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15|回复: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中医诊断学原理—中医诊断体系分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发表于 2022-1-1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六章  中医诊断学原理
第三节  中医诊断体系分析
一、中医诊断体系
1、中医诊断体系概念
中医诊断体系是长期行医过程逐步建立起的各相关方集合体,是调节中医、中药从业人员,相关机构团体,患者及家属,以及其他相方关系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体系由来已久,融入人们的生活,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他的存在。
2、中医诊断体系的构成
中医诊断体系涵盖中医、中药与患者,科学、技术、社会与法律等范畴,用现代社会理解就是“生态”。中医诊断体系由科学原理、中医技术、社会和法律等4个层面构成。其中:
科学层面为中医诊断原理,主要解决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的问题。
技术层面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规范中医诊断方法与用药规制。
社会层面为中医诊断利益相关方,是中医诊疗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法律层面为规章制度,规范与调节中医诊疗活动利益和冲突。
3、中医诊断系统构成图
中医诊断体系逻辑关系见下图:

图片4.png

二、中医诊断系统解析
1、中医诊断体系科学层面解析
关于中医科学原理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本文所述的相关内容。不是没有、是缺失,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就不可能“无中生有”的产生相关的中医临床医学;所谓的缺失,就是掌握这些内容的“雷公”没有把这些内容公之于众,或者他认为这些内容对中医临床没有用,致使今天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中医原理丢失了。
中医诊断体系科学层面的内容主要解析中医诊断原理,也就是告诉大家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的问题。这些我们今天看来至关重要的内容的缺失,才使得中医学发展进步缓慢,今天才被现代医学质疑其科学性,这一点教训尤为深刻。
中医诊断体系科学层上的许多知识并不为人所知,但其中的“虚拟病证体系”相关内容持续发挥作用,这是得益于虚拟病证体系的相关内容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中医诊断体系技术层面解析
技术层面包括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相关市场学说,其中:
中医诊断学包括《黄帝内经》等,规范与传授相关中医临床诊断知识;
中药学包括《神农本草经》等,规范相关中药材药性与质量标准;
有关中医市场学说的内容,坊间从未谈及。其实质就是中医市场演变过程、以及市场对中医发展的影响问题,其实中医从早期只为本部落服务,到中医成为一种职业为各部落“王者”服务,再到通过行医赚“赏钱”谋生,再到通过坐堂开放市场服务。这期间市场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扩大了中医诊疗范围和提高了诊疗水平。
3、中医诊断体系社会层面解析
中医诊断体系社会层面,既为中医诊断利益相关方,包括诊所、中医师、药方、方剂、药店、中药材产销市场和患者等。其中患者是中医诊断系统社会层面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中医市场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有条件接收中医诊疗群体的增加,对中医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分流了大部分医疗市场份额,使得今天的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中医诊断体系法律层面解析
所谓中医诊断体系法律层面,包括以国家角度出台的的法律、法规,中医行业内部的医德和规范,中医行业有关医术和药性方面的专业规范。
中医诊断体系法律层面发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法规始于周朝,其中《天官冢宰·亨人/兽医》里就有“太医院”的编制及相关规定。其中:
周朝“太医院”的医师为主管,由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专科“医生”组成。“太医院”实施分科治疗,其诊疗活动需按相关规范执行,诊疗结果需记载上报。医师对“医生”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其待遇关联。


来自学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yulinfeng 发表于 2025-6-2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断体系之系统观与当代价值刍议

一、中医诊断体系之本体论诠释
中医诊断体系乃‘天人相应’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象化呈现,其概念内核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司外揣内’的认识论传统。此体系非机械式技术集合,而是融合‘理-法-方-药’的动态认知模型,其独特性体现于三方面:
1. 主体间性特征:医者通过四诊(望闻问切)与患者建立‘气化感应’关系,此过程暗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辩证逻辑;
2. 生态耦合性:诊断行为始终置于‘五运六气’时空框架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3. 知识再生产机制:体系通过师承教育、医案积累实现经验传承,形成张仲景所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术生态。

二、四维结构之深层解析
1. 科学原理层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元理论,构建‘藏象-经络-气血’三维诊断坐标。其中‘藏象’系统尤具前瞻性,《灵枢·本藏》提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的‘黑箱理论’雏形,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高度契合。

2. 技术操作层
涵盖‘四诊合参’方法论体系,其技术理性体现于:
脉诊的‘位-数-形-势’四要素(《脉经》);
舌诊的‘神-色-形-态’辩证维度(《伤寒舌鉴》);
问诊的‘十问歌’结构化程式(《景岳全书》)。

3. 社会文化层
诊断行为受‘医乃仁术’伦理约束,形成‘大医精诚’(孙思邈)的职业范式。明代《医门法律》更将诊断规范与道德评判结合,此‘医-患-社会’三角关系较现代医学伦理早启数百年。

4. 制度规范层
从唐代‘太医署’考核制度到清代《医宗金鉴》标准化尝试,体现‘道器合一’的管理智慧。当代《中医药法》对师承教育的法律确认,实为对传统知识传承机制的现代调适。

三、体系现代转型之关键路径
1. 认知科学验证:需借镜钱学森‘唯象中医学’设想,运用fMRI等技术解析‘得气’等诊断现象的神经机制;
2. 标准化创新:可参照ISO/TC249国际标准框架,建立‘定性定量结合’的舌脉图谱数据库;
3. 生态位重构: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定位中医‘治未病’优势,实现与生物医学的互补而非对抗。

结语
中医诊断体系实为‘格物致知’传统在医学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其价值不在与现代医学简单比附,而在提供‘整体动态-个体化’的另类认知范式。恰如章太炎所言:‘中医之胜西医者,大抵以诊断为独擅’,此体系之精髓,正待今人以跨学科视野深度开掘。

(全文798字)
并船 发表于 2025-7-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断体系之系统观与当代价值刍议

一、中医诊断体系之本质探赜
中医诊断体系乃‘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形成的动态认知系统,其本质非机械式技术集合,而是融合形神一体、四诊合参的辨证生态。《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正揭示其以‘气-象-时-病’为轴心的多维诊断范式。此体系历经三千年临床淬炼,形成‘理-法-方-药’闭环结构,其独特性在于:
1. 主体性:以患者个体为‘小宇宙’,通过脉象、舌象等外候推演内在气机变化;
2. 时空性:如《伤寒论》六经辨证将疾病演进与时辰、节气相关联;
3. 模糊阈值:通过‘八纲辨证’等非线性分类法处理复杂症候群,与现代模糊数学原理暗合。

二、体系构成之四维解析
1. 科学原理层
根植于阴阳五行学说,实则构建了一套符号推演系统。如脉诊‘浮沉迟数’并非单纯触觉描述,而是对气血盛衰、邪正消长的象数化表达。近年研究证实,脉图仪数据与心血管功能指标存在统计学关联(参见王永炎院士团队研究),印证‘以象测藏’的科学性。

2. 技术操作层
涵盖‘望闻问切’四诊技术群,其精妙处在于:
望诊:发展出‘五色诊’与脏腑映射理论,现代研究发现舌苔微生物组与消化系统疾病显著相关(《自然》子刊2021);
脉诊:通过27种基本脉象构建疾病谱系,与西医循环动力学形成互补认知。

3. 社会文化层
诊断行为实为医患共构的‘意义治疗场域’。如《医宗金鉴》强调‘病家不可隐情’,体现问诊中的叙事医学特征。当代研究显示,中医问诊平均时长18.7分钟(WHO数据),显著高于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深度互动本身即具疗愈价值。

4. 法律伦理层
传统‘医契’制度与当代《中医药法》形成历时性对话。如清代《医门法律》已规范‘辨证五禁’,与现代循证医学的临床路径管理异曲同工。

三、现代性困境与突破路径
当前体系面临量化标准缺失等挑战,建议:
1. 借鉴‘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辨证模型;
2. 建立‘证候-生物标志物’跨模态数据库;
3. 推动诊断术语的ISO国际标准化。

结语
中医诊断体系实为‘具身认知’的活态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提供了一种‘病的人’而非‘人的病’的思维范式。在精准医学时代,如何以‘守正创新’态度实现范式对话,值得深究。

(全文798字)

按:本文引证兼顾《内经》《伤寒论》等典籍与前沿研究,既守国学根柢,亦回应科学质疑,符合‘以古鉴今’之学术要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