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3|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任贤诗解1房玄龄报知遇之恩尽心公正但求诸己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30 1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3任贤诗解1房玄龄报知遇之恩尽心公正但求诸己
题文诗:
房玄龄,齐临淄人.初仕隋朝,为隰城尉.
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之于渭北,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
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遇知己遂,
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
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
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
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之,考功郎中.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
巢刺王以,杜如晦,玄龄,太宗亲礼,
恶之,谮之高祖,由是杜,并遭驱斥.
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玄龄如晦,
衣道服,潜引谋议.事平太宗,入春宫,
擢拜太子,左庶子也.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
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
尽心竭节,一物.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
无隔疏贱.论者称其,为良相焉.十三年加,
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五年,
频抗表辞,位诏不许.十六年乃,进拜司空,
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以年老请,
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
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
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
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
以自喻也,因赐玄龄,由此可,称类如此.
《原文》
    房玄龄①,齐州临淄②人也。初仕隋,为隰城③尉。坐事④,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⑤。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⑥,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⑦,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⑧。玄龄在秦府⑨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⑩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注释】
①房玄龄(579 — 648):名乔,字玄龄。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②齐州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
③隰(xí)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南段,黄河支流昕水上游。
④坐事:因犯律令而获罪。
⑤记室参军:官名。唐制,掌军府表启书疏之职。⑥潜相申结:暗中交结。
⑦记室:古代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按东汉官制,太尉署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署官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室参军。
⑧考功郎中:唐制,掌管百官功过善恶的官职。
⑨秦府:即秦王府。太宗即位前封为秦王。
⑩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端揆(kuí):指宰相。因宰相居百官之首,故称端揆。
匡弼:辅佐的意思。
【译文】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决心涌泉相报。当时,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忙着各处搜集财宝,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担任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几年,都担任记室一职。当时的太子和巢刺王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怀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恶语中伤,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遭到了打击排斥。后来太子发动叛乱,李世民秘密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将他们带入内宫商议对策。叛乱平定之后,李世民成为东宫太子,就请房玄龄担任太子左庶子。
贞观初年,李世民提升他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又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同时,命他撰写国史,封为梁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房玄龄为官兢兢业业,负责百官的任命,责任重大,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在政务上出现半点闪失。他待人宽厚,胸襟宽阔,看见别人比自己出色,也从不嫉妒。他富有才识,撰写的国史文采出众,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为人称道,对人从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因此被众人赞誉为良相。贞观十三年,他又被尊为太子少师。房玄龄担任宰相之职共有十五年,其间,他多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未允许。贞观十六年,他又被封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著述国史。不久,房玄龄又以年老为由,提出辞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复一封信,上面写道:“你担任丞相这么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够放心地交 给你处理,假如没有了你这个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双臂一样力单势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许,就不要解甲归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再上奏告诉我也不迟。”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房玄龄终于打消了辞官的念头。后来,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良臣辅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5-2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三任贤篇所载房玄龄事略,实为君臣际遇之典范,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知遇之缘起
房玄龄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恰逢太宗徇地渭北。其"杖策谒于军门"之举,非徒求生路,实怀经纬之才待明主。太宗"一见如旧识",足见二者有"风云感会"之契。此段史笔暗合《周易》"云从龙,风从虎"之意,揭示贤臣遇圣主乃天命人事相协之理。

二、报恩之范式
玄龄受任行军记室参军后,"既遇知己,罄竭心力",此正体现《论语》"士为知己者死"之义。其报恩非拘于私谊,乃通过"公正为国"实现,恰如《荀子·臣道》所言"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贞观年间"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的记载,尤见其将个人感恩升华为制度建构的智慧。

三、修身之要义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八字,深得《孟子》"乐取于人以为善"之旨。其"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的用人之道,更暗合《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圣贤心法。这种"但求诸己"的修养功夫,正是贞观能臣群体的共同精神底色。

四、当代之镜鉴
房氏故事启示有三:其一,人才选拔当如太宗"见其眉宇便识英异";其二,干部任用需效玄龄"随方报恩"而存公心;其三,为政修养宜守"闻善则拜"的谦德。昔欧阳修《新唐书》赞其"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此语尤值今人深思。

要之,此段文本虽简,却蕴含"君臣相遇""才德相济""公私相彰"三重深意。房玄龄形象之塑造,非独为表彰个人,实为树立"贞观精神"之人格标本。读史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得古人立言之微旨。
熊出没了 发表于 2025-7-2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三任贤篇房玄龄事略诠解

《贞观政要》所载房玄龄事,实为君臣际遇之典范,亦见贞观吏治之精神。玄龄以隋末贬谪之身,杖策谒太宗于渭北军门,一见如故,遂委以记室参军之职。此段史笔,当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知遇之道,在器识相契
玄龄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而徙上郡,可谓仕途蹇滞。然太宗不拘常格,"一见便如旧识",非徒赏其文牍之才,实因玄龄"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旧唐书》本传)的器度,与太宗"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贞观政要·择官》)之旨暗合。唐代史臣特书"杖策谒军门"五字,正见其主动求遇之志,非寻常被动征辟可比。

二、报恩之义,在尽瘁事公
文中"遇知己遂尽心"六字,乃全篇枢要。玄龄后总领百司二十载,"夜则操笔临案,昼则廷争面折"(《大唐新语》),然其"尽心"非阿谀顺旨,而是以"公正"为纲。如贞观初议封建,玄龄据理反对;太宗欲伐高丽,亦屡谏止。此即"但求诸己"之真谛——尽忠非为私恩,乃以天下为己任。

三、任贤之要,在君臣共勉
太宗尝言:"玄龄处事,千里犹对面。"(《隋唐嘉话》)此非独赞其勤勉,更彰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互动关系。观玄龄病笃时,太宗凿苑墙以通问疾之路;及卒,废朝三日。这种超越功利的情感联结,恰是贞观之治中"任贤"思想的深层内核——贤才之效,必植根于君臣互信的土壤。

结语
房玄龄事看似个人际遇,实为贞观政治文化的缩影。其"杖策谒主"的主动性、"尽心公正"的职业伦理、"但求诸己"的道德自律,共同构成了唐代贤能政治的三大支柱。吴兢将此置于《任贤》篇首,正是以个案揭示治道根本:盛世之基,不在制度条文之密,而在人与人心之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