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0|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8封建诗解1赏当其劳无功自退私亲非有大功不封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12 16: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8封建诗解1赏当其劳无功自退私亲非有大功不封
题文诗: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也,为邗国公,
兵部尚书,杜如晦也,为蔡国公,吏部尚书,
长孙无忌,为齐国公,第一等,食邑实封,
一千三户.从父.淮安王李,神通上言:
义旗初起,臣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
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国家大事,
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自退;罚当其罪,
为恶者惧.知赏罚不,可轻行今,计勋行赏,
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
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功居第一.
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
滥与勋臣,赏矣.诸功臣,自相谓曰:
以至公,赏不私亲,吾属何可,妄诉主上.
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
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
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
非有大功,如汉贾泽,不得受封.封王,
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
于是宗室,先封郡王,间无功者,降为县公.
《原文》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①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②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③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④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⑤,指踪推毂⑥,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⑦。”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⑧,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注释】
①中书令:官名。在唐代,中书令地位很高,居其他二省(门下、尚书)长官之首。因此,没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实际上任宰相者多仅授以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兵部尚书:官名。唐代确定六部之名为吏、户、礼、兵、刑、工,由六部尚书分掌政务。
③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叔父。
④义旗:隋大业十三年五月,高祖起兵太原,六月,传檄称义师,故称“义旗”。
⑤汗马:喻征战的劳苦,因称战功为汗马之劳。
⑥指踪推毂:即运筹谋划,协助决策。
⑦妄诉:胡说乱道。
⑧汉之贾、泽:指汉高祖从兄弟刘贾,从祖昆弟刘泽。刘贾曾被封为荆王,刘泽被封为燕王,并为将军有功。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便带兵首先赶来响应,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太宗说:“国家大事,只在赏罚。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时人们才会感到畏惧。可知赏罚不能轻率施行。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就像汉代的萧何一样,虽没有汗马战功,但能制定策略、推荐贤能,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要封赏我当然无所吝惜,但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与功勋大臣同样封赏!”因此功臣们相互之间说:“陛下秉公封赏,不偏袒亲眷,我们怎么可以胡乱申诉猜疑呢?”当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内的旁系弟侄分封为王的有几十人。太宗对臣下们说:“从两汉以来,只封子和兄弟,宗室中疏远的,除非有大功如汉代的刘贾、刘泽那样,否则一律不得受封。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就会劳苦万民。”于是把郡王宗室中没有功劳的都降封为县公。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6-2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封建篇》赏功封爵之道发微

贞观元年,太宗初定功臣爵赏,以房玄龄为邗国公,杜如晦为蔡国公,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列第一等,实封千三百户。此段记载虽简,实蕴封建制度之精义,可析为三重维度:

一、功绩本位:量能授爵的理性精神
太宗封爵首重"赏当其劳"原则。房玄龄"夙夜尽心,惟欲一物失所"(《贞观政要·任贤》),杜如晦"剖断如流,深协时务",皆以佐命之功获封。此制承《尚书·舜典》"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之旨,较汉初"非刘氏不王"的宗亲原则,更近周代"选建明德"的本义。值得注意的是,同列一等之长孙无忌虽属外戚,然其"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旧唐书》卷六十五),玄武门之变有定策之功,非纯以姻亲得爵。

二、制度约束:防范私恩的政治智慧
"私亲非有大功不封"的禁令,实为矫正魏晋以来门阀政治之弊。观贞观十一年太宗欲封诸子为世袭刺史,遭长孙无忌等联名反对,终罢其议(《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可见此原则已成朝野共识。这种"以制限情"的思维,与《荀子·君道》"
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的尚贤思想一脉相承。

三、动态平衡:爵禄制度的调节机制
"无功者自退"的淘汰机制,暗合《孟子·离娄》"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的流动观。贞观十二年,太宗命高士廉撰《氏族志》,以当朝冠冕取代旧门第(《新唐书》卷九十五),正是此理念的实践。这种动态调节,既不同于汉代"世袭罔替"的固化模式,亦有别于武则天时期"务收人心,不问贤愚"(《通典》卷十九)的滥封。

要言之,贞观封建制度之精妙,在于构建了"功绩—制度—流动"的三维体系。其以周制为体,以汉弊为鉴,以现实功业为准绳,实现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的理想政治格局。今人观之,犹见其制度设计中的理性光芒。
古筝 发表于 2025-7-25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封建篇》赏功封爵之道发微

贞观元年,太宗初定功臣爵赏,以房玄龄为邗国公,杜如晦为蔡国公,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列第一等,实封千三百户。此段记载虽简,实蕴贞观政治之精义,其封建制度之设计,尤见太宗治国之深谋。

考《政要》此篇要旨,在于"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二语。太宗尝言:"朕授官必择才行,若才德不逮,纵至亲不假。"观其封爵之制,房、杜皆以运筹帷幄之功受上赏,长孙无忌虽属外戚,然亦以佐命元勋得封,正合"私亲非有大功不封"之原则。此与汉高祖白马之盟"非有功不得侯"遥相呼应,可见明君治国,必以功绩为衡器。

细究封建之制,实含三层深意:其一为"酬功",以爵禄励天下忠勤;其二为"制衡",使功臣与皇权相维;其三为"示范",树"劳大者禄厚"之公义。太宗封爵时特重"实封",削减虚衔,使受封者"食实邑而知实责",较之隋代滥封,尤见务实精神。

长孙无忌之封尤具深意。按《旧唐书》载,无忌固辞曰:"臣以外戚位三公,恐天下谓陛下私。"太宗却以"择善而用"为由坚持。此举既守"非功不封"底线,又显"内举不避亲"之明,恰合《礼记》"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之义。后高宗时,无忌终以顾命大臣辅政,证太宗知人之明。

然封建之制,贵在持衡。贞观十一年,太宗诫诸王曰:"朕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二十四定天下,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此语暗含警醒:少年得志者易骄,故需以制度约束。其封建政策既酬开国元勋,又设世袭递减之法,使"功臣子孙,迭居微职",可谓深得"功不唐捐"而"爵不世及"之要义。

今观贞观封建,其制度设计有三重智慧:以爵禄为器而不以爵禄为饵,以亲贤为用而不以亲贤为私,以封建为制而不以封建为弊。此中分寸拿捏,正是太宗政治艺术之精髓。后世司马光评"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观此封建一事,诚非虚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