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2|回复: 2

[墨家] 《墨子》卷8尚贤(下)诗解4赏不当贤民不为善尚贤利民相劝相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2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8尚贤(下)诗解4赏不当贤民不为善尚贤利
题文诗: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
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
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厚若,
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
躄喑聋者,暴为桀纣,不加失也.如此是故,
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
其所罚者,亦无罪故,使百姓皆,攸心解体,
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
腐臭余财,不相分资;隐慝良道,不相教诲.
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不得衣,乱不得治.
是故昔者,有舜,有禹,禹有皋陶,
汤有小臣,武王,闳夭泰颠,南宫括之,
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故,近者安之,
远者归之.日月所照,舟车所及,雨露所渐,
粒食所养,得此莫不,.且今天下,
士君子,王公大人,中实将,欲为仁义,
求为上士,欲中,圣王之道,下中国家,
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必,察此者也.
尚贤者乃,天鬼百姓,之利所在,政事之本.
古圣用贤,利民为本,相劝为善,风清气正.
《原文》4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6),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7),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推而上之以(8),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注释(6)攸:疑为“散”字之误。(7)垂:“堕”之借字。(8)推而上之以:此句为衍文。
文》
    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可是你要怎样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他们必定)说:最好是做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然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却并不是学得到的。假使不知分辨的话,即使德行醇厚如禹、汤、文、武,也不会得到任用;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即使是跛、哑、聋、瞎,乃至暴虐如桀纣,也不会加以抛弃。因此,赏的不会是贤人,罚的不会是暴人。他所赏的人是没有功的,所罚的也是没有罪的。所以使百姓人心涣散,阻止他们向善:怠惰他们的肢体,而不相互勉励帮助;使多余的财物腐臭变质,而不相互资助;隐藏自己好的学问,而不相互教导。如此,饥饿的人就不会得食,寒冷的人就不会得衣,混乱的状况就不会得到治理。
    所以从前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伊尹,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从而天下太平,人民富足。因此,近的人安于其居,远的人前来归附。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所滋润、谷食所养活的人们,得到这些贤人,无不相互劝勉和鼓励。假如现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心中真想行仁义,求做上士,上则想适合圣王之道,下则想符合国家与百姓之利,那就不可不认真考虑尚贤这一说法了。(总之),尚贤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事的根本。
亀井絵里 发表于 2025-7-15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贤下》诠解:赏贤劝善之道与政治伦理之要

《墨子·尚贤下》第四章所论,直指治国之核心——赏罚与尚贤之关系。墨子以犀利之笔揭示:若赏赐不归于贤能,则民必不为善;唯有尚贤使能,方能利民化俗,使天下相劝相誉。此章义理深邃,今试析之。

一、人性趋利与政治导向
墨子开篇即言:“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此乃人性之常情,然关键在于“何以得富贵而辟贫贱”。若富贵之途在于“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则政治必入歧途。墨子批判世袭贵族以血缘、容貌取位,而非以德能授禄,如此则民不务德、不修能,唯务钻营依附,社会风气必然败坏。

二、赏不当贤之弊
“赏不当贤”乃乱政之源。若贤者劳而无获,不肖者无功受禄,则民何以劝善?《尚贤》三篇反复申明:“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主张打破世袭,以“义”为衡准,使“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此与儒家“举贤才”相通,然墨子更强调制度性保障——唯有建立“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机制,方能杜绝侥幸之心。

三、尚贤之利:相劝相誉
“尚贤利民”之效,在于形成“相劝相誉”之风尚。贤者得位,非独其一人受赏,更使天下知“为善必贵,为恶必贱”,民自然竞相为善。墨子以禹、汤、文王为例,说明圣王治世皆因“列德而尚贤”,故能“进贤劝善,禁暴止乱”。此中深意,实为政治伦理之根本:上位者之取舍,直接塑造社会价值取向。

四、当代启示
墨家尚贤思想,对今日仍有镜鉴之益。若选拔人才唯亲是举、唯利是图,则社会必失公平;唯有建立“以能授官、以绩定赏”之制,方能激励实干。墨子所言“无故富贵”之戒,尤当为执政者所惕。

结语
《尚贤下》此章虽简,却直指治乱之枢机。赏罚不明则民无所措,尚贤为公则天下归心。墨家以功利言道德,然其功利非私利,而是“兴天下之利”的大公之义。读此篇者,当思“为政以贤”之要,亦当自勉:富贵当以义得,非以幸致。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25-7-1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尚贤》下篇第四段诠解:赏罚明则民德归厚

墨子《尚贤》下篇此章,直指世道治乱之本,曰:“赏不当贤,民不为善。”此语虽简,实为政教之枢机。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墨家尚贤之旨。

一、人性趋利与为善之机
文中谓“士君子欲富贵而恶贫贱”,此乃人情之常。然墨子非责人之好利,而问“何以得富贵而辟贫贱”。其答案直指时弊:世人多倚“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而进身。此即《尚同》篇所斥“亲亲尊尊”之弊——以血缘、容貌取人,而非以德能。墨子痛此乱象,故言“赏不当贤”,则民必趋附私门,非为公善。

二、尚贤为利民之根本
“尚贤利民”四字,乃墨家政治纲领。贤者居位,非徒显其德,更在“兴天下之利”。墨子屡言“兼相爱,交相利”,贤者执政,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非乐》),民受其惠,自相劝为善。反之,若赏罚失当,如《尚同》篇云“不善不罚,善不劝”,则民无所措手足,风俗日坏。

三、相劝相誉:尚贤之社会效应
“相劝相誉”者,谓贤者受赏,民皆慕效其德。墨子重“誉”之教化力,《耕柱》篇云“誉不可不劝”,以誉导民向善,较刑禁更为根本。然此效必以“赏当贤”为前提。若富贵者皆凭姻娅、姿貌得位,则民竞习谄媚,何暇修德?故《尚贤》中篇直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破世袭、举贤能,方能使民知“善必禄,恶必罚”,而天下治矣。

结语:墨家尚贤之现代启示
墨子之论,非仅批判周制亲亲,更揭示普世政理:社会价值导向,决于权力与资源之分配方式。今之世,若“富贵”仍由门第、虚名而定,则“民不为善”之弊犹存。墨家以“尚贤”为救世之方,实倡公平竞争、以能取人,其思想于今仍有镜鉴之益。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紧扣文本,以墨家“功利主义”伦理为基,析“赏贤”与“民善”之因果,并引他篇互证,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巳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