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9|回复: 2

[兵家] 《吴子》卷4论将篇诗解2三威必立从移前死先占敌将相将之术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1-23 1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子》卷4论将篇诗解2三威必立从移前死相将之术
题文诗:
吴子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
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于声,
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
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
此而曰,将之所摩,莫不从移.将之所指,
莫不前死.吴子:战之要必,先占其将,
而察其才.敌情.用其权则,功举不劳.
其将,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
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
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
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塞易开险,
可邀而取;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
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居军下湿,
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居军荒泽,
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停久不移,
将士懈怠,其军不备,可潜而袭.武侯问曰:
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
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试攻,
务于,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
其政以理,其追败兵,佯为不及,其见利也,
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
若众讙哗,旌旗烦乱,其卒也者,自行自止,
其兵也者,或纵或横,其追北也,唯恐不及,
见利也,唯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原文》
吴子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摩,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译文】
吴子说:鼙鼓金铎,是用来指挥军队的听觉号令。旌旗麾帜,是用来指挥军队的视觉号令。禁令刑罚,是用未约束全军的法纪。耳朵听命于声音,所以声音不可不清楚。眼睛听命于颜色,所以颜色不可不鲜明。军心受拘束于刑罚,所以,刑罚不可不严格。三者如果不确立,虽有国家必败于敌。所以说,将领所发布的命令,部队没有不依令而行的。将领所指向的地方,部队没有不拼死向前的。"

《原文》
吴子曰:"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而用其权,则不劳而功举。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塞易开险,可邀而取;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停久不移,将士懈怠,其军不备,可潜而袭。"【译文】
吴子说:"一般说作战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敌将是谁,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据敌人情况,采取权变的方法,不费多大力气,就可取得成功。敌将愚昧而轻信于人,可用欺骗的手段来引诱他。敌将贪利而不顾名誉,可用财物收买他。轻率变更计划而无深谋远虑的,可以疲困他。上级富裕而骄横,下级贫穷而怨愤的,可以离间它。选退犹豫不决,部队无所适从的,可震憾吓跑它。士卒藐视其将领而急欲返家的,就堵塞平坦道路,佯开险阻道路,用拦击消灭它。敌人进路平易,退路艰难,可引诱它前来予以消灭。敌人进路艰难,退路平易,可以迫近攻击它。敌人处于低洼潮湿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连绵,可以灌水淹没它。敌军处于荒芜的沼泽地,草木丛生,常有狂风,可用火攻消灭它。敌军久住一地而不移动,官兵懈怠,戒备疏忽,可以偷袭它。

《原文》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讙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译文】
武侯问:"两军对阵,不知敌将的才能,想要查明,用什么方法?"吴起答:"令勇敢的下级军官,率领轻锐部队去试攻敌人。务必败退,不要求胜,以观察敌人前来的行动。如果敌人每次前进和停止,指挥都有条不紊,追击假装追不上,见到战利品装做没看见,象这样的将领是有智谋的,不要和他交战。如果敌人喧哗吵闹,旗帜纷乱,士卒自由行动,兵器横七竖八,追击惟恐追不上,见利惟恐得不到,这是愚昧的将领,敌军虽多也可以把他擒获。"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7-20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子·论将篇》兵威三立与将术探微

《吴子·论将篇》所论“三威必立”之说,乃兵家统军之要枢,其文曰:“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此三者,实为“声、色、刑”之威,分摄士卒之耳、目、心,以成“从移前死”之效。今试析其理,兼论“占敌将相”之术。

一、三威立而军令行
吴起以“威耳”“威目”“威心”为纲,阐发治军之层次:
1. 声威肃耳:鼙鼓金铎为号令之器,其声须“清”而不可淆。盖军阵进退,全赖金鼓分明,若声杂则士疑,疑则乱生。故《孙子》亦云“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皆重其辨晰之功。
2. 色威夺目:旌旗麾帜所以指挥众目,必求“明”而不可晦。昔黄帝制“五旗五麾”,以五行之色别部伍;吴子承之,强调“目威于色”,盖旗帜鲜明则士卒知所趋避,阵列自整。
3. 刑威慑心:禁令刑罚为心志之绳墨,其用贵在“严而信”。商鞅立木示信,吴子亦言“心威于刑”,皆以刑赏必行立威信。然刑非徒惩,实导民心向战,所谓“畏我者不畏敌”是也。

三威并立,则士卒“耳听金鼓、目随旌旗、心慑法令”,故能“从移如影,前死无惧”,此乃“令民与上同意”之具体实践。

二、占敌将相之术
吴子论将,尤重“先占敌将”之智。其术有三:
1. 察其性:将者“勇怯智愚”各异。若敌将刚暴,可激而怒之;若贪利,可饵而诱之。此即《孙子》“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之延伸。
2. 观其势:相将之道,在审天时地利。吴子举“天旱风疾、夜暗林密”等境,皆可因势制变。如司马懿观诸葛亮“食少事烦”而知其不久,即占相之术。
3. 测其变:敌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当预判其谋。故善将者,必先“静观其谋,后发制人”,如田单火牛阵之克燕,正因洞悉敌将骄心。

结语
《论将篇》之精义,在“内立三威以治军,外占敌将以制胜”。吴子融法家刑赏、兵家奇正于一炉,其“威心”之说,尤见儒法合流之雏形。后世将帅若欲效之,当知“威非虐民,占非侥幸”,必以“清、明、严”为本,方得“从移前死”之真谛。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吴子》原文脉络,参以《孙子》《尉缭子》互证,兼采史例释其兵理,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
破魔狂魈 发表于 2025-7-24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子·论将》"三威"兵道发微
(按:本文依战国兵家吴起"威耳、威目、威心"三威体系,分章阐发其统兵要义)

一、声威之道:金鼓系统的军事符号学
"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揭示声学指挥系统的双重功能:其一为物理层面的信号传递,《周礼·夏官》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即此制滥觞;其二为心理震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金鼓以声气也",正说明其激发士气的仪式化作用。吴起强调"声不可不清",实指军事号令须建立精确的声学编码系统,此即《孙子兵法》"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的深层兵学逻辑。

二、色威之要:旌旗系统的视觉统御术
"旌旗麾帜,所以威目"体现先秦军事视觉管理的成熟。考《尉缭子·兵教》"五色必具,辨其号令",可知战国军队已形成完备的视觉指挥体系。吴子所谓"色不可不明",非仅指旗帜鲜明,更暗含军事符号学的要义——通过色彩、图案的标准化建构集体视觉记忆,此即《六韬·龙韬》"三军目视旌旗所指"的实战应用基础。

三、心威之本:刑罚制度的群体心理学
"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触及军队治理的核心命题。《司马法·天子之义》言"赏不逾时,罚不迁列",与吴起主张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吴子将"威心"置于三威之末,实有深意:耳目的感官之威仅能制形,而刑赏之心威方可铸魂。银雀山汉简《将败》篇"其威在于不变"的论述,恰可佐证此种心理威慑的持续性要求。

四、三威统合:吴起将道体系的重构
三威理论构成层级分明的统御模型:声威建立时空秩序(何时进退),色威明确空间方位(何向进退),心威确保意志统一(为何进退)。《吴子》佚文载"兵以治为胜",正需通过此三维威慑实现"其众可合而不可离"(《淮南子·兵略训》语)的治军境界。

结语:吴起兵学将"感官威慑"与"心理慑服"熔铸一炉,其"三威"说上承《孙子》"治众如治寡"的编制原理,下启《三略》"将威"思想,堪称冷兵器时代军事管理学的典范理论。今人研习,当超越文字表象,于金鼓旌旗间体察先秦兵家"形神共治"的统兵智慧。

(全文798字,依《武经七书》本校注义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