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3|回复: 1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中医病理学与病因解析—人体发病与病变过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发表于 2021-12-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四章  中医病理学与病因解析

第三节  人体发病与病变过程
一、病因只是人体发病的起点
1、关于病因的概述
中医对病因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从疾病触发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外邪和内疾两种;从疾病作用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从疾病发病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伤寒、脾胃不和、五脏失调、神志紊乱和杂病五种。
2、有关病因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医最早的诊断体系是建立在以生理平衡为基础的阴阳五行体系,病证确诊后用药原则是“对症(证)下药”,因此对病因的研究没有特别的急迫的需求。
魏晋以后中医的诊断体系则以病理学为基础建立,病证确诊后用药原则则是“对病下药”,病证的命名也增加了许多以病因为名的病证,对病因的研究有迫切的需求。
今天我们对病因研究的出发点源于中医病理研究的需要,通过对病因、发病与病变过程的研究,建立起病证(内症)与病症(表症)之间的联系,为中医通过“查症断病”诊断方式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建立科学的病因分辨体系意义重大。
3、病因只是人体发病的起点
根据中医病理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病理学原理。无论人体患病原因如何,只要致病原因没有消除、或者疾病的影响没有中止,疾病的危害就会在人体内不断加重与扩散,逐级在各系统之间传导与反馈,使病情越来越重。虽然人体发病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发病后的病理反应则越来越趋同。
病因只是人体发病的起点,
二、由表及里的发病过程
1、“由表及里”源于中医专用术语
今天的人们提及“由表及里”首先想到的他是一个成语,百度百科对其注释为: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其实成语的出现不过是距今2500年之内的事情,中医发明和使用这个专用术语的历史要长达9000年,是魏晋以前中医诊断基础基础之一。只是因为“由表及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更是在“百家争鸣”时期被编撰为成语。
2、历史上中医诊断学对“由表及里”的认知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有关中医诊断原理时是这样表述的: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当代中医学者将上述论述解读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以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于“内”,但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以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是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查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中医病理学这样表述由表及里的发病过程
所谓“由表及里”的发病过程,是指无论人体发病的起点如何,只要人体某个器官或基本组织处于异常,人体功能失衡都会逐级在各个系统之间传导,最终引起五脏循环系统的功能出现问题。只不过病因不同,人体发病的起点就不同。依照人体生理系统模型(情志控制系统—五声宣泄系统—五官感知系统—形体与肢体系统—六腑运化系统—五脏循环系统)的顺序,发病起点越靠近人体内部,其病变传导速度就越快。只要这种侵蚀与伤害没有中止,最终都会危及到人的五脏循环系统的功能失衡。
外邪因素造成人体发病的起点多为情志控制、五声宣泄、五官感知和形体与肢体系统,内疾因素造成人体发病的起点多为六腑运化与五脏循环系统。外邪因素造成人体发病一般危害后天之气的状态,内疾因素造成人体发病更多危害人体先天之气的状态。
4、由表及里发病过程逻辑模型
由表及里发病过程也可以标注在人体内部各生理系统逻辑图上:
图片3.png

三、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
1、气血循脉流于全身,其影响无处不在
人体气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血脉、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养,都能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因此人体任何部分的器官与基本组织的功能发挥,都与气血的通达与淤滞密切相关。
2、中医病理学这样论述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
所谓的“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是指当人体发病后都会引发五脏循环系统的失调而处于一种异常状态,而一旦人的五脏循环系统系统出现异常,就会通过血液循环将这种异常状态向人体的六腑运化系统、形体与肢体系统和五官感知系统进行传递,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影响到人体的六腑运化系统、形体与肢体系统和五官感知系统的某些功能发生病变。中医将这个病理过程称为人体“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
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也可以标注在人体内部各生理系统逻辑图上:

图片4.png

3、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是中医诊断由“病症—病证”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医学及临床的长期实践,发现人体内部五脏循环系统异常部位与病证的类别,与形体与肢体系统、或五官感知系统的异常部分与病症表现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体五脏循环系统的“病证”与人体外部显现的形体与肢体、或者五官感知系统的病症相互对应。这是中医诊断学“查症辩病”的理论基础。


来自学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4-26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病理学视域下的人体发病机制与病因研究刍议

一、病因学说的历史嬗变与理论价值
中医病因理论肇端于《内经》“阴阳应象”与“邪气发病”之说,至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奠定了三因分类基础。然需辨明者,病因仅为发病之始动因素,而非病变之全部。《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揭示了“正邪相争”的动态病理观。魏晋以降,王叔和、巢元方等医家将病因研究与病机理论深度结合,使“审因论治”成为辨证体系之重要环节,此乃中医诊断学从“以证统病”向“病证结合”演进之关键。

二、病因分类的多元维度与临床意义
1. 外邪与内疾之辨
外邪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属“天人相应”理论的外显,其致病特点与四时气候、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内疾则关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极与饮食劳倦,如《脾胃论》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二者虽分内外,然临床常见交互为患,如外感寒邪引动内饮,情志郁结诱发肝阳上亢。

2. 三因学说之实践价值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划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意义不仅在于分类学完善,更在于提示医者需综合考量致病因素:外因重“天人关系”,内因主“脏腑气血”,不内外因(如金刃虫兽所伤)则体现中医对突发性损伤的认知包容性。

三、病理演变的核心机制与辨证逻辑
1. 从病因到病机的转化枢纽
病因仅为病变之导火索,其发展取决于正气强弱与病邪特性。以伤寒为例,太阳表证可循经传变至少阴里证,亦可因体质差异而呈现“直中三阴”之变,此即《伤寒论》“循经传”与“越经传”之精义。

2. 病理层次的动态解析
中医病理学强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如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实为对热性病病理层次的精微刻画。而“五脏相关”理论(如肝病传脾)则揭示了脏腑间生克制化的病机联动。

四、当代病因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今人研究病因,当避免机械对应现代医学病原体学说。中医之“风邪”非止于病毒,“痰饮”亦非单纯病理产物,而是整体功能失调的符号化表达。未来研究可结合系统科学,探索“病因-体质-环境”多元交互模型,使传统理论在循证医学框架下焕发新机。

结语
病因研究乃中医病理学之基石,然须始终把握“动态平衡”与“整体联系”两大核心。明乎此,则知《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深意,正在于透过病因表象,直指阴阳失调之本质。(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经典文献为纲,融合临床思维,力求展现中医病因学说之立体架构。学者当于临证中体味“因机证治”环环相扣之妙,方不负先贤立论之本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