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9|回复: 0

[文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7杂言诗解5世异事变时移俗易向道而行非不忮不求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8-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今夫世异,则事变也,事变时移,时移俗易;
是以君子,先相土地,而裁其器,综观其俗,
而和其风,汇总众议,而定其教.愚人者有,
学远射者,参矢而发,已射五步,之内又复,
参矢而发;世以易矣,不更其仪,譬如愚人,
之学远射.目察秋毫,末者视不,能见太山;
耳听清浊,调者不闻,雷霆之声,为之何也?
唯其意之,有所移也.百人操觿,不可结固;
千人谤狱,不可直辞,万人比非,不为显士.
世易时移,君子能权,变以适情,真情不变,
移风易俗.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
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腾蛇游于,
雾露乘于,风雨行非,千里不止;然则暮托,
宿于䲡鳣,之穴所以,然者何也?用心不一.
蚯蚓内无,筋骨之强,外无爪利;下饮黄泉,
上垦晞土,何所以然?用心一也.聪者耳闻,
明者目见,聪明以型,则仁爱著,廉耻分矣.
故非其道,而行之也,虽劳不至;非其有而,
强求之者,虽强不得;智者不为,非其之事,
廉者不求,非其之有;是以远容,而名章也.
诗经有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之谓也.
今夫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是以君子先相其土地,而裁其器,观其俗,而和其风,总众议而定其教。愚人有学远射者,参矢而发,已射五步之内,又复参矢而发;世以易矣,不更其仪,譬如愚人之学远射。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山;耳听清浊之调者,不闻雷霆之声。何也?唯其意有所移也。百人操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不可为固结;千人谤狱,不可为直辞,万人比非,不可为显士。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腾蛇游于雾露,乘于风雨而行,非千里不止;然则暮托宿于䲡鳣之穴,所以然者,何也?用心不一也。夫蚯蚓内无筋骨之强,外无爪牙之利;然下饮黄泉,上垦晞土。所以然者,何也?用心一也。聪者耳闻,明者目见,聪明形则仁爱着(著),廉耻分矣。故非其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远容而名章也。诗云:“不忮嫉妒不求贪求,何用不臧善,好。”此之谓也。
参考“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嫉妒不求贪求,何用不臧善,好。”
《论语》中引用如下,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参考译文《论语》: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在一起站着,而不觉得自己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听后,整天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存在,怎么能算得上十足的好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幽魂~ 发表于 2025-6-1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变守真:论〈说苑〉处世之道与当代启示》

刘向《说苑·杂言》所载“世异事变”之章,实为儒家权变思想之精要。其文以“时移俗易”为经,以“向道而行”为纬,揭示君子处世当“综俗和风”而不失其本,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试析其三重境界,以明先贤智慧。

一、察世之变:裁器定教之智
“先相土地而裁其器”者,非徒器物之择,实为方法论之喻。《荀子·王制》云“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而刘向更强调“世以易矣”则需“更其仪”。文中“愚人学射”之譬,直指拘泥成法之弊:当射术已革新,犹固守五步参矢之法,恰似今之守株待兔者。此与《盐铁论》“异时各有所施”之说相契,皆言工具理性当随时代演进。

二、守真之恒:专一不移之德
腾蛇“暮宿䲡鳣”与蚯蚓“饮泉垦土”之对举,深得《孟子·告子》“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之旨。蛇之能御风雨而困于穴,乃“用心不一”所致;蚓之柔弱而通天地,正“唯精唯一”之功。此段暗合《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修为论,揭示外在境遇虽变,而内在精诚不可移易。

三、行道之方:不忮不求之境
篇末引《诗经》“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将全篇提升至价值论高度。孔子曾赞子路终身诵此句(《论语·子罕》),因其涵盖“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的双重修养:对外不因时俗而改节,对内不因境遇而生妄。这种“远容而名章”的境界,实为《大学》“知止有定”的实践注脚。

今观此文,于当代尤具启示:当技术迭代加速如“参矢连发”,君子当若“蚯蚓垦土”,在变局中持守核心价值;处信息爆炸如“万人比非”之时,更需“聪明形则仁爱著”的明辨功夫。刘向所示“权变守真”之道,恰是传统智慧对现代性困境的超越性回应。■

(全文798字)
大缶 发表于 2025-7-2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世变之道与君子之守——释〈说苑·杂言〉要义》

刘向《说苑·杂言》此章,以世变与时移为经,以君子守道为纬,深闳中见精微。其文虽简,然义理层叠,今试为剖判。

一、世异俗易与权变之道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十二字,实为全篇枢机。太史公言‘通古今之变’,正与此契。君子当‘相土地而裁其器,观其俗而和其风’,此非曲学阿世,乃《周易》‘与时偕行’之智。譬若‘愚人学远射’之喻,矢发五步而不知更仪,恰如拘泥古法而不察今势者。文中‘目察秋毫不见太山’‘耳听清浊不闻雷霆’之讽,直指执一废百之弊——此庄子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也。

二、众议纷纭与君子之定
‘百人操觿不可固结’三句,尤见深意。解结之锥虽众,反失其用;狱讼谤言盈千,难求公正;万人比非,贤士反隐。此间暗合《荀子》‘流言止于知者’之论。然君子何以自处?‘麋鹿成群,虎豹避之’数语,以自然喻人事:圣人不犯众怒,非畏也,乃‘知白守黑’之妙。腾蛇乘雾千里,暮宿䲡鳣之穴,正喻权变中不失其本——此非道家‘柔弱胜刚强’之化用乎?

三、用心专一与道德之基
蚯蚓‘用心一也’之譬,直承《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章。然刘向更进一层:此‘一’非仅事功之专,实指道德之纯。‘聪者耳闻,明者目见’二句,揭橥‘聪明’真义——非感官之敏,乃仁爱著而廉耻分。故‘非其道而行,虽劳不至’四句,实为全篇眼目:智者有所不为,廉者有所不取,恰与《孟子》‘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遥相呼应。

四、不忮不求之现代启示
结引《诗经》‘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将讨论升至心性层面。忮者嫉贤,求者贪得,皆失‘中和’之要。今之世变,较汉代尤剧,然‘真情不变’四字,正是通古今之锁钥。君子当如腾蛇乘雾,应物无滞;亦当如蚯蚓耕土,守道不迁。此中‘变与不变’之辩证,岂非《中庸》‘时中’之义耶?

要之,此章以世变为境,以权变为用,以守道为体。其言简而义丰,直可作西汉儒学应对时代危机之方法论观。今人读之,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之世,尤当三复斯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