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3|回复: 2

[墨家] 墨子》卷31非儒3近以修身不义不处兴天下利君子之道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21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31非儒3近以修身不义不处兴天下利君子之道
题文诗: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大以治人,小以任官,
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
兴天下利,曲直周旋,不利则止,君子之道.
所闻孔某,之行则本,与此相反.齐景公,
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复问不对.
景公曰以,孔某语吾,者众矣俱,以为贤人;
问之,不对?晏子对曰:婴闻所谓,
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
弭上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谋,奉以石乞,
君身几灭,而白公戮;婴闻贤人,得上不虚,
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教行于下,
必利,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易从,
行义可明,乎民谋虑,通乎君臣.孔某深虑,
同谋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也,劝下乱上,
教臣杀君,非贤之行;入人之国,与人之贼,
非义之类;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类.
逃人后谋,避人后言,行义不可,于民,
谋虑不可,通于君臣,不知孔某,有异白公.
是以不对.景公曰贶,寡人者众,非子则吾,
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孔某之齐,
见景公悦,欲封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否,
夫儒浩居,而自顺也,不可教下;好乐淫人,
不可使治;立命怠事,不可守职;崇丧遂哀,
不可慈民;机服勉容,不可导众.孔某盛容,
修饰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人,繁登降之,
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
使议世事,劳思不可,以补;累寿不能,
尽其学问;当年不能,行其;积财不能,
赡其乐欲;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
以淫.其道不可,以示,其学不可,
以导.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
导国先众.公曰善!于是厚礼,留封敬见,
不问其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以一眚,
掩其大德,孔圣精诚,传仁递义,义薄云天.《原文》3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①,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不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闻孔某之行,则本与此相反谬也。齐景公问晏子曰②:“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③,俱以为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④。孔某之荆⑤,知白公之谋⑥,而奉之以石乞⑦,君身几灭而白公戮⑧。婴闻贤人得上不虚⑨,得下不危⑩,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于下必利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类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呼!贶寡人者众矣⑪,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悦,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⑫,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⑬,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崇丧遂哀⑭,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⑮,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⑯,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⑰,务趋翔之节以观众⑱,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⑲,累寿不能尽其学⑳,当年不能行其礼㉑,积财不能赡其乐㉒,繁饰邪术以营世君㉓,盛为声乐以淫遇民㉔。其道不可以示世㉕,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㉖。”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注释
①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 用仁义统一道理、方法、学问和事业。 ② 齐景公: 齐国国君,名杵臼,前547至前490年在位。晏子: 名婴,齐相,著名政治家。 ③ 寡人: 寡德之人,诸侯自称的谦词。 ④ 弭: 弭止,平息。 ⑤ 孔某之荆: 《史记·孔子世家》载,楚昭王迎孔子至楚事,在哀公6年(前489)。 ⑥ 白公: 楚平王孙,名胜,与石乞作乱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⑦ 奉: 奉献。石乞: 白公党羽。哀公十六年(前479)秋,白公在楚国作乱,杀令尹子西(公子申),劫楚惠王,后失败,自缢死。 ⑧ 君: 楚惠王。 ⑨ 得上不虚: 得到君主任用,不虚占职位。 ⑩ 得下不危: 得下民信仰,不危及于上。 ⑪ 贶: 赐,赐教。 ⑫ 浩居而自顺: 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浩居,即倨傲。 ⑬ 淫人: 迷惑人。 ⑭ 崇丧遂哀: 崇厚丧礼,悲哀不止。 ⑮ 机服勉容: 穿着异服,故作仪容。 ⑯ 蛊世: 蛊惑世人。 ⑰ 繁登降之礼以示仪: 繁琐进退的礼节,以显示仪轨。 ⑱ 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致力于快步盘旋的礼仪,以取悦观众。 ⑲ 补民: 补益于人民。 ⑳ 累寿不能尽其学: 几辈子都不能弄通他们的学问。 ㉑ 当年不能行其礼: 人到壮年还不能实行他们的礼节。 ㉒ 积财不能赡其乐: 积累的财富不能供给他们乐舞的需求。 ㉓ 繁饰邪术以营世君: 包装美丽的邪说,以迷惑当世君主。 ㉔ 淫遇民: 祸乱人民。 ㉕ 示世: 公之于世。 ㉖ 导国先众: 引导国家,率领民众。
文》
凡道术学业都统一于仁义,都是大则以治人,小则以任官,远的博施,近的修身。不义的就不居,无理的就不行。务兴天下之利,各种举动,没有利的就停止。这是君子之道。从我所听说的孔某的行为,从根本上与此相反。
    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为人怎样?”晏子不答。齐景公又问一次,还是不答。景公说:“对我说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为是贤人。今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虽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别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的阴谋,而把石乞献给他。国君几乎身亡,而白公被杀。晏婴听说贤人不虚君主的信任,拥有民心而不作乱。对君王说话必然是对别人有利,教导下民必对君上有利。行义可让民众知道,考虑计策可让国君知道。
孔某人精心计划和叛贼同谋,竭尽心智以行不正当的事。鼓励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导臣子杀国君,不是贤人的行为埃进入别国,而与叛贼结交,不符合义。知道别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乱,不是仁义的行为埃避人后策划,避人后言说,行义不可让民众知晓,谋划不让君主知晓。臣晏婴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处,所以没有回答。”景公说:“啊呀!你教给我的很多,不是您,则我终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
孔子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景公说:“好。”于是赠孔子厚礼,而不给封地,恭敬地接见他而不问他的道术。
jsj9bczf 发表于 2025-6-3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非儒》第三十一章义理阐微

《非儒》此章所论,实为墨家"义道"之精要。所谓"一道术"者,乃墨家"兼爱"之道的实践体系,其核心在于以"仁义"为体,以"治人任官"为用,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逻辑链。墨子在此明确提出"大以治人,小以任官"的治理观,与儒家"修齐治平"之说貌合神离。儒者重德性之内烁,墨家则强调功利之外显,此其根本分野。

"远施周偏,近以修身"八字,深得墨家实践哲学之三昧。孙诒让《墨子间诂》释此谓:"墨道贵行,必自近始。"其修身观以"不义不处,非理不行"为准则,较之儒家"慎独"之说更显刚性。考《墨子·贵义》篇言"万事莫贵于义",可见此处"不处""不行"之戒,实为墨者"行义"的最低底线。

"兴天下利"四字乃全章枢要。《墨经》释"利"为"所得而喜也",其"曲直周旋,不利则止"的实践原则,彰显墨家独特的功利主义伦理观。此与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形成鲜明对照。然墨家之"利"非私利,乃"交相利"之公利,故能成就"君子之道"。孙星衍谓:"墨家言利,实乃大义",可谓的论。

细绎此章,可见墨家义利观之三重维度:其一为"义利合一"的本体论,其二为"以利显义"的方法论,其三为"兴利除害"的目的论。这种将道德理想落实为具体功利的思维路径,正是墨学迥异于儒家的特质所在。梁启超《墨子学案》称此为"实利的道德观",确为卓见。

今人读此章,当注意墨家"君子之道"的特殊内涵。其所谓君子,非指德性圆满之士,而是能"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语)的实践者。这种将道德修养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思维,对当代社会治理仍具启示意义。墨学之价值,正在于此种"义利双行"的实践智慧。
覃冒 发表于 2025-7-1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非儒》第三十一章义理阐微

《非儒》此章以"一道术"为纲,揭示墨家与儒家根本分歧。所谓"学业仁义"者,非若儒家以礼乐为教,乃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之实践理性。墨家之"仁"必以"义"为准则,"义"者,《经上》所谓"利也",其核心在"兴天下利"的功利伦理,此与儒家"君子喻于义"之德性伦理形成张力。

"大以治人,小以任官"二句,体现墨家"尚贤"政治观。《尚贤中》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此处"任官"标准不在血缘亲疏,而在于能否践行"一道术"。此道术之实践维度见于"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既要求"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济世精神(《孟子·尽心上》评墨家语),又强调"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的修身工夫(《贵义》篇)。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八字,乃墨家实践哲学之精要。《大取》篇云"义可利人,故曰良宝",此"义"之判断标准在于行为结果是否"中万民之利"。所谓"非理"之"理",非宋儒天理,而是《墨辩》逻辑体系中的"故、理、类"三物论式,体现墨家"以名举实"的实证精神。

末句"曲直周旋,不利则止",暗讽儒家"礼"的繁文缛节。《非儒下》曾批"繁饰礼乐以淫人",墨家主张"君子之道"当如"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法仪》篇),一切以"利"为客观准绳。此"利"非私利,乃《兼爱中》所谓"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普遍之利。

要之,此章通过"道术—仁义—利害"的论述结构,构建起墨家"功利理性主义"的思想范式。其以"修身"为起点、"治人"为中介、"兴利"为归宿的逻辑进路,既区别于儒家"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模式,亦不同于法家"尊君尚法"的功利主义,展现出先秦思想史上独特的实践智慧。学者当注意墨家"义利同一"的伦理观,实为对西周"德—得"相通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