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46|回复: 3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2奉使诗解5子贡说吴救鲁诸侯朝吴贤在不伐虽微不易其节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1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齐欲攻鲁,子贡乃见,哀公请其,求救于吴.
公曰先君,宝之奚用?子贡曰使,吴责吾宝,
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于是乃以,杨干麻筋,
之弓六往.谓吴王曰:齐为无道,竟而欲使,
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
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欤非欤?吴王惧乃,
兴师救鲁.诸侯曰齐,伐周公后,而吴救之.
遂朝于吴.楚庄王欲,伐晋而使,豚尹观焉.
豚尹返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
贤臣在焉,且曰沈驹.明年又使,观反曰可,
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
好乐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故;上下离心,
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
晋楚之君,相与为好,会宛丘上.宋使人往.
晋楚大夫,曰子趣以,见天子礼,见于吾君,
我为见子.使者乃曰:吾冠虽弊,宜加其上;
吾履虽新,宜居其下;周室虽微,诸侯未之,
能易之也;师升宋城,犹不能更,臣之服也.
揖而去之,晋楚大夫,瞿然遂以,诸侯礼见.
使者虽微,不易其节,不辱使命,不悖其君.
齐攻鲁。子贡见哀公,请求救于吴。公曰:“奚先君宝之用?”子贡曰:“使吴责(吾)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于是以杨干麻筋之弓六往。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吴王惧,乃兴师救鲁。诸侯曰:“齐伐周公之后,而吴救之。”遂朝于吴。
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好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
晋楚之君相与为好会于宛丘之上。宋使人往之。晋、楚大夫曰:“趣以见天子礼见于吾君,我为见子焉。”使者曰:“冠虽弊,宜加其上;履虽新,宜居其下;周室虽微,诸侯未之能易也。师升宋城,犹不更臣之服也。”揖而去之,诸大夫瞿然,遂以诸侯之礼见之。
译文晋国和楚国的国君相互为聚会在宛丘上。宋国派人去赴会。晋国和楚国的大夫说:“快去以天子之礼,拜见我们君主,我为你引见。”他说:“帽子虽然弊破,应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是新,应该穿在下面;周王室虽然衰微,诸侯不能改变的。军队上宋城,还不改变我的服装了。”揖拜而离开,大夫们吃惊,于是用诸侯的礼节接待了他。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邓姻 发表于 2025-7-2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奉使章义疏

子贡使吴一事,足见春秋行人辞令之妙。其说吴王,首揭"周公之后不血食"之大义,复以"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为利诱,更以"益齐非吴利"为威慑,三管齐下,终使吴王惧而出师。此正《周礼》"以辞抒命"之典范,子贡深得"辞尚体要"之旨,故能"文而有礼"。昔郑子产修辞以干诸侯,孔子称其"言以足志",子贡此说,可谓得其真传矣。

楚庄使豚尹观晋一节,尤见古人"观衅而动"之智。《左传》云"师直为壮,曲为老",豚尹首观晋国"忧在上而乐在下",知有贤臣沈驹在朝,此所谓"内省不疚"者也;再观则"谄谀在侧",君臣离心,正合《孙子》"乱而取之"之机。庄王从谏如流,终成邲之战之胜,此非但知彼知己,更得"时中"之妙。太史公言"见微而知清浊",豚尹之观,岂非其俦乎?

至若宋使应对晋楚大夫之辞,凛然存周室之统。《穀梁传》曰"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宋使以"冠履上下"为喻,申明"尊周"大义,虽面对强权而不失其节,此孔子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也。其言"周室虽微,诸侯未之能易",直与《论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相表里。观其"揖而去之"之态,非徒保宋国之尊,实维周礼于不坠,宜乎晋楚大夫瞿然改容也。

综而论之,春秋行人使命,要在"守经达权"四字。子贡通权变而不失其正,豚尹察几微而中其的,宋使持大节而不可夺,皆深得《周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之妙。刘向录此三事于《说苑》,非特存掌故,实欲明"奉使"之正道——盖使节之任,小则系一国之安危,大则关天下之文野,可不慎欤?后之览者,当于此三复焉。
兰园居士 发表于 2025-7-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奉使章义疏:论子贡使吴与宋使守节之智

《说苑·奉使》所载二事,一者子贡说吴救鲁,二者宋使持节不辱,皆见春秋行人(外交使节)之智勇。今据文本,析其大义如次。

一、子贡说吴之智:利害相权
齐将伐鲁,子贡请命使吴,其应对之策有三重深意:其一,拒用先君重宝,取杨干麻筋之弓为礼,此明"宝不可恃"之理。《礼记·聘义》云"轻财重礼",子贡择寻常弓矢,正合"辞让之心";其二,说辞以"周公之后不血食"动吴王,暗合《春秋》"尊周"大义;其三,以"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为算,此乃春秋行人"陈利而害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典型话术。吴王惧而救鲁,实惧齐得鲁赋而强,非真恤周公之祀,子贡深谙"诸侯唯利是图"之本质,故能成功。

二、豚尹观晋之智:察微知著
楚庄王使豚尹两度观晋,其观察维度有四:君臣忧乐、贤佞进退、礼乐存废、上下离心。首观"忧在上,乐在下",正合《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治国境界;再观"沈驹死而谄谀进",印证《易经》"履霜坚冰至"的衰败之象。豚尹之观,非徒察表象,实得《周礼·秋官》"行夫掌邦国传递之小事"的精髓,故能预判"民必反"的结局。

三、宋使守节之义:尊卑有序
宋使面对晋楚大夫"以天子礼"的无理要求,其应对含三重礼制精义:"冠弊加其上"喻周室虽衰犹尊,"履新居其下"示诸侯虽强不僭。《穀梁传》僖公八年云"朝服虽敝,必加于上",正与此义相合。其言"周室虽微,诸侯未之能易",直指春秋"尊王"大义,故能使晋楚大夫"瞿然"改容。此即《仪礼·聘礼》所谓"使从俗,礼从宜"的实践典范。

综而论之,刘向此章实为春秋行人立范:子贡示以外交权变,豚尹教以观察之法,宋使明于礼制根本。三者共同构成《周礼》"大行人掌大宾之礼"的完整注脚。今日读之,犹见古人"折冲樽俎"(《晏子春秋》)的智慧光芒。然须辨明,宋使守节非迂腐之举,观其"揖而去之"的从容,正是《礼记·曲礼》"礼不妄说人"的生动体现,此中分寸,尤值深思。
jfwe761289 发表于 2025-9-5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奉使》二则析义:贤臣使节之道与邦国存亡之鉴

刘向《说苑·奉使》所载二事,虽相隔时空,然皆以使者为枢机,揭橥诸侯外交之精微与邦国兴衰之关键。子贡使吴救鲁、宋使应对晋楚,皆彰显使节之智勇与节操,其间深意,值得细究。

一、子贡智救鲁:利害之辩与战略格局
齐欲攻鲁,子贡见哀公时,拒以宝玉贿吴,而取杨干麻筋之弓为礼,此非吝啬,实具深意。子贡曰:“使吴责吾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揭示以利结盟之不可久恃,必以共同战略利益为基。其说吴王之言更见锋芒:“齐伐周公之后”以彰道义,“鲁赋五百,邾赋三百”以明利害——若齐吞鲁而强,终将危及吴国。吴王惧而救鲁,非因宝弓,实因子贡剖明天下大势。诸侯遂朝吴,非慕吴德,乃畏其力而感其义。此见子贡之智,在能以小事大、以柔克刚,化危难于无形。

二、豚尹观晋:微察之智与兴亡之兆
楚庄王两遣豚尹观晋,其判若云泥。初观则“忧在上,乐在下,贤臣沈驹在”,知晋不可伐;再观则“谄谀在侧,上下离心”,断其必亡。豚尹之观,非止于表,乃深入政风民情:贤臣存亡、君臣礼乐、民心向背,皆邦国存亡之兆。《周易》云“履霜坚冰至”,豚尹见微知著,正是此理。庄王从之而胜,印证《孙子兵法》“知彼知己”之要——伐国非徒恃力,必先察其治乱之机。

三、宋使守节:尊王之义与使臣之节
晋楚会盟宛丘,强令宋使行天子之礼,其势凌人。宋使却以“冠弊加其上,履新居其下”为喻,申明周室虽微而诸侯不可僭越之礼制根本。更言“师升宋城,犹不更臣之服”,示虽兵临城下而不改节之志。此非迂腐,实乃守礼以存国格——使者代表一国之尊严,若屈从强权而弃礼,则国体尽失。晋楚大夫“瞿然”而改容以诸侯礼见之,正是敬其节操。孔子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宋使之行,可谓典范。

结语:奉使之本质在持节明道
观子贡之智、豚尹之察、宋使之节,皆以“不辱君命”为纲,而其道各异:子贡以利害动之,豚尹以微察断之,宋使以礼节拒之。然其核心皆在于“道”与“节”——使者非唯传话之吏,实负维系国格、洞察大势、转圜危机之责。故《奉使》一篇,非独记史事,更寓刘向对汉代外交之寄望:使节当如子贡之明势、豚尹之知几、宋使之守节,方能于列国纷争中存国体、安社稷。今日读之,犹见其深意穿越时空,灼然不灭。

以上解析紧扣文本,以“智·察·节”三德为核心展开,契合国学专业视角,语言力求古雅而明晰,总计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丙戌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九月十二日申時| 2025/11/1/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