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7|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5纳谏诗解6上书不称对面穷诘刘洎敢谏太宗太子染习犯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9 1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5纳谏诗解6上书不称对面穷诘刘洎敢谏太宗太子染习犯谏
题文诗: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人臣,
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也;
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
长孙无忌,唐俭等曰:陛下圣化,道致太平,
以臣观之,不见其失.黄门侍郎,刘洎对曰:
陛下拨乱,创业实为,功高万古,诚如无忌,
也;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
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此举恐非,奖进言者.
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改之.太宗尝怒,
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
皇太子遽,犯颜进谏,意乃解.司徒长孙,
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
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
古今未有.太宗曰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
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
自征云亡,刘洎马周,岑文本之,与褚遂良,
等继.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
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犯而.
《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长孙无忌、唐俭等皆曰:“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观之,不见其失。”黄门侍郎刘洎①对曰:“陛下拨乱创业,实功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②,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注释】

①刘洎(jì):字思道,荆州人。贞观年间在朝为官,后因获罪被赐死。

②穷诘:追问到底。

【译文】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臣子对帝王,多是顺从而不违背,用甜言美语来讨人欢心。我现在提出问题,你们不准隐讳,要一一说出我的过失来。”长孙无忌、唐俭等人都说:“陛下圣德教化,导致天下太平,据我们看来,看不出有什么过失。”黄门侍郎刘洎对答说:“陛下拨乱创业,确实功高万古,如无忌等人所说。但不久前有人上书,遇到言辞内容不合陛下心意的,有时就当面追根盘问,弄得上书言事的人无不羞惭而退。这恐怕不是在奖励进言者吧。”太宗说:“这话讲对了,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原文》

太宗尝怒苑西监①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②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 。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③、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注释】

①苑西监:唐时掌宫苑之官。

②高宗:即太宗之子李治。起初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皇太子。

③岑文本:字景仁,邓 州(今河南伏牛山以南)人。贞观初,擢中书舍人,迁侍郎。后迁中书令。

【译文】
太宗对苑西监穆裕大为恼火,下令将他在朝堂上斩首。当时高宗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气才消退。司徒长孙无忌说:“自古以来,太子进谏总是找适当的机会说,今天陛下大发天威,太子却能犯颜进谏,这是古今没有的。”太宗说:“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相互染上一种习气。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就有魏徵不分早晚随时进谏。自从魏徵死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续进谏。皇太子小时候在我面前,常见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因此养成喜欢纳谏、进谏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5-14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五〈纳谏〉章所载贞观十八年太宗与群臣问答一事,实为唐代政治文化之典范,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太宗诘问之政治意图
太宗以‘人臣多顺旨不逆’为问,实具双重深意:其一,直指传统君臣关系中‘甘言取容’之积弊,此乃《荀子·臣道》所谓‘偷合苟容’之态;其二,以‘不得有隐’为令,实欲建构‘君臣相诤’之新型政治伦理。按《尚书·说命》‘启乃心,沃朕心’之训,太宗此问正是对三代谏诤传统的自觉继承。

二、长孙无忌等应答之微旨
群臣称颂‘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之对,表面似属谀辞,然置于贞观后期特殊语境中,实有深意:
1. 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谋反案后,太宗亟需重塑政治权威,群臣此言具有稳定政局之功用;
2. 观《政要》同卷前文,刘洎曾直言太宗‘喜闻顺旨之说’,可知群臣非不知太宗过失,而选择以颂圣方式委婉提醒,此即《礼记·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之中道智慧。

三、刘洎敢谏之典范意义
虽本文未详述刘洎谏言,然据《旧唐书》本传,其‘上书不称旨’而仍犯颜直谏,正体现贞观名臣‘以道事君’的风骨。这种‘批逆鳞’精神,恰是《韩非子·说难》理论在实践中的升华,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误国’的士风,实为政治文化的重大进步。

四、太子染习之警示
文中提及太子‘染习犯谏’事,当与贞观后期教育失当相关。太宗虽开创‘纳谏’盛世,却未能将此种政治文化成功传承于储君,此中教训印证《孟子·离娄》‘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的治家哲理,亦为后世帝王家训提供重要镜鉴。

结语
此段记载虽简,却浓缩贞观之治三大精髓:君主虚怀若谷的求谏姿态、臣子‘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孝经·事君章》)的政治伦理,以及‘君相共治’的制度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记录,更在于为后世树立‘君臣交儆’的政治范式,诚如程颐所言:‘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者,正谓此类也。

(全文计798字)
薛炊攻 发表于 2025-7-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五〈纳谏〉章第六则所载,实为贞观君臣论治之精要。太宗于十八年诘问群臣之举,恰显其‘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之治道精髓。今试析此段文义,兼论贞观谏诤之风。

一、太宗诘问之深意
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也’,此语直指历代君臣通病。案《荀子·臣道》有‘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之说,太宗深谙‘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之弊,故特申‘不得有隐’之令。其发问非为求誉,实欲以‘过失’为镜,此与《墨子·亲士》‘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之喻暗合——太宗恐己为君之失染及群臣,更忧太子承乾‘染习’之患,故主动求诤以自涤。

二、群臣应对之微旨
长孙无忌、唐俭对以‘陛下圣化道致太平’,表面似颂德,实含深意。考《旧唐书·唐俭传》,俭性豪纵不拘,然此时竟无异议,或折射贞观后期谏诤环境之变。刘洎独敢进言‘上书不称对’之事,恰证魏徵卒后(贞观十七年)谏臣断层之危。太宗‘穷诘’之态,较早年‘恐人不谏’之诚(见《贞观政要》卷二),已显耐性消磨,此际犹能纳洎之谏,足见其‘克终’之难能。

三、犯颜之谏与染习之防
文中‘太子染习犯谏’一事,当与《谏太子承乾书》并观。太宗尝叹:‘朕今抚养承乾,言常失德。’(《册府元龟》卷二百九十九)群臣明知太子失德而罕言,正应太宗所言‘甘言取容’之弊。刘洎敢谏之风,实承魏徵遗绪,然观《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九年洎以‘谋执朝衡’被诛,可知犯颜之险——太宗虽标榜纳谏,晚年亦难免‘浸润之谮’之惑。

结语
此段文字虽简,却映照贞观治道之转折。太宗之问,彰显‘君源也,臣流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的治本思维;群臣之对,则揭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人情常态。宋人范祖禹评贞观事曰:‘人主听谏为难,而人臣进谏为尤难。’(《唐鉴》卷三)今读此篇,犹见诤臣风骨与明君气度相激荡之光芒,诚可为后世垂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