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8|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从绳则正从谏则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8 1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从绳则正从谏则圣题文诗: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
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昔隋炀帝,
至于暴虐,臣下钳口,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
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之任邪臣,不能致理;
正臣之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之,
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乃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也,从绳则正,
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言而不用,以死相继;陛下广开,圣虑以纳,
刍荛之言,处不讳朝,愚臣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君必,
虚己纳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情怀天下.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①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③,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注释】

①百僚:指百官。

②失其举措:慌手忙脚,手足无措。

③钳口:以威胁胁迫人不敢讲话。

【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②,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③。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④。”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⑤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注释】
①致理:即“致治”,取得治国的胜利。
②鲠(ɡěnɡ)议:鲠,原意是骨卡在喉咙里,这里指直言。
③圣:贤明的意思。
④狂瞽(ɡǔ):狂肆直言。
⑤平章:筹商,讨论。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皇上一定虚心采纳。
奚美 发表于 2025-5-1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求谏章》疏义

一、圣主纳谏之体要
太宗以天威凛然之态临朝,百官进谒常失举措,此非故作威严,实乃人君自然之德容。然太宗深明‘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之理,故每见奏事必假以辞色,此非矫饰,实为‘虚己以听’之圣王心法。《尚书》云‘后从谏则圣’,太宗所行,正合古训。其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实以镜鉴喻臣道——镜之明晦关乎形之妍媸,臣之直谠系乎国之存亡。隋炀帝之覆辙,正在‘臣下钳口’而君失其鉴,终至‘君臣俱焚’,此乃太宗以史为镜之深诫。

二、君臣相济之道
贞观元年‘君臣鱼水’之论,实本《周易》‘天地交泰’之义。君为正主,臣必正言;君若邪僻,纵有直臣亦难致治。太宗自谓‘不明’,而王珪以‘木从绳则正’对,暗合《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之旨。古者天子设‘七争臣’,非徒备顾问,实存‘以死谏君’之节。太宗诏谏官预闻政事,更显‘共治天下’之宏谟。昔齐桓公得管仲而霸,汉高祖纳张良而兴,皆印证‘君臣相遇’乃治道之枢机。

三、纳谏之实践智慧
‘从谏如流’非谓人君无主,实为‘兼听则明’之智。太宗虚己以纳‘刍荛之言’,犹舜之好问好察(《中庸》),此乃‘圣不自圣’的践履。王珪所谓‘罄其狂瞽’,非谦辞也,乃《孝经》‘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之现实演绎。观贞观之治,魏徵面折廷争而太宗终嘉其忠,马周切谏奢侈而帝为之罢役,皆可见‘谏路通塞’实关国运。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非独记太宗求谏之事,更阐‘主圣臣直’之永恒治道。后世若欲效贞观遗风,当思‘从绳则正’在敬天畏民,‘从谏则圣’在去蔽存诚。圣王之量如海纳百川,惟其能容,故成其大;惟其常惧,故保其昌。学者读此,可不慎乎?

(全文798字)
南桥净士 发表于 2025-6-26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四〈求谏〉析义——论君臣相济与谏诤之道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求谏之事,实为千古君臣相济之典范。其文曰:‘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从绳则正,从谏则圣。’此中深意,非仅止于君主纳谏之德,更揭示了治国安邦之根本在于君臣共治、上下通明。

一、威容假色,虚怀待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官进见皆‘失其举措’,此乃人君威仪之自然流露。然太宗深知,若臣下因畏惧而缄口,则政教得失无由上达,故‘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此非矫饰,实为‘冀闻谏诤’之诚心。《礼记》云:‘君子之容舒迟。’太宗以和颜消弭臣工之惧,正合‘宽以居之’之义。

二、明镜忠臣,安危一体
贞观初,太宗喻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此语直指为政核心。盖人主居九重之高,若无忠臣匡正,犹‘冥行擿埴’,必致危败。更言‘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深明君臣命运相系之理。昔隋炀帝暴虐,虞世基等钳口不言,终至国亡身戮。太宗以史为鉴,故勖群臣‘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此乃‘殷鉴不远’之惕厉。

三、鱼水相得,直言致治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此言君臣相遇,若鱼水相谐,方能海内乂安。王珪引《尚书》‘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更举古圣‘争臣七人’之制,强调谏诤之责。太宗纳其言,诏令谏官预闻政事,‘虚己纳之’,遂成‘直言鲠议,天下太平’之局。此正《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结语
太宗求谏之道,其要在‘虚己’二字。虚己则能容,能容则众言并进;众言并进,则得失昭然。故《管子》云:‘明主者兼听独断。’贞观之治,非独太宗英明,亦因有魏徵、王珪等‘罄其狂瞽’之臣。后世为政者,当思‘从谏则圣’之训,以‘海纳百川’之怀,成‘天下情怀’之业。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史为据,融贯《尚书》《礼记》《周易》之义,析解太宗求谏之精微。文风力求简净,不失典雅,庶几合于‘国学大师’之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