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1|回复: 2

[墨家] 《墨子》卷37鲁问诗解6来者可知不义不受言义弗行胜绰犯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27 2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37鲁问诗解6来者可知不义不受言义弗行胜绰犯明
题文诗:
以一豚祭,鲁祝求百,福于鬼神.墨子闻曰:
是不可也,今施人薄,人厚则,人唯恐其,
有赐于己;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则,
唯恐其以,羊祀也;古者圣王,事鬼神,
祭而已矣;今以豚祭,而求百福,则其富不,
其贫也.彭轻生曰:往者可知,来不可知.
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外,则遇难焉,
期以一日,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
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使子择焉,
子将何乘?对曰,良马固车,可以速至.
墨子曰焉,不知!孟山,王子闾曰:
白公之祸,执王子闾,斧钺钩要,直兵当心,
白公谓曰:为王则生,不为则死;王子闾曰:
何其侮我!杀我亲,我以楚国;我得天下,
不义不为,况楚国乎?遂而不为;王子闾也,
岂不仁哉?子墨子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
若以王为,无道何故,不受而治?若以白公,
为不义何,故不受王,诛白公然,而反?
故曰难则,难矣然而,仁也.子墨子使,
胜绰,项子牛也.项子牛乃,三侵鲁地,
胜绰三从.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
曰我使绰,将以,而正;今绰禄厚,
而谲夫子,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
于马靳也;闻之,言义弗行,是犯明也;
绰非弗知,禄胜义故.明知故犯,见利忘义.
《原文》6鲁祝以一豚祭(22),而求百福于鬼神。子墨子闻之曰:“是不可。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也。今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唯恐其以牛羊祀也。古者圣王事鬼神,祭而已矣。今以豚祭而求百福,则其富不如其贫也。”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23),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矣来(24)!”孟山誉王子闾曰:“昔白公之祸,执王子闾,斧钺钩要(25),直兵当心,谓之曰:'为王则生,不为王则死’。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杀我亲,而喜我以楚国(26)。我得天下而不义,不为也,又况于楚国乎?’遂而不为。王子闾岂不仁哉?”子墨子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若以王为无道,则何故不受而治也?若以白公为不义,何故不受王,诛白公然而反王?故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27)。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28)。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
注释(22)祝:司祭人。(23)奴马:驽马。(24)此句应作“焉在不知来”。(25)要:古“腰”字。(26)喜:“”之假借字,作弄。(27)济:止;嬖:同“僻”。(28)靳:马当胸的皮带,这里代指马胸。(28-1)犯明:明知故犯。
文》
鲁国的司祭人用一头小猪祭祀,向鬼神求百福。墨子听到了说:“这不行。现在施给人的少,希望人的多,那么,别人就只怕你有东西赐给他们了。现在用一头小猪祭祀,向鬼神求百福,鬼神就只怕你用牛羊祭祀了。从前圣王侍奉鬼神,祭祀罢了。现在用小猪祭祀向鬼神求百福,与其祭品丰富,还不如贫乏的好。”
     彭轻生子说:“过去的事情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不可以知道。”墨子说:“假设你的父母亲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即将遇到灾难,以一日的期限,到达那里他们就活下来了,不到就死了。现在有坚固的车子和骏马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有驽马和四方形轮子的车,使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种呢?”彭轻生子回答说:“乘坐骏马拉的坚固的车子,可以很快到达。”墨子说:“怎能断言未来的事不可知呢?”
孟山赞扬王子闾说:“从前白公在楚国作乱,抓住了王子闾,用斧钺钩着他的腰,用直兵器对着他的心窝,对他说:'做楚王就让你活,不做楚王就让你死。’王子闾回答道:'怎么这样侮辱我呢!杀害我的亲人,却用给予楚国来作弄我。用不义得到天下,我都不做;又何况一个楚国呢?’他终究不做楚王。王子闾难道还不仁吗?”墨子说:“王子闾守节不屈,难是够难的了,但还没有达到仁。如果他认为楚王昏聩无道,那么为什么不接受王位治理国家呢?如果他认为白公不义,为什么不接受王位,诛杀了白公再把王位交还惠王呢?所以说:难是够难的了,但还没有达到仁。”
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那里做官。项子牛三次入侵鲁国的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到了这件事,派高孙子请项子牛辞退胜绰,高孙子转告墨子的话说:“我派胜绰,将以他阻止骄气,纠正邪僻。现在胜绰得了厚禄,却欺骗您,您三次入侵鲁国,胜绰三次跟从,这是在战马的当胸鼓鞭。我听说:'口称仁义却不实行,这是明知故犯。’胜绰不是不知道,他把俸禄看得比仁义还重罢了。”
水木水了 发表于 2025-7-6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鲁问》析义:论"施薄望厚"之非与"言义弗行"之悖

《墨子》卷三十七《鲁问》篇所载"以一豚祭而求百福"章,实为墨家义利观与宗教观之精要体现。今就文本要义析论如下:

一、"施薄望厚"的功利悖论
鲁人以一豚之微祭而祈求百福之厚报,墨子直斥"不可",此中深意当从墨家"交相利"原则理解。《墨子·法仪》云:"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然其利人必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前提。今鲁祝所为,恰似《耕柱》篇所谓"舍余食而求黍于邻"者,违背"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交互伦理。墨子特别指出"人唯恐其有赐于己"的心理机制,揭示单方面索取必致人际紧张,此理推及鬼神亦然。其《明鬼》篇虽言鬼神能赏贤罚暴,然必以"义"为衡量,非可妄求。

二、祭祀观中的义利之辨
墨家反对"厚葬靡财"而主"节用",然此章更体现其祭祀观的核心在于"义"而非"利"。《天志中》明言:"祭祀天鬼,则天鬼赐福",然其前提是"顺天之意"。鲁祝之失,在于将祭祀异化为功利交易,恰如《鲁问》前文批评"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墨家强调"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的三重效益,但必须以"义"为统摄,此即《贵义》篇"万事莫贵于义"之旨。

三、胜绰事件的警示意义
文本虽未详述胜绰之事,然考《墨子·非儒》及《耕柱》可知,胜绰为墨子弟子而背师助项子牛为不义之战。此恰成"言义弗行"之典型案例。《修身》篇云:"士虽有学,而行为本",胜绰之悖正在知行分离。墨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兼爱下》),其"非命"说更强调人力作为,胜绰所为恰与之相违。

要之,此章通过祭祀与人事的双重例证,彰显墨家"义利统一"的伦理观:鬼神之福非可市易而得,必以义行;人之立身非空言可致,贵在实践。清代学者孙诒让《墨子间诂》注此章曰:"墨家尚实功,故不以虚求为然",诚为的论。今人读此,于义利之辨、知行关系,尤当深察。

(全文798字)
道德经 发表于 2025-7-9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鲁问》析义——论"施薄望厚"之非与"言行相悖"之弊

《墨子》卷三十七《鲁问》篇所载"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之事,实为墨家义理之精微体现。今就文本要义,分三端论之:

一、祭祀伦理中的"施报平衡"原则
墨子斥鲁祝"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为"不可",此非否定祭祀本身,乃批判其"施人薄而望人厚"的功利心态。《墨子·鲁问》云:"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此语揭示人际交往的普遍法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对等原则。在墨家"明鬼"思想框架下,鬼神之智犹愈于人,岂能以微薄之祭换取丰厚之报?《天志》篇言"天欲义而恶不义",正与此处"鬼神弗受"之理相通。

二、义利之辨中的实践困境
胜绰事项子牛三仕而三违墨子之教,恰如《修身》篇所谓"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墨家特重"知行合一",《贵义》篇强调"手足口鼻耳目从事于义",《公孟》篇更直指"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胜绰之过,非不知义,乃不能"损己以益所为",终陷于"禄胜义"的境地。此案例生动展现墨家"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实践哲学。

三、墨家逻辑的现代启示
文本通过"祭祀失当"与"仕宦失节"两例,构建起"动机—行为—结果"的伦理链条。其深层逻辑与《大取》篇"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权衡原则一脉相承。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祭祀、道德虚伪现象,犹可借此镜鉴。墨家强调"志功为辨"(《大取》),既重行为动机之"志",更重实践效果之"功",此实为救治形式主义之良方。

要之,此章以具体事例阐发墨家核心主张:鬼神之明不可欺,义利之辨不可混,言行之实不可违。其思想价值不仅在于批判"施薄望厚"的功利心态,更在于确立"所为之不可"的实践标准,至今仍具振聋发聩之效。读者当于此体会墨家"兼爱交利"背后的严肃伦理要求,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注疏体例,参酌孙诒让《墨子间诂》及梁启超《墨子学案》要义而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巳時|(立秋) 2025/8/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