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0|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5智伯从韩魏兵攻赵不听忠言韩魏果反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5智伯从韩魏兵攻赵不听忠韩魏果反
题文诗:
齐侯问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
莒其亡乎?公曰奚故?晏子对曰:地侵于齐,
货竭于晋,是以亡也.智伯,韩魏之兵,
以攻赵国,围晋阳之,城而溉之,城不没者,
三板𫄨疵,谓智伯曰:韩魏之君,必反.
智伯:何以知之?对曰以其,人事知之;
从韩魏,之兵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分地今城,未没三板,臼灶生蛙,
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韩魏之,君无喜志,
而有忧色,是非反何?明日智伯,谓韩魏君,
疵言君反.韩魏君曰:必胜赵而,三分其地,
今城将胜;二家虽愚,不弃美利,于前而偝,
信盟之,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
是疵必为,赵说君且,而使君疑,二主之心,
解于攻赵;今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
为君惜之.乃趋而,郗疵谓曰:君又何以,
言告,韩魏君?知伯:子安知之?
对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郗疵知其,
言之不听,请使于齐,知伯遣之.韩魏果反.
𫄨疵忠谏,察言观色,忠言逆耳,智伯不听.
《原文》  智伯从韩、魏之兵以攻赵,围晋阳之城而溉之,城不没者三板。𫄨疵谓智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曰:“何以知之?”对曰:“以其人事知之。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未没者三板,臼,人马相食,城降有日矣。而韩、魏之君无喜志而有忧色,是非反何也?”明日,智伯谓韩、魏之君曰:“疵言君之反也。”韩、魏之君曰:“必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将胜矣。夫二家虽愚,不弃美利而偝约为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是疵必为赵说君,且使君 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惜之。”智伯出,郗疵谓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知伯曰:“子安知之?”对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郗疵知其言之不听,请使于齐,知伯遣之。欲杀𫄨疵,𫄨疵逃。韩、魏之君果反。【注释】
1灶:用砖石砌成的生火做饭的设备。2蛙:蛙。
3智伯:
即荀瑶。一作知,又称知子。荀跞之孙。晋六卿之一。前472年,晋军伐齐,齐师败绩。赵鞅与范氏、中氏相攻,他支持赵鞅,逐范氏、中行氏并瓜分其地。不久又逐晋,立骄为晋君。在四卿中势力最强。晋政尽决其手。前472年,率韩、共攻赵,围赵襄子于晋阳来赵鞅暗与韩、魏联合 * 智氏,他兵败被杀,赵、魏、韩三家灭智氏,共分其地
出自战国策.赵策原文1: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郗疵谓知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郗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韩魏之君无熹志而有忧色,是非反如何也?”
【译文】
知伯胁从韩、魏的军队一道进攻赵国。军队把晋阳城包围起来,引河水淹城池,离淹城只有三丈。郄疵对知伯说:“韩、魏两国的国君肯定会背叛我们。”知伯问:“何以见得?”郄疵说:“从他们的脸上和军事形势上判断就可以知道。我们跟随韩、魏两国军队进攻赵国,可以想见如果赵国灭亡,那灾难必然会降到韩、魏头上。虽然贤君跟韩、魏相约灭赵以后就和韩、魏三分赵国领土,可是现在晋阳只差三丈就被淹没,连石臼和炉灶都生了青蛙,饿到了人马相食的地步,晋阳被攻陷指日可待,然而韩、魏君主不但不喜,反倒忧愁,这不是表明他们将要背叛还是什么呀?”

   原文2:明日,知伯以告韩、魏之君曰:“郗疵言君之且反也。”韩、魏之君曰:“夫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拔矣。夫三家虽愚,不弃美利于前,背信盟之约,而为危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是疵为赵计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之。”趋而出。郗疵谓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知伯曰:“子安知之?”对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郗疵知其言之不听,请使于齐,知伯遣之。韩、魏之君果反矣。
【译文】
第二天,知伯就把这话告诉韩、魏两国君主,说:“郄疵说两位君主就要背弃盟约。”韩、魏两君说:“灭掉赵国以后我们三国可以三分赵地,而且晋阳马上就要陷落。韩、魏两君虽然愚笨,也不至于放弃眼前的利益,甚至背弃盟约去做那种不可能做到的事,这是很明显的。这种形势发展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可是郄疵在为赵国谋划,以便使贤君怀疑韩、魏两国,进而瓦解三国攻赵的盟约。如今贤君竟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贤君感到惋惜。”说完就快步出去了。郄疵又来对知伯说:“贤君为什么要把臣的话告诉韩、魏王呢?”知伯说:“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了他们了呢?”郄疵说:“因为韩、魏两王临走时,使劲用眼睛瞪了我一眼才快步走开。”

郄疵见知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主动请求知伯派他到齐国去,于是知伯就派他去齐国。不久韩、魏君主果然叛变了。

薛炊攻 发表于 2025-7-5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智伯之败蠡测
——刚愎自用者的历史镜鉴

《说苑》卷十三所载智伯胁韩、魏攻赵事,实为战国初期权力博弈之经典案例。智伯瑶恃强凌弱,终致韩、魏倒戈而身死国灭,其事虽简,然其中蕴藏之权谋得失,足为后世戒。

一、刚愎之祸:智伯败亡的内因
智伯之败,首在刚愎。《资治通鉴》载其"美鬓长大,射御足力,伎艺毕给",然"贪而愎",此四字实为致命之疾。其胁韩、魏共围晋阳时,韩康子、魏桓子表面顺从,实则"阴约反智伯"(《战国策·赵策》)。智伯家臣郄疵屡谏"韩、魏必反",反遭斥退。此与《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之论若合符契,恰证"矜功伐能,好以陵人"者必败之理。

二、权谋之失:联盟策略的致命漏洞
智伯之谋,徒具强势而乏远略。其以"唇亡齿寒"之势胁迫韩、魏,却未察"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的潜在共识。当晋阳城"沉灶产蛙"(《国语·晋语》)犹不降时,韩、魏已暗惧"今日赵亡,明日将及己"。此正应《鬼谷子·谋篇》"同欲相趋"之诫——智伯未能洞悉盟友真实诉求,反促其与赵襄子形成"三卿共分智氏之田"的利益同盟。

三、历史镜像:晏子预言的深层呼应
篇首晏子论莒国将亡,言"地侵于齐,货竭于晋",与智伯之败形成微妙互文。莒亡于外患内虚,智伯败于外强中干,二者皆示"恃力者崩"之理。刘向将此二事并置,实暗合《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之旨。智伯以水灌晋阳而自掘坟墓,终遭"韩、魏翼而击之",恰成《周易·乾卦》"亢龙有悔"之象。

结语
智伯之鉴,非仅战国卿大夫之得失,实为权力场永恒训诫。苏轼《晁错论》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智伯之败,正在于将表面联盟误作真实力量。读《说苑》此篇,当思《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之诫,方不负刘向纂辑之深意。

(全文798字)
沙坡 发表于 2025-7-25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智伯之败蠡测:刚愎失道与联盟反噬的史鉴

刘向《说苑》卷十三所载智伯胁韩魏攻赵事,实为战国初期权力博弈之经典案例。智伯瑶恃强凌弱,终遭韩魏反噬而身死族灭,此中蕴涵的权谋之道与政治伦理,颇值深究。

考《史记·晋世家》与《资治通鉴》周纪一所载,智伯索地于韩魏赵三家,独赵襄子弗与,遂胁韩康子、魏桓子共围晋阳。其谋臣郄疵早已警示:"韩魏之君必反",而智伯不纳忠言,终至韩魏临阵倒戈,与赵合谋水灌智伯军,遂三分其地。此段史实与《说苑》所述互为印证,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权力叙事链条。

细究其败亡之由,当首推智伯之"刚愎悖理"。其犯三不韪:一曰违"德者得众"之道,《尚书·泰誓》云"同力度德",智伯恃强征贡,失诸侯心;二曰昧"唇亡齿寒"之机,韩魏惧赵亡而及己,此《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虞公之理;三曰弃"兼听则明"之训,《荀子·修身》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智伯拒郄疵之谏,实为自绝生路。

晏子论莒国将亡之语,恰成智伯命运之谶。"地侵于齐,货竭于晋"八字,揭示弱国在强权挤压下的生存困境。智伯虽为强者,然其"胁从"韩魏之举,已埋下"货竭而叛"的祸根。水灌晋阳时,韩魏见"城不没者三版"而心生惧意,此即《道德经》"坚强者死之徒"的具象呈现——当强权突破临界点,反噬必至。

此案例尤具现实警醒意义。智伯之败非兵不利,在失道寡助。其误判有三:未察韩魏"貌从心异"之态,不解"围城必阙"之智,更未悟《周易·乾卦》"亢龙有悔"之戒。反观赵襄子,用张孟谈行反间计,正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要义。

太史公评智伯"贪而愎",可谓确论。此案揭示的权力法则在于:任何联盟若建立在胁迫基础上,终将因利益重组而崩解。韩魏之反非背信,实为自保,此即《孟子·离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生动诠释。智伯故事,遂成后世霸者之殷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