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6|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6谈丛诗解1道临听言利民忠孝任贤执一财聚情散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2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6谈丛诗解1道临听言利民忠孝任贤执一财聚情散
题文诗: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群臣,则畏服矣;
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知所以安,
利万民则,海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
臣子行备.凡所以劫,杀者不知,道术以御,
其臣下也.吏胜其职,事治,事治利生;
不胜其职,则事乱也,事乱害成.百方之事,
万变锋出;或欲持虚,或欲持实,或好浮游,
或好诚必,或行安舒,或为飘疾.从此观之,
天下不一,圣临天下,而能一之.圣王执一,
真情牧民.意不并锐,事不两隆;盛于彼者,
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卧者,
不能蚤起.鸾设于镳,和设于轼;马动鸾鸣,
鸾鸣和应,行之节也.不富无以,为大不予,
无以合亲;亲疏则害,失众则败;不教而诛,
谓之虐也;不戒责成,谓之暴也.水出于山,
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见所生,
知所归矣.天道布顺,人事取予;多藏不用,
是谓怨府,物不可聚.财聚情散,财散情聚.
一围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而制开阖,
​岂材足任?所居要也.至道至义,正己正人.
 《原文》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凡所以劫杀者,不知道术以御其臣下也。凡吏胜其职则事治,事治则利生;不胜其职则事乱,事乱则害成也。  百方之事,万变锋出:或欲持虚,或欲持实,或好浮游,或好诚必,或行安舒,或为飘疾。从此观之,天下不可一,圣王临天下而能一之。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卧者不能蚤起也。  鸾设于镳,和设于轼;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行之节也。  不富无以为大,不予无以合亲;亲疏则害,失众则败;不教而诛谓之虐,不戒责成谓之暴也。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天道布顺,人事取予;多藏不用,是谓怨府,故物不可聚也。  一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而制开阖,岂材足任哉?盖所居要也。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7-2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谈丛》治国要义疏解

刘向《说苑》卷十六《谈丛》首章,以精炼之笔触揭橥治国安邦之要义。其文虽简,然内涵深广,今试为疏解如次:

一、临下治众之道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群臣则畏服矣"者,实言为政之本在于明体达用。《礼记·中庸》云"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正与此相契。王者当以德服人,非徒恃威权也。昔周公吐哺握发,孔子言"为政以德",皆明此理。所谓"畏服",非慑于权势,乃心折于德化也。

二、听言受事之智
"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者,乃察言之要术。《尚书·舜典》载"明四目,达四聪",即此之谓。管子曰:"明主者兼听独断",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然听言非徒广纳,更须辨其邪正,此所以韩非有《说难》之作,慎子言"不瞽不聋不能为公"也。

三、安利万民之术
"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定矣"者,深得民本之旨。《孟子》"民为贵"之说,《尚书》"民惟邦本"之训,皆可互证。然"安利"非姑息之谓,当如《周礼》六计弊吏,"以廉为本"。昔子产治郑,孔子称其"惠人",正以其能"养民以惠"而不失其正也。

四、忠孝事上之德
"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行备"者,乃纲常之要义。《孝经》云"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忠孝本为一体。然忠非愚忠,孝非愚孝,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曾子言"大孝尊亲",皆明其本。

五、道术御劫之要
末言"凡所以劫杀者,不知道术以御",尤见深警。《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老子谓"兵者不祥之器",皆示人以弭兵之道。所谓"道术",非权谋之术,乃《大学》"絜矩之道",以德化人,使不肖者不敢为非也。

结语
此章虽寥寥数语,实涵摄儒家治国之精义:自修身以至平天下,由事亲而推及忠君,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其言"财聚则民散"者,尤与《大学》"财散则民聚"相发明。读《说苑》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得古人立言之深意焉。

(全文共798字)
黄池母 发表于 2025-7-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谈丛》治国之道发微
刘向《说苑·谈丛》首章以"道临"为纲,阐发王者治国之要义,其言简而旨远,今试析其理,以明圣王之道。

一、道术为御下之本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群臣则畏服矣"者,实申《韩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之旨。所谓"知所以临下",非恃权术以制人,乃明道术而御物。如《管子·形势解》云:"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王者当以天道为范,以德化民,此即《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之实践。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谓"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与此章相发明。

二、听言之智与利民之实
"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者,暗合《荀子·君道》"兼听齐明而天下归之"之说。刘向特将"听言"与"利民"并提,揭示治国须虚实相济:虚者纳谏如流,实者泽被苍生。《尚书·洪范》"谋及庶人"、《孟子》"民为贵"之思想,于此化为具体施政纲领。值得注意的是,"不蔽欺"三字直指秦汉之际君主受蒙蔽之弊,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意义。

三、忠孝伦理的政治转化
"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行备"一句,彰显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特色。然细究之,此语实含双向伦理:君明则臣忠,父慈则子孝。陆贾《新语·至德》言"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恰可注解此中君臣相得之境。刘向将家庭伦理扩展为政治规范,正是对《孝经》"移孝作忠"理论的深化。

四、执一之道与财聚之戒
末句"凡所以劫杀者,不知道术以御"为全章警策,暗引《老子》"执大象,天下往"之思。所谓"道术",非申韩刻薄之术,乃《大学》"絜矩之道"。后文"财聚则民散"之论,直承《礼记·大学》"财散则民聚"的经济伦理,揭示物质分配与民心向背的辩证关系。汉代盐铁之争中贤良文学派"抑末利而开仁义"的主张,正与此呼应。

要之,此章以"道临"统摄听言、利民、忠孝、御下四端,构成完整的治国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继承先秦诸子思想,更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为政准则。刘向身处西汉衰世,编撰此书实有"匡正君失"的深意,读者当于字句之外,体会其微言大义。今日观之,其中"利民为本""财聚民散"等思想,仍不失为镜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申時| 2025/7/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