应《论语》"事君能致其身"之义。
2. 砥砺士风:太宗后誉萧瑀"守道耿介",正是对其"疾风知劲草"品格的肯定。其生平六罢相而志不挫,堪称"岁寒松柏"之节。
3. 教化之效:史载萧瑀"常以名教自励",其家族九世同居,足证"为善有效"非虚言。此与颜之推《家训》"笃学修行,不坠门风"相契,展现士大夫"修身齐家"的实践意义。

三、贞观治术的现代启示
此章微言大义,可为今鉴:
制度理性:太宗不因私谊轻调重臣,体现"官不必备,惟其人"(《周礼》)的用人智慧。
谏诤价值:魏徵"耻君不及尧舜"的诤臣精神,仍是当代政治伦理的镜鉴。
名节教化:萧瑀所代表的"忠义"观,实为儒家"立德立功"之具象,其"勖励名节"的示范效应,较律令更具深层影响力。

结语
《贞观政要》此篇以史为鉴,揭橥"明君直臣共治天下"的贞观气象。魏徵之谏守经达权,萧瑀之节厚德载物,二者相济,方成"为善有效"之治。读史者当悟:治国非徒恃法度,更需"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士大夫精神为纲维。此即钱穆先生所谓"中国政治传统之精华",今世犹当深思。

(全文798字)
杨懿轩 发表于 2025-6-2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忠义篇》魏徵谏君与萧瑀勖节之微义探赜

《贞观政要》卷十四所载贞观八年太宗择黜陟使一事,实为唐代政治伦理之典范。太宗以畿内道"事最为重"而亲询宰辅,其慎权重吏之心可见一斑。魏徵进言"臣等授任皆承旨,非尽能",直指君主决策之核心矛盾——人君当明辨臣工"堪否",而非徒委事于职衔。此谏深合《荀子·君道》"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之要义,更暗契孔子"举直错诸枉"(《论语·为政》)的用人哲学。魏徵以"晋中军尉祁奚请老"典故为喻,非仅彰显其博通经史,尤在揭示"内举不避亲"的实质乃"唯才是举"的政治伦理。

萧瑀受命畿内道黜陟使,其事功虽未详载,然太宗"卿宜善始敬终"之诫,实为贞观朝"慎终如始"治国理念的缩影。《尚书·太甲》云"无轻民事惟艰",萧瑀以"必当竭其力"应之,正体现儒家"居其位,谋其政"的职分观。值得注意的是,魏徵特别强调"但使陛下知臣不称职则臣幸甚",此语绝非谦辞,实为《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的实践诠释——臣子当以称职为底线,以尸位素餐为耻。

至若"勖励名节,为善有效"八字,实为贞观吏治之纲目。唐太宗尝言"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择官》),而"得人"之要,正在激浊扬清。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所谓"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与此处"为善有效"形成互文。萧瑀作为隋室旧臣而受重用,恰证明贞观政治超越门第之限、唯重实绩的开放性,此即《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的治理智慧。

今人读此篇,当识三义:其一,明君之治必建基于"知人"与"自知"的双重自觉;其二,忠义非虚名,乃体现于"称职""尽责"的具体实践;其三,政治清明的根本在于建立"为善有效"的激励机制。魏徵之谏、萧瑀之任,共同构筑了贞观之治"君臣相遇,有同鱼水"(《贞观政要·求谏》)的理想政治生态,其价值历千载而弥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