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0|回复: 1

[墨家] 《墨子》卷16兼爱(下)诗解4墨子兼爱取法大禹成汤文王武王诗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8 2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16兼爱(下)诗解4墨子兼爱取法大禹成汤文王武王诗经
题文诗:
不唯泰誓,虽禹誓亦,犹是为然.:
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对诸群,
以征有苗.禹征有苗,非以求以,富贵,
干福禄以,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害.即此禹兼,虽墨子之,所谓兼者,
于禹求焉.不唯禹誓,虽汤说即,犹是为然.
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
土而:今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
于上下有,善不敢蔽,罪不敢赦,简在帝心,
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且不惮以,
身为牺牲,以词说于,上帝鬼神.即此汤兼;
虽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不惟誓命,
汤说为然,周诗犹是.周诗:王道荡荡,
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
其易若.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若吾言非,
语道之谓,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
勿有亲戚,弟兄所阿.即此文武,爱之道,
虽墨子之,所谓兼者,取法文武.不识天下,
之人所以,皆闻兼爱,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原文》4
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15),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词说于上帝鬼神。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武取法焉。不识天下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注释
(15)“若”疑为“兹”之误。“既”为“即”假借字。“群对诸群”当为“群邦诸辟”。(16)“厎”即“砥”。(17)阿:私。
文》
      而且不只《泰誓》这样记载,即使大禹的誓言也这样说。大禹说:“你们众位士子,都听从我的话:不是我小子敢横行作乱,而是苗民在蠢动,因而上天对他们降下惩罚。现在我率领众邦的各位君长,去征讨有苗。”大禹征讨有苗,不是为求取和看重富贵,也不是干求福禄,使耳目享受声色之乐,而是为了追求兴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这就是大禹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大禹那里取法的!
    而且并不只《禹誓》这样记载,即使汤的言辞也是如此,汤说:“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后土说:'现在天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得罪了天地。于今有善不敢隐瞒,有罪也不敢宽饶,这一切都鉴察在上帝的心里。万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担;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万方。’”这说的是商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身作为牺牲祭品,用言辞向上帝鬼神祷告。这就是商汤的兼爱,即使墨子的兼爱,也是从汤那里取法的。
而且不只大禹的誓言和商汤的言辞是这样,周人的诗也有这类的话。周诗上说:“王道荡荡,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平平,不结党不偏私;君子在王道上引导,小人在后面望着行。”如果以我所说的话不符合道,则古时周文王、周武王为政公平,赏贤罚暴,不偏私父母兄弟。这就是周文王、武王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文王、武王那里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爱就非难,究竟是什么原因。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7-1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兼爱下》释要:圣王取法与大禹成汤文武之政

《墨子·兼爱下》第四章以古圣先王之政为范,申明“兼爱”非虚言,实有典谟可稽。墨子引《禹誓》《汤说》《泰誓》《诗经》诸文,证圣王之道皆以“兼爱”为本,其文质相胜,义理昭然。

一、大禹之誓:代天行罚而存兼济之心
《禹誓》云:“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此言禹征有苗,非为私欲,乃代天行罚。然细究其旨,禹之“罚”实寓“兼爱”之深意。《尚书·大禹谟》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可知禹虽用兵,终以安民为归。墨子取其“用天之罚”一语,正欲申明:圣王之诛伐,必以兼爱天下为终极,非徒逞威暴也。

二、成汤文武之政:以兼爱承天命
墨子复引成汤“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之告天词(见《汤说》),与武王“夷穴焚玉”而恤民瘼之事(见《泰誓》),皆彰圣王“兼相爱、交相利”之实。汤之祷雨、文武之吊民伐罪,皆非为一己之私,而以“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为念。此与墨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之旨密合无间。

三、《诗经》为证:王道以爱民为极
《诗》云“王道荡荡,不偏不党”,又言“无言不雠,无德不报”,皆与兼爱之义相表里。墨子特引《周颂》“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以证之,盖谓圣王德泽广被,犹天地之无私覆载。此即“兼爱”之至高境界——超越亲疏差等,达于“天下为公”。

结语:墨学兼爱乃圣王心法
墨子举证禹、汤、文、武,非徒托古以自重,实欲揭示“兼爱”为三代王道之真髓。其谓“不唯《泰誓》,虽《禹誓》亦犹是为然”,正是强调圣王言行虽异,其“爱人利人”之心则同。后世若欲治平天下,舍此别无他途。学者当于此章深味古圣之用心,勿以兼爱为迂阔之论也。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