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8|回复: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43附会诗解1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15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43附会诗解1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题文诗: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
合涯际,弥纶一篇,杂而不越.若筑室之,
须基构也,犹裁衣之,待缝缉矣.才童学文,
宜正体制:必以情志,神明,事义骨髓,
辞采肌肤,宫商声气;如此然后,品藻玄黄,
攡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缀思恒数.
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依源,理枝循干.
附辞会义,务总纲领,同归,百虑一致,
众理虽繁,无倒置乖,群言虽多,无棼丝乱.
扶阳出条,顺阴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此附会术.画者谨发,失体,射者仪毫,
而失,锐精细巧,必疏体统.故宜诎寸,
,枉尺直寻,弃偏善巧,学具美绩:
命篇经略.文变无方,意见浮杂,约则义孤,
博则辞叛,率故多尤,需为事贼.才分不同,
思绪各异,制首,以通尾也,亦或尺接,
以寸附也.通制,接附者众.统绪失宗,
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偏枯文体.能悬识,
凑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粘木,石之合玉.
《原文》全文
附会第四十三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攡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恒数也。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此命篇之经略也。

  夫文变无方,意见浮杂,约则义孤,博则辞叛,率故多尤,需为事贼。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凑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石之合玉矣。
《原文分段释解》
  何谓“附会”1?谓总文理2,统首尾,定与夺3,合涯际4,弥纶一篇5,使杂而不越者也6。若筑室之须基构7,裁衣之待缝缉矣8。夫才量学文9,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10,事义为骨髓11,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12;然后品藻玄黄13,摛振金玉14,献可替否15,以裁厥中16:斯缀思之恒数也17。凡大体文章18,类多枝派19;整派者依源20,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21,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22,贞百虑于一致23。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24;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25。扶阳而出条26,顺阴而藏迹27;首尾周密,表里一体28:此附会之术也。夫画者谨发而易貌29,射者仪毫而失墙30;锐精细巧31,必疏体统32。故宜诎寸以信尺33,枉尺以直寻34,弃偏善之巧35,学具美之绩36:此命篇之经略也37。  
【译文】
    什么叫做“附会?”就是指综合全篇的条理,使文章首尾联贯,决定写进什么和不写什么,把各部分都融合起来,组织成一个整体,做到内容虽复杂,但层次还是很清楚。这就好比建筑房屋必须注意基础和结构,做衣服也少不了缝纫的工作一样。有才华的青年学习写作,应该端正文章的体制。必须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体,好比人的神经中枢;其次是体现其思想感情的素材,好比人体的骨骼;再次是辞藻和文采,好比人的肌肉皮肤;最后是文章的声调音节,好比人的声音。明确了这几点,然后追求音韵的和谐,适合的就选用,不适合的就删去,以求做到正好得当:这就是构思写作的普遍法则了。
      一般说来,文章像树木有许多枝叶,江河有许多支流似的;整理支流的必须依照江河的主流,整理枝叶的必须遵循树木的主干。所以,在写作上整理作品的文辞和内容,也应该提纲挚领,把许多不同的途径都会合成一条道路,把各种不同的思绪都统一起来;使内容虽丰富而不至次序颠倒,文辞虽繁多而不至纷如乱丝。文章中有些应该突出,像树木在阳光下枝条招展;有些应该略去,像树木在阴暗处枝叶收敛。总之,要使全篇自首至尾都完整周密,内容和形式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附会”的方法了。但是假如画师画像只注意毫发,便反会使容貌失真;假如射手只看准一小点,便会注意不到大片的墙壁。聚精会神于微小处,必然疏忽整体;所以,应该舍去一寸来注重一尺,放弃一尺来舒展八尺;也就是说,应该牺牲文章中枝节性的小巧,而争取全面美好的功绩:这才是创作的主要方法。

【注释】


  1 附:指文辞方面的安排。会:指内容方面的处理。

  2 文理:这二字在本书中一般指写文章的道理,此处据上下文意,应指文章的条理。

  3 与夺:即取舍。

  4 涯际:指文章的各个部分。

  5 弥纶:综合组织的意思。弥:弥缝。纶:经纶。

  6 越:逾越,这里指文章层次的互相侵越。

  7 基:建筑的基础。构:结构。

  8 缉:缝得细密。

  9 才量:王利器校作“才童”。才童指有才华的青年。译文据“才童”。

  10 神明:指人身最主要的部分,如神经中枢。

  11 事义:文章中讲到的事情及其意义,也就是写作时所用的素材。骨髓:《太平御览》卷五八五引作“骨鲠”。《辨骚》篇所说“骨鲠所树,肌肤所附”,和此处“骨鲠”、“肌肤”并用正同。

  12 宫商:五音中的两种,常用以代表五音,这里指文章的音节。

  13 品藻:品味评量。玄:黑赤色。

  14 摛(chī痴)振:发动。金玉:指钟磐一类的乐器。《原道》:“必金声而玉振。”

  15 献可:选用合适的东西。献:进。替否:丢掉不合适的东西。替:弃去。

  16 裁:判断。厥:其。中:恰当。

  17 缀思:即构思。数:方法。

  18 大体:这里有大概的意思。

  19 派:水道的支流。

  20 整:和下句“理”字意同,都是整理的意思。

  21 附辞会义:刘逵《三都赋序》:“傅辞会义,抑多精致。”(《晋书·左思传》)傅同附。

  22 涂:同途,途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23 贞:正,使之正。

  24 乖:不合。

  25 棼(fén焚):纷乱。

  26 扶:沿着。阳:日光。条:小枝。

  27 阴:暗处。崔骃《达旨》:“故能扶阳而出,顺阴而入,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后汉书·崔骃传》)

  28 表里:指事物的两个方面,这里指作品的内容(“里”)和形式(“表”)。

  29 易:改变。

  30 仪:审视。毫:毛发。《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高诱注:“谨悉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仪望小处而射之,故耐(能)中。事各有宜。”刘勰的用意与此解略异。

  31 锐精:集中精力,注意推敲。

  32 疏:忽视。体统:主体,总体。

  33 诎(qū驱)寸以信(shēn申)尺:《太平御览》卷八三○录《尸子》:“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者也。”诎:屈,缩短。信:通伸,舒张。

  34 枉尺以直寻:《孟子·滕文公下》:“《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朱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曰寻。在尺宜寻,犹屈己一见诸侯,而可以致王霸,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35 偏善:指片面的、无关全局的小巧。

  36 具:即俱,有完备的意思,和上句“偏”字相对。绩:功绩。

  37 命篇:写作成篇。经略:计谋,这里指写作的巧妙。



  《原文》

  夫文变多方1,意见浮杂;约则义孤2,博则辞叛3;率故多尤4,需为事贼5。且才分不同6,思绪各异7;或制首以通尾8,或尺接以寸附9;然通制者盖寡10,接附者甚众11。若统绪失宗12,辞味必乱;义脉不流13,则偏枯文体14。夫能悬识腠理15,然后节文自会16,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17。
【译文】
 作品的变化没有一定,作家的心意和见解也比较复杂;如果说的太简单,内容就容易单薄;如果讲的太繁多,文辞便没有条理;写得潦草,毛病便多;但过分迟疑,也反而有害。且各人的才华不同,思路也不一样;有的能从起头连贯到尾,有的则是枝枝节节地拼凑;可惜能够首尾贯通的作者很少,而逐句拼凑的作者却较多。如果文章没有重心,辞句的意味必将杂乱;如果内容的脉络不通畅,整篇作品就板滞而不灵活。必须洞悉写作的道理,才能做到音节和文采自然会合,就像胶可粘合木材,豆可配合脾脏一样。

【注释】

  1 多方:《太平御览》卷五八五作“无方”,与《通变》篇“变文之数无方”用法相同,译文据“无方”。方:常。

  2 约:简单。

  3 叛:乱。

  4 率:草率。尤:过失。
5 需:迟疑。贼:害。《左传·哀公十四年》:“子行抽剑曰:'需,事之贼也。’”杜预注:“言需疑则害事。”

  6 分(fèn愤):本分。才分:指各人写作才能的特点。

  7 绪:端绪。

  8 首、尾:指一篇作品的始末。

  9 尺、寸:指一篇作品的一段、一句。

  10 通制:即上句“制首以通尾”的意思。

  11 接附:即上句“尺接以寸附”的意思。

  12 失宗:指文章缺乏重心,主次不分。

  13 义脉:以人体的气脉喻文章内容的脉络。流:流通,流畅。

  14 偏枯:病名,即半身不遂。《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偏枯。”这里用以喻作品的脉络阻塞。

  15 悬:高远。腠(còu凑)理:肌肉的纹理,这里借以指写作的道理。《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16 节文:指音节和文采,即第一段所说“品藻玄黄,摛振金玉”两个方面。

  17 豆之合黄:《太平御览》卷五八五录作“石之合玉”,按本篇多以人体为喻,这一段中所用“偏枯”、“腠理”等,都是古代医学用语(已详见上注),“豆之合黄”亦同。《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指脾病宜食大豆等,也就是说,大豆等适合于色黄的脾。
昨天的泪 发表于 2025-5-12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附会》义疏:论文章结构之统合与周延

《文心雕龙·附会》一篇,乃刘勰论文章结构法度之要义。其开篇即明“附会”之旨:“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杂而不越。”此六言可谓文章谋篇之枢机,今试析其深意。

一、“附会”之本义
“附会”者,非今人所谓牵强附会,实指文章内容与形式之有机统合。刘勰以“筑室须基构,裁衣待缝缉”为喻,强调文章须有严密结构:如筑室必先立梁柱,裁衣必先定针线,文章亦需以主旨为纲,统摄首尾,使辞义相生,表里一体。此与《镕裁》篇“纲领昭畅”、《章句》篇“外文绮交,内义脉注”互为呼应,共构刘勰之结构观。

二、结构四法:总、统、定、合
1. 总文理:文章需以义理为宗,如《神思》所言“理郁者苦贫”,须先立主干,而后枝叶扶疏。
2. 统首尾:首尾呼应乃结构之基。《章句》云“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即此理也。
3. 定与夺:取舍之间见匠心。刘勰主张“芟繁剪秽”,凡无关宏旨者,虽美必删,此与《镕裁》“剪截浮词”一脉相承。
4. 合涯际:段落过渡须自然无痕。《章句》曰“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强调文气贯通,不可扞格。

三、“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之境界
此语源自《周易·系辞》“弥纶天地之道”,刘勰借以论文,谓文章虽内容纷杂,却需如天地包罗万象而秩序井然。观《史记》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虽涉猎极广,然以“成一家之言”为纲,终成“无韵之离骚”,正合此境。

四、结构失衡之弊
刘勰批评“统绪失宗”者如“飘浮之辞,蒙茸之体”,此乃学文者常病。譬如六朝骈文,或炫采忘理,或堆砌典故,以致“繁采寡情”(《情采》),恰反衬“附会”之必要。

结语
《附会》之论,实为文章学之“组织术”。刘勰以“总—统—定—合”为法度,追求“杂而不越”的辩证统一,其思想不仅适用于传统诗文,于今之学术论文、文学创作亦具指导意义。学者若能参透此篇,则“首尾周密,表里一体”之文,庶几可成。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文心雕龙》体例,融会《神思》《镕裁》《章句》诸篇,以释“附会”之旨,力求义理与辞章兼备,合乎国学论述规范。
chocoba 发表于 2025-6-1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附会》篇义理疏证

《附会》为《文心雕龙》第四十三篇,刘勰于此章专论文章结构经营之道。所谓"附会",即"附辞会义"之谓,其核心在于统摄全篇纲领,使首尾周密、表里一体。今就篇中要义,析而论之。

一、附会之本义
"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四句,实为附会之纲目。"总文理"者,谓梳理文章肌理,如匠人营室必先立基构;"统首尾"则强调起结呼应,若《诗经》"关雎"之首尾相援;"定与夺"关乎剪裁取舍,犹孟子所谓"不以文害辞";"合涯际"指段落衔接无痕,如《庄子》庖丁解牛之"批郤导窾"。四者兼备,方可达"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之境。

二、结构经营之比譬
刘勰以"筑室须基构""裁衣待缝缉"为喻,深得传统"制器尚象"之旨。《礼记·学记》言"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与《考工记》"轮舆之制"皆示人以法度。文章结构亦当如是:立意如筑基,须深厚稳固;段落如梁柱,必各得其位;辞采如丹雘,终饰而后成。此正与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之说相发明。

三、才童学文之警策
篇末点出"才童学文"之弊,实针砭当时文士"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情采》篇语)之病。刘勰强调"务总纲领",非仅技法之谈,实根柢于《周易》"言有物""言有序"的哲学传统。王夫之《姜斋诗话》谓"意帅辞兵",与此一脉相承。

要之,《附会》篇揭示的创作法则,既承《镕裁》《章句》之绪,又启《总术》之端,体现了刘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的体系性文论建构。其价值不仅在指导缀文,更在彰显中国文章学"和而不同"(《论语》)的美学理想——于规矩中见自由,在秩序里得圆融。学者若能体认此理,则近于"文之枢纽"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