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6|回复: 0

[墨家] 《墨子》卷2修身诗解君子固本反求诸己富则见义非伐非巧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8-30 1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君子者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
而哀为本;士虽有学,德行为本.是故置本,
不安之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故先王之,治天下必,
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也.见不修行,
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捍之声,无出之口;
伤人之荄,无存之心,虽诋讦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之,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
死则见哀;四品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也.
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
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肢,接之肌肤,
华发隳颠,而犹弗舍,其唯圣乎!志不强者,
其智不达;言不信者,其行不果;据财不能,
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
是非不察,不足与游.本不固者,其末必几;
雄而不修,其后必惰;原浊流浑;行不信者,
其名必惰.名不徒生,誉不自长.功成名遂,
名誉不假.反之身也.务言缓行,虽辩不听.
多力伐功,虽劳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
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扬天下.言无务多,
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非智无察,
在身而惰,反其正路.善无主于,心者不留,
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成也誉不,
可巧而立,君子以身,载行者也.思利寻焉,
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君子战虽有陈陈:同“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捍批捍:抨击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孩:毕沆云:“当读如根荄之荄。”荄:草根,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辩:同“辨”,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几:《说文解字》:“微也。殆也。”,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伐功:伐,自夸;功,功绩,功业,功劳,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彼:借为“非”。情:为“惰”之形讹,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戴:同“载”。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译文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凤杰 发表于 2025-7-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修身》篇义理阐微

《墨子》卷二《修身》篇,诚为君子立身行道之枢要。今就经义,略陈管见如次:

一、本末之辨与反身之道
经文"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实承《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之旨。君子所务,当以勇德为战阵之本,以哀戚为丧礼之本,以德行为学问之本。此三重根本,恰与《论语》"慎终追远"、《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相发明。墨子特重"反求诸己"之功,所谓"见毁而反之身",实与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同契,皆承殷周以来"反躬自省"的德性传统。

二、四品之行与诚身之要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句,实为墨家君子人格之纲维。此四者非外在标榜,而当"藏于心""动于身""出于口",终至"畅之四肢,接之肌肤"。尤值得注意的是"华发隳颠,而犹弗舍"的修为境界,与儒家"颠沛必于是"的造次工夫异曲同工。墨子强调"名不徒生,誉不自长",正与《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相印证,皆言德名相副之理。

三、知行合一与名实之辨
篇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二语,揭示墨家知行观。其"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的主张,恰与儒家"刚毅木讷近仁"之说相表里。至若"言无务多而务为智"的训诫,更与孔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遥相呼应。墨子特重名实相符,其"名不可简成,誉不可巧立"之论,实针对春秋战国之际"巧言令色"的时弊而发。

四、墨家修身之现代启示
墨者"强力从事"的精神,在今日尤具深意。其"力事日强,愿欲日逾"的进取态度,与当代"终身学习"理念暗合。而"非伐非巧"的务实作风,更可为浮躁世风下一剂清凉散。至若"伤人之荄无存于心"的恕道精神,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古老智慧。

要之,《修身》篇虽仅七百余言,然其本末兼察、名实相副的修身要义,不仅与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互鉴,更为今人立身处世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思考。墨家"以身载行"的实践品格,恰是其学说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学者若能于此篇沉潜反复,必能得古人修身之三昧。
胡姚 发表于 2025-7-14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修身》篇义疏:论君子之本与反躬自省之道

《墨子》卷二《修身》一篇,实为君子立身行道之枢要。今就经文章句,分疏其义理如次:

一、本末之辨与为学次第
经文开篇以三喻明本:"战虽有陈而勇为本,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此正《大学》"德者本也"之义。墨子更进而言"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揭示五重修行次第:其一,根本未立不可求枝叶繁茂;其二,亲近者尚不能和睦,遑论结交远人;其三,家族尚且不附,何谈外交;其四,一事未成,勿营多业;其五,基本事物尚不明了,不必贪求博闻。此五者,与孔子"君子务本"之教若合符节,而更具实践次第。

二、察迩修身为治平之基
"先王必察迩来远"一句,实通《中庸》"行远必自迩"之理。君子"见毁而反诸身"的修养工夫,尤具墨家特色。其"三无"之戒——谗言不入耳、攻讦不出口、伤人之心不存,较儒家"非礼勿言"更见严毅。故能使得"诋讦之民无所依",此即《周易》"敬义立而德不孤"之效验。

三、君子四品与圣者气象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句,实为墨家君子人格纲领。其特殊处在于:第一,将儒家"贫而乐"转化为更具实践性的"见廉";第二,"富则见义"较"富而好礼"更强调社会担当;第三,生死之际的仁爱悲悯,尤见墨家兼爱精神。至若"藏心竭爱、动身竭恭、出口竭驯"的修养工夫,终达"华发隳颠而犹弗舍"之境,正是墨家苦行精神的终极体现。

四、名实之辨与知行关系
篇中"志不强则智不达"等句,揭示墨家认识论特色:其一,强调意志力对认知的决定作用;其二,将"分财"作为交友标准,体现功利主义伦理观;其三,"原浊者流浑"之喻,直指心术为万事根本。其"名不可简成,誉不可巧立"的主张,与儒家"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相通,而更重"以身载行"的实践验证。

要而论之,《修身》篇之精义有三:其一,将儒家心性之学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条目;其二,在道德修养中注入功利验证的维度;其三,通过严苛的自我要求达成社会改造。其"反诸身"的修养方法,上承《尚书》"检身若不及"之训,下启宋儒"省察克治"之功,在先秦道德哲学中独树一帜。墨家虽然后世式微,然其修身之道,至今犹有振聋发聩之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