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1|回复: 0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6让王诗解1天下至重不以害性唯有道者能忘天下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1-3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6让王诗解1天下至重不以害唯有道者能忘天下
题文诗:
尧以天下,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
子州支父,子州曰以,我为天,犹之可也;
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有闲,
治天下也.天下至重,不以害,况他物乎!
无以,天下为者,可托天下.舜让天下,
子州支伯.子州:有幽忧病,方治未暇,
治天下也.天下大器,不以易,此有道者,
之所以,异乎俗者.舜以天下,让善卷也,
善卷曰余,立宇宙中,冬衣皮毛,夏衣葛𫄨;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修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逍遥于,天地之间,
心意自得.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
不知余也!遂不受乃,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石户之农,石户:
卷卷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以舜之德,
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
终身不返.修真养性,真情无为,不物于物;
不为天下,累其天性,能忘天下,方得始终.
《原文》
尧以天下让许由(1),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2)曰:“以我为天,犹之可也(3)。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4),方且治之(5),未暇治天下也(6)。”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7),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8),而不以易生(9),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让善卷(10),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11),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𫄨(12);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修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13),石户之农曰:“卷卷乎后之为人(14),葆力之士也(15)!”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16),携子以入于海(17),终身不反也。【译文】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子,还可以。虽然,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天下的地位最贵重,而不以这种地位危害本性,何况是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把治理天下当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舜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权位是大器物,而不以本性来换取它, 这是有道的人之所以和世俗不同之处。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站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细布;春天耕田种地,身体足可以负担这种劳动;秋天收获足可以休养安食;太阳出来去劳动,太阳落了就休息, 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情悠然自得。我何必去治理天下呢!可悲啊,你是不了解我的!”便没有接受。于是离开舜而进入深山,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处。 舜要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名叫石户的农民,名叫石户的农民说:“真用力啊! 国君的为人,是保持勤劳的人!”认为舜的德还没达到最高的境界,于是丈夫背着东西,妻子顶着东西,携带子女隐居大海之中,终身没有返回。
【注释】
(1)许由:见《逍遥游》注。
(2)子州支父:人名,姓子州,字支父。
(3)犹:还。
(4)适:刚才。幽忧:隐忧,病:患。
(5)方:刚。治:治疗,医治。
(6)未暇:没有闲暇。
(7)生:性。
(8)大器,贵重器物。《荀子·王霸》有“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9)易:改换,改变。生:性。
(10)善卷:人名,姓善,名卷。《盗跖》有“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
(11)余:我。
(12)葛崭(chī):细葛布。
(13)石户:地名;农:农民。
(14)卷卷(quán):同卷卷,用力的样子。
(15)葆(bǎo):通宝,珍视。(辛苦勤劳)
(16)负:背着。戴:顶着。
(17)入于海:隐居海上。反:通返。

懋松 发表于 2025-7-5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让王》解义:天下至重而不害性之道

《让王》篇开章以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父之事,阐发“天下至重而不以害性”之旨,此乃庄子“全性保真”思想之核心。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复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以“幽忧之病”辞之,曰:“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性,又况他物乎?”此语深契道家“贵生”之义,今试析其理。

一、天下与性命之辨
子州支父所言“天下至重”,非谓权位之尊,实指治天下之责。然其辞让之由,在于“不以害性”——天下虽重,不若性命之根本。庄子以“性”为天道所赋之真,即《养生主》所谓“缘督以为经”,《大宗师》所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治天下若违逆自然之性,便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故子州支父宁治“幽忧之病”(喻身心之修),而不以天下易其真。

二、让王之“道”与儒家之“仁”
儒家以“天下为公”为仁政之极,如《论语·泰伯》云“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然其前提是“修己以安百姓”。庄子则更进一层:若治天下需损己之性,则不如不治。此非消极避世,而是以“忘天下”为更高境界。《逍遥游》中许由曰:“予无所用天下为!”正与此呼应——唯有道者能超越外物之累,达“无待”之境。

三、“唯忘天下者能治天下”之 paradox
后文续言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善卷等,皆强调“有道者不以外物易内真”。此中暗含一吊诡:唯忘天下者,方堪治天下。盖执权位者必为权位所执,如《应帝王》云“无为名尸,无为谋府”,而真治世者,当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顺物自然而不伤己。此即《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妙。

结语:重外者必拙于内
庄子借让王之事,破世俗“以物易性”之迷。天下至重,然若汲汲于外,必致“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徐无鬼》)。故《让王》篇实为“重生”之教,与《刻意》《缮性》诸篇相通。今人读此,当思:所求者为何?所养者何在?唯明“性”与“物”之本末,方能“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此乃道家处世之真谛。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庄子》内七篇思想互证,紧扣“性”“物”之辨,点明“让天下”实为“全性”之寓言,符合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之表达传统。
平民百姓 发表于 2025-7-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让王》解义:天下至重而不害性之道

《让王》篇开章即以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父之事,阐发“天下至重而不以害性”之旨。此段文本虽简,然深契庄子“全性保真”之哲学内核,当逐层析之。

一、让天下与“性”之权衡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复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以“幽忧之病”辞之,曰:“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性。”此语直指庄子思想核心——“性”为生命之本,天下虽重,不可易性。子州支父非拒天下,乃明“治身先于治世”之理。其言“未暇治天下”,实喻“治性”之优先级高于外物。庄子以“病”为喻,暗讽世人逐外物而伤内真,犹抱疾而趋利,终失其本。

二、“唯有道者能忘天下”之真谛
“忘天下”非谓漠然弃世,而是超越权位之执,复归性命之情。许由、子州支父之拒,非矫情鸣高,乃因其性分自足,不假外求。《逍遥游》言“至人无己”,《应帝王》谓“无为名尸”,与此章互文:唯有道者能破“天下”之执念,视权位如刍狗,方能全其天机。此即《大宗师》所谓“撄宁”——外物虽扰,内心湛然。

三、比较儒道之“天下观”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庄子则主张“不以天下易其性”。二者非全然对立,而重心迥异:儒家重伦理承担,道家重个体逍遥。子州支父之辞让,恰凸显道家“重己轻物”之立场——若治天下反害性命之真,则宁守穷闾隘巷,亦不为轩冕所累。

四、当代启示:权位与本真之辨
今人常困于名利权位之争,以外部成就为生命价值圭臬。庄子之警示在于:“害性”之患,往往隐于“至重”之名。子州支父以“病”喻性之不可伤,恰如现代人于功利社会中身心交瘁而不自知。读此章者,当反思:是否以健康、本真为代价,追逐外物之“重”?

结语
《让王》此段以让天下为引,揭“全性”之要。庄子之“忘天下”,实为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关怀——唯有破除权位之迷执,方能回归“与道翱翔”的自在之境。后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皆可溯源于此。读《庄子》者,当于此等处体认其“守性”之大智。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