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3|回复: 2

[儒家学说] 唐文治先生:朱子学术精神论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20 13: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文治先生:朱子学术精神论
(本文敬录于《唐文治文集》第二册页八九七至页九〇六。)
余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初辑《朱子大义》八卷,继撰《紫阳学术发微》十二卷,觉其精神之高远、识见之广大、思虑之闳深、条理之精密,一时莫测其津涯。其平生所著书共一千数百卷,为古来贤哲所未有。其幼年精究天文、地理、律吕、象数、政治、经济、兵法,出入于老、佛、诸子百家,晚年乃壹归《论语》之施济、《大学》之絜矩、《中庸》之致中和、《孟子》之道性善。其自群经注释外,复有《家礼》《小学》以端敎育之本。至于词章学则有《楚词集注》,校雠学则有《韩文考异》,靡不网络通贯,岂非大而能博哉?兹欲究其精神所在,藉以善国性、救人心,必提纲絜领,举其荦荦大者,谨述如下。

朱子讲学精神,其一曰孝。盖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家庭中之天则,万事秩序,皆从此起,莫能外焉者也。《孝经》一书于修、齐、治、平之道,无所不包。考朱子《甲寅上封事》云:‘臣所读者,不过《孝经》《论》《孟》之书。’《知南康示俗文》云:‘《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以上《孝经·庶人章》正文五句,系先圣至圣文宣王所说。奉劝民间逐日持诵,依此经解说,早晚思维,常切遵守,不须更念佛号。佛经无益于身,枉费力也。’ 朱子上告君,下敎民,其尊崇《孝经》如此。盖人之生必有所以生之理,孝者生理也。《孟子》论事亲从兄曰:‘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此乃所谓精神是也。故家庭之间,一爱情而已矣,一和气而已矣。和于家庭而后能和于社会,和于社会而后能和于政治。朱子《或问》,精神在涵养未发之中,故能立天下之大本,以保合太和。其论孝道节目,备详于《小学·明伦》一篇,诚能以此精神推之,本良知良能以讲信修睦,在家庭则为爱敬,达之天下即为仁义。有真诚之心,无乖戾之气,于是爱情结,和气滋,生机日畅,而千古之人道,乃不至于灭息。

朱子讲学精神,又其一曰仁 。人生天地间,莫不自重其性命,而欲有以保人之性命,故曰:‘天命之谓性。’命者生也,生之谓性;性者生也,此乃精神之本也。孟子生当战国,慨然叹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盖言世有治乱而性理终不绝于世。无如天未欲平治天下,秦政出,焚书坑儒,杀人如草芥此,为有天地以来最不仁之惨祸。朱子生南宋时,蒿目时艰,睹有国者积弱日深,势将沦为异域,于是本其恻隐之精神,发为大文,曰《仁说》、曰《玉山讲义》,又散见于《与张钦夫》等书。其言曰:‘仁者,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 于性善之旨,反复申明告诚。盖朱子之心犹孟子之心也,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者也。故其知南康军及提举两浙常平茶盐时,値岁大饥,赖其精神贯注,救活灾民数百万人;其所修荒政及所颁社仓法,详载于《文集》中,千古奉为率典。其《放赈诗》曰:‘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丧狼藉正悲吟。若知赤子原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有心人读之,当无不潸然流涕。呜呼!此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者乎?《康诰》曰:‘如保赤子。’《孟子》曰:‘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夫斯民皆吾同胞,即皆吾赤子也,安忍见其破产流离,散之四方,竟成沟中之饿莩乎?兴言及此,则必当使之得所,而搜括敲扑,决有所不忍矣。是故朱子论仁之精神,曰察识,曰扩充;而朱子行仁之精神,曰社仓,曰发赈。

士君子生宇宙间,所以能浩然自立,有不可磨灭之精神者,讲明气节而已。《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此言立身之气节也;又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此言立朝之气节也。朱子一生出处精神,惟以气节为重。读《壬午》《庚子》《戊申》《己酉封事》诸篇,浩然正大之气,溢于楮墨之表。呜呼!盛矣!厥后文文山先生廷对策问谓:‘政治之本,在于帝王不息之心。’其说实本于朱子《戊申封事》。而谢叠山、陆秀夫诸贤接踵而起,岂非讲学之精神有以致此?然则,宋末气节之盛,实皆朱子提倡之功有以激厉之也。而余向所深佩者,尤在攘夷狄、复疆土两事,特节录于左,以兴起吾人爱国之精神。

360docimg_0_
朱子《壬午封事》曰:

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而已矣。然其计所以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其不可和也,义理明矣。夫议者所谓‘本根未固,形势未成,进不能攻,退不能守’,何为而然哉?正以有讲和之说故也。此说不罢,则天下之事无一可成之理,何哉?进无生死一决之计,而退有迁延可已之资,则人之情虽欲勉强自力于进,为而其气固已涣然离沮而莫之应矣 。其守之也必不坚,其发之也必不勇。此非其志之本然,气为势所分,志为气所夺故也。然则,本根终何时而固?形势终何时而成?恢复又何时而可图?守备又何时而可恃哉?则是以骄敌者,乃所以启敌而自骄;所以缓寇者,乃所以养寇而自缓;为虏计则善矣,而非臣子所宜言也。

此朱子议‘攘夷狄’之精神也。又曰:

请复土疆,冀其万一之得,此又不思之大者。夫土疆我之旧也,虽不幸沦没,岂可使仇雠之虏得以制其予夺之权哉?顾吾之德与力何如耳。吾有以取之,则彼将不能有而自归于我;我无以取之,则彼安肯举吾力之所不能取者而与我哉?且彼能有之而我不能取,则我弱而彼强,较然明矣。纵其予我,我亦岂能据而有之?彼有大恩,我有大费,而所得者未必坚也。向者燕云三京之事,可以监矣。是岂可不为之寒心哉?假使彼诚不我欺而不责其报,我必能自保而永无他虞,则固善矣,然以堂堂大宋,不能自力以复祖宗之土宇,顾乃乞丐于仇雠之戎狄,以辱国家。臣虽不肖,窃为陛下羞之。

此朱子议‘复疆土’之精神也。

虽然,复仇复土,岂空言所能致哉?当有所以能复之实策,盖恢复必有恢复之资,实仓廪、储边备是也;又必有恢复之人,选将帅、励士卒是也;又必内外不间以谗慝之口,亲君子、远小人是也。读朱子《戊申封事》曰:‘此事之失,已在隆兴之初,遂使宴安鸩毒之志,日滋日长;卧薪尝胆之志,日远日忘;是以数年以来,纲维懈弛,衅孽萌生。区区东南事,犹有不胜虑者,何恢复之可图?’盖朱子之言,痛心极矣。如《封事》所言(以下所引,皆《戊申封事》)虞允文为相,尽取岁终羡余之会,输之内帑,以奉燕私之费,曾怀破祖宗旧法,尽刷州县旧欠,悉行拘催,‘生灵受害,冤痛日深’,则彼时内外之仓廪可知。屯田者,边备之所以储也。《封事》中极论当日屯田之弊,‘不募其愿耕者以行,而强其不能者以往,至屯则偃蹇不耕,反为民田之害’,则彼时之边备可知。又言诸将求进,必先殖私财以结朝廷之私人,私人以姓名付于贵将,贵将具为奏牍而言之,谐价输钱,无异晚唐债帅 。其选置之方,乖刺如此,则彼时之将士可知。更有大者,君子小人之消长,国家否泰之机也,未有用小人而国不危亡者。《封事》所言‘往者渊、觌、说、抃之徒 ,势焰薰灼,倾动一时,已无可言矣’,顾今所取以自辅者,‘未尝有如汲黯、魏徵之比,反得如秦桧晚年之执政台谏者而用之,盖彼以人臣窃国柄,而畏忠言之发其奸,故取此流以塞贤路。’则彼时君子、小人莫辨又可知。呜呼!朱子毕生精神,志在恢复,而其言不用,卒至万事疲苶,绝无振作之几。《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胜叹哉!

夫忠孝者,生人之大节也。朱子距今九百年,忠孝纲常,炳如日月。后之学者,仅知朱子研训诂、穷义理、尚躬行、明道德,庸讵知其本原忠孝若是?呜呼!当宋南渡以后,讲和之为害烈矣。读岳武穆宗忠简遗文,未尝不为之太息流涕也。朱子父韦斋先生以不附秦桧和议,致遭贬黜,故朱子平生专以复仇为要旨。虽然,欲复仇当明战略,而讲战略首在自强。朱子之言修攘也,谓必敬以直内而后能内修政事,必义以方外而后能外攘夷狄,岂迂言哉?盖敬义者,周武王所守《丹书》之训,所谓:‘敬胜怠者吉,义胜欲者从。’此千古战事之本。可见朱子自强之策,胥在本心方寸之间,其非虚㤭浮夸之士所可伪托,明矣。而维时陈同甫之徒,乃诋道学为无用,谬哉!谬哉!

且自古圣贤豪杰,未有不文武兼资者。朱子平生精神生活,以《大学》格致为宗。格致者,兼学问、践履、阅历而言。能为第一等之学术,始能行第一等之政治。考朱子自主簿以至安抚使,仕于外者仅九载,在南康二年,在漳州一年,在潭州不满三月,盖自同安以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然其流风善政,民不能忘。约之可分三大纲,曰美风化之政,则如褒崇忠孝大节、俎豆先代名贤、修明礼敎仪式;曰兴庠序之政,则如修葺学校书院、广储经史书籍、躬亲讲习讨论;曰惠闾阎之政,则如敦崇伦纪、清釐经界、兴修水利、蠲 减赋额、简省繇役,蒸蒸乎盛治矣。

而其精神之尤可师法者,则在经武之政。约之可分五目。一、条陈军政,如《庚子封事》所论,考核军籍、练习民兵等是。二、训练武艺,如在同安时彻地作圃,令民习射;在漳州时,每日更番入校场角艺等是。三、谕降洞猺,如在潭州时,猺人蒲来矢作乱,遣军校田昇谕以威福,不血刃而降等是。四、约束保甲,如严禁保甲借口关集、聚众弄兵、陵弱暴寡等是。五、劾罢庸将,如安抚潭州时,严劾东南第八将陆景伍尸位养疴,立即罢斥,军政为之一肃等是。

夫朱子才略,经文纬武,惜其在朝祗六十日,为佥壬 所阻,在外任屡迁,故其设施仅止此。藉令其得位乘时,膏泽下民,当不难佐成尧舜之治。孔子曰:‘学道爱人。’又曰:‘我战则克。’朱子其庶几矣。

余尝谓居今之世,欲复吾国重心,欲阐吾国文化,欲振吾国固有道德,必自尊孔读《经》始。而尊孔读《经》,必自崇尚朱学始。海内同志能研求朱学者,读朱子《四书集注》《或问》及《文集》《语录》外,其余评论朱子之书,难更仆数,约举其要,则有王白田《朱子年谱》 、朱止泉《朱子圣学考略》《宗朱要法》 、秦定叟《紫阳大指》 及鄙人《紫阳学术发微》《性理救世》等书,皆可备参考。夫闲先圣之道,待后之学者,救心救民救国,胥在于斯。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有不闻风兴起者乎?
神魔鬼啖 发表于 2025-7-2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文治先生《朱子学术精神论》述要

唐文治先生此文,乃其沉潜朱子学五十余年之体悟,提挈朱子学术精神之纲维,以‘孝’为本,贯通修齐治平之道,诚为探赜索微之作。今谨就先生所论,略陈管见,以申朱学精义。

一、朱子学术之博与约
唐先生盛赞朱子‘精神高远、识见广大’,其学‘网络通贯’,此实得朱子‘格物致知’之要。朱子早年博涉天文、地理、律吕诸学,晚年归本于四书,正体现‘由博返约’之工夫。其学术路径,非徒泛览,乃以‘穷理’为基,终归于‘明德新民’。如《大学章句序》所言:‘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此即‘博’与‘约’之辩证。

二、孝为朱学精神核心
唐先生特标‘孝’为朱子讲学精神之首,深契朱子‘理一分殊’之旨。朱子重《孝经》,以其为‘天经地义’,实因孝道乃‘仁’之发端。《小学·明伦》详陈孝悌节目,正在于以家庭伦常为‘天理流行’之实践场域。朱子《甲寅上封事》举《孝经》为治道根本,其《示俗文》更直言‘孝经正文五句,系先圣至圣文宣王所说’,此非仅尊经,实以孝为‘生理’——即‘仁’之具体显现。

三、涵养未发与致中和
唐先生引朱子《或问》‘涵养未发之中’,点出朱子心性论之枢纽。朱子言‘中和’,谓‘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而‘孝’正是性体发用之情之正者。《中庸章句》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家庭之和气,社会之信睦,皆由此推扩。唐先生谓‘和于家庭而后能和于政治’,实本朱子‘絜矩之道’,彰显‘理一’而‘分殊’之实践逻辑。

四、救人心与善国性
唐先生论朱学精神,终归于‘善国性、救人心’,此乃承继朱子‘道统’意识。朱子之学,非徒考据训诂,而在‘明理’以‘践形’。其注《四书》、编《小学》,皆欲使人‘存天理、去人欲’,以复性命之正。今日读唐先生此文,尤当思朱子‘为己之学’的现实意义:学术非虚谈,必以‘变化气质’为归宿。

结语
唐文治先生以‘孝’统摄朱子精神,实具卓识。朱子之伟大,在于融会经史百家而归本于人伦日用,其学‘大而能博’,其教‘约而可守’。读此文者,当如唐先生所言,‘持诵思维,常切遵守’,方不负先儒汲汲救世之苦心。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谨守唐先生原意,以‘孝’为纲,兼论朱子学术之体用关系,并强调其现代价值。行文力求简洁,避免繁琐考证,以契合‘提纲絜领’之旨。
英文邮箱 发表于 2025-7-30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文治先生《朱子学术精神论》述要

唐文治先生此文,乃积五十年研朱之功,提挈朱子学术精神之纲维,以明其体用兼赅、本末贯通之旨。今就其论述,略陈要义如下:

一、朱子学术之规模与归宿
朱子之学,博综天人,旁涉百家,而终归于孔孟正脉。其著述千余卷,涵盖经史子集,尤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枢纽,将《论语》之施济、《大学》之絜矩、《中庸》之致中和、《孟子》之性善论,熔铸为一体。唐先生特标‘晚年壹归’四字,点明朱子由博返约之学术路径,此正合于孔子‘一以贯之’之教。其《家礼》《小学》重教化之本,《楚辞集注》《韩文考异》显词章校雠之精,皆非徒为考据,实欲以文化秩序匡正世道人心。

二、孝道为朱子精神之核心
唐先生首揭‘孝’为朱子讲学精神之本,可谓深得朱子之髓。《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朱子于《甲寅上封事》《知南康示俗文》中反复申明,乃至劝民持诵《孝经》而弃念佛号,盖因孝道乃‘生理’之自然(《孟子·离娄》‘乐则生矣’),为家庭和气、社会秩序之基。朱子《小学·明伦》详述孝道节目,非仅仪文之末,实欲由‘涵养未发之中’扩充为天下太和。此与《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一脉相承,足见其以孝为体、以和为用之微意。

三、学术精神与经世实践
朱子之学,绝非空谈心性。其早年究心天文、律吕、经济、兵法,晚年虽主性理,仍重‘絜矩之道’之施济。唐先生特举‘善国性、救人心’为宗旨,正呼应朱子‘格君心之非’‘正人心以正朝廷’之实践精神。朱子注《大学》,以‘明明德’为本,而必归于‘新民’;其释‘致中和’,必推至‘天地位、万物育’,皆显‘内圣外王’之一贯。

四、唐文治之诠释立场
唐先生以‘提纲絜领’之法论朱子,实承清儒‘由训诂通义理’之传统,而更重精神提撕。其言‘良知良能’‘讲信修睦’,隐含陆王心学与朱子学之调和,此或受晚清学术思潮影响。然其终以朱子‘条理精密’为归,盖欲以朱学之整饬,救时局之散乱,此亦唐氏身处变革时代之苦心。

要之,唐文治此文非徒学术综述,实为‘以朱子救世’之宣言。其论孝道、中和、絜矩诸义,皆指向‘文化认同’与‘道德重建’,于今日仍有深远启示。学者若欲探朱子真精神,当循唐氏所指,由文本而践履,由个人而天下,方不负‘大而能博’之评。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