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7|回复: 3

[墨家] 《墨子》卷8尚贤(上)诗解2选贤任能高爵重禄任事断令唯才是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1 1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8尚贤(上)诗解2选贤任能高爵重禄任事断令唯才是举
题文诗:
故古圣王,之为政也,列德尚贤.虽在农与,
工肆之人,有能则举.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亦即是:爵位不高,
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
则民不畏.举三者而,授之贤者,非为贤赐,
欲其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
以劳殿赏,量功分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无能则下.公义,辟私怨此,
若言之谓.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授之政事,而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授之政事,而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中,
授之政事,而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
于罝罔中,授之政事,而西土服.故当是时,
虽在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戒慎;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
士者所以,辅相承嗣.故得,则谋不困,
体不劳,名立功成,得以,而恶不生,
则由得士.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贤士;
不得意时,贤士.尚欲祖述,尧舜禹汤,
之道将不,可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原文》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5),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6),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7);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8。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9),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注释
(5)殿:定。(6)罝(jǖ居):捕兽的网。(7)施:上疑脱“不”字。(8)(意:疑为“德”字的讹误)(9)章:通“彰”。
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所以古时尧把舜从服泽之阳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大治;禹把益从阴方之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统一;汤把伊尹从庖厨之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计谋得行;文王把闳夭、泰颠从狩猎者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西土大服。在这些时候,即使处在厚禄尊位的大臣,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即使处在农业与手工、经商地位的,没有不争相勉励而崇尚道德的。(意:疑为“德”字的讹误)。所以贤士是用来作为辅佐和接替的人选的。因此,得到了士,计谋就不会困乏,身体也不会劳苦,名立而功成,美的更加彰著,恶的不会产生。这都是因为得到贤士。所以墨子说道:“得意之时不可不举用贤士,不得意之时也不可不举用贤士。如果想继承尧舜禹汤的大道,就不可不尚贤。尚贤是政治的根本所在。”
+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5-21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贤(上)》诠解:论选贤任能之政道要义

《墨子·尚贤》上篇第二章所言“选贤任能,高爵重禄,任事断令”,实为墨家政治思想之核心。此章以古圣王之政为范,阐发“唯才是举”之要义,其理路可析为三层:

一、尚贤为政之本
“列德尚贤”乃圣王为政之纲。墨子破周世“亲亲尊尊”之旧制,直言举才当“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此论直指世卿世禄之弊,主张打破阶级壁垒。农工之民若有实才,亦当授以高位,此与儒家“举逸民”之说迥异,更具社会变革意味。墨家以“德能”为唯一标准,体现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平等观。

二、爵禄事权三位一体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四句,构成墨家人才激励之完整体系:
1. 爵以尊其位:破除虚名,使贤者获社会认同;
2. 禄以实其养:厚禄非为私利,乃使贤者无生计之忧,全心为公(《尚贤中》言“赖其力者生”可互参);
3. 事以验其能:授以实务,避免“坐而论道”;
4. 令以专其权:赋予决断之权,体现“使能以治之”的实效原则。
此四者缺一不可,若“爵位不高,则民不敬”,终致政令不行。

三、唯才是举的实践智慧
墨子之“才”,非仅指治术,更含“兼爱”“节用”等墨家价值观。其举贤标准有三重深意:
1. 反形式主义:不重门第仪容,唯察“言行之效”(《尚贤下》言“听其言,迹其行”);
2. 动态考核:“断予之令”隐含试用机制,与《尚同》篇“上同而下比”相呼应;
3. 功利导向:贤能之效终须体现于“国家之富,刑政之治”(《尚贤上》首章),此乃墨家“三表法”在政治中的运用。

结语
墨家尚贤之说,实为战国平民阶层参政之理论先声。其“高爵重禄”非为私恩,乃建构“以德就列”的制度保障。今人观之,犹可见破除形式化考核、强化权责匹配等现代管理思想之雏形。然须辨明:墨子之“才”必合于“兴天下之利”,此与法家“唯功是视”迥异,读者当察其兼爱之本。
+
卢色凸 发表于 2025-7-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贤(上)》诠解:论选贤任能之道

《墨子·尚贤(上)》第二章所言“选贤任能,高爵重禄,任事断令,唯才是举”,实为墨家政治思想之核心。墨子主张“列德尚贤”,强调治国之要在于破除世袭贵贱之藩篱,以德能为标准擢拔人才,此说于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尤与儒家“亲亲尊尊”之礼制形成鲜明对比。

一、尚贤之根本:破除阶级桎梏
墨子直言:“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此语直指周代世卿世禄之弊,主张凡有德能者,无论出身贱役(农、工、商),皆可跻身庙堂。此论实为对封建等级之革命性批判。墨子以禹、汤、文王为例,称其“举贱民而为天子”,揭示上古圣王皆以贤能取士,而非拘于血统。此与《尚书·说命》“惟治乱在庶官”遥相呼应,然墨家更激进,直指“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社会流动性原则。

二、擢贤之三要:爵、禄、权并重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四句,系统构建墨家用人机制:
1. 爵以尊贤:爵位非虚名,乃赋予贤者政治地位,使其“列德”而教化百姓。
2. 禄以养廉:厚禄非私惠,旨在使贤者无生计之忧,专心为公,此即《墨子·尚同》所谓“禄足以代其耕”。
3. 权以行能:“断予之令”尤为关键,授予决断之权,方能破除“位卑言轻”之困。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如韩非所讥“爵禄薄而劝禁毁”。

三、唯才是举的实践困境
墨子虽倡言“唯才是举”,然战国时列国多用其术而罕行其道。如秦国军功爵制虽破世袭,却以首级计功,流于功利;六国“养士”之风亦多权宜之计。后世王安石变法“不拘一格降人才”,亦受墨家启发,然终困于既得利益之阻。此反证墨子理想之超前性——真正的尚贤需以制度性保障(如“尚同”体系)为前提,非徒口号而已。

结语:墨家尚贤的现代回响
墨家之“尚贤”非仅用人策略,实为一种平等主义政治伦理。其“农与工肆之人皆可举”的思想,暗合现代“机会平等”理念;而“爵禄权”三位一体之说,亦为今之“责权利对等”管理原则的先声。然墨学之失,在于过重实用而轻礼乐教化,此荀子所讥“蔽于用而不知文”者。读《尚贤》篇,当取其破阶立贤之胆识,而补以人文涵养,方为治国之全道。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墨家文本,参以《韩非子·显学》《荀子·非十二子》等批判视角,力求既彰墨学精义,亦揭其局限,以成一家之解。
+
刘刘刘 发表于 2025-9-4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贤上》选段阐微:论古圣王选贤任能之道

《墨子·尚贤上》此章所论,实为先秦政理之精髓。墨子以“列德尚贤”为政本,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的破格用人理念,其思想之激进,较之周代世卿世禄制不啻为革命性突破。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破除阶级之限,开寒门进仕之途
墨子直言举贤应不论出身,“农与工肆之人”皆在选拔之列。此论直指宗法制度之弊,打破“亲亲尊尊”的世袭桎梏。相较于孔子“举贤才”仍维持等级框架,墨子之主张更具平等色彩。其“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思想,实为后世科举制度之先声。

二、爵禄事权三位一体,构建激励机制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四者形成完整用人体系:爵位赋予荣誉,禄养保障生计,事权明确职责,政令授予权威。这种“以名责实,以禄养廉”的设计,既体现对贤才的尊崇,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与《韩非子·定法》所言“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相通。

三、以功用为衡量,确立绩效标准
墨子强调“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注重实际政绩考核。这种功利主义人才观,区别于儒家偏重道德评价的取向。其“断予之令”尤具深意——授予决断之权的同时,也意味着以政令实效作为考核依据,与《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授权思想暗合。

墨家尚贤理论之价值,在于构建了体系化的选官任能机制。其“不辨贫富贵贱”的选拔原则、“量功分禄”的分配方式、“以德就列”的任职标准,共同组成逻辑严密的治国方略。汉代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科取士,唐太宗“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的用人理念,皆可见墨家遗风。

然墨家学说亦有时代局限:其过度强调功利效用,相对忽视教化育人之功;强调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未涉及制度制衡设计。然在战国阶层固化之际,墨子能提出如此突破性的平等择贤主张,实属难能。其思想光芒,穿越两千余年,至今于人才选拔机制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以上内容基于《墨子》原文及历代注疏所作解读,重点剖析墨家尚贤思想的理论架构与历史价值,力求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